谢谢邀请!《大学》里面所说的“亲民”,用佛家的话讲就是“摄众”,“摄”就是摄取,象是磁铁一样,硬是有一股吸引力,能把民众吸引到自己身边来,这样才方便实施教化,否则你再高的道行,没人愿意接近你,依附你,也是没用的。
佛家的摄众之法大致有四类,即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圣人用这四类方法获取广大的众生眷属,力求有最多的人能够从佛法中受益,并最终获得自在解脱。《大学》中的“亲民”,也是要达到同样的效果,把自己“明明德”的成功经验分享给他人,并共同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布施和爱语,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我们刚刚接触到一个陌生人,正常情况下都会对他有所警觉,这个就是隔阂,要打破这种隔阂,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在这些技巧中,布施和爱语无异是最有效的。
这里的“布施”,意思是给予对方所需的帮助,帮助人也是要智慧的,要明白别人的难处,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用最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别人,这才能达到摄众的效果。
“布施”是掐准事情上的需求点,“爱语”则是要掐中谈话中的兴趣点,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到共同的话题,话说出来要让对方感到舒适、自然,有兴趣听,最重要的是还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这样通过一定的交流,就能逐渐达到摄众的效果。
利行和同事,在人格与境界上形成依附。利行和同事,就是在隔阂打破以后,要亮出底牌了,要让对方清醒的知道自己缺什么,还要让他们明白怎样才能把缺的东西补上,这个就是教化,需要马上跟上来,否则就会形成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刚建立的信任又会逐渐疏远。
从这点来看,前面的“布施”和“爱语”都不是简单的迎合,而是一种战略上的铺垫,“爱语”是说出来的话,而“利行”则是做出来的事,“布施”是提供一些局部的小恩惠,而“利行”则是长远的大收获。
“同事”则是一种更高级的摄众方法,这对施教者的要求要高得多,要求施教者有非常高的定力,“同事”说白了就是顺着对方的兴趣,与他一起在各种事务中摸爬滚打,如果定力不强的话,还没度人呢,可能就先被对方给“度”了,所以没有金刚钻的话,需要慎用!
亲民就是先摄众,然后再进行教化。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大学》中的“亲民”,其实就是先对民众形成一种吸引力,让大家愿意亲近你,信任你,并且愿意依附你,然后再顺势开始实施相应的教化。
至于教化的内容,《大学》里已经讲的很详细,要先用止、定、静、安来炼心,把心炼好了,可以担当重任了,就可以用心了,用心去“虑”,首先就是去格物,等到物性格透了就是“得”,得什么?得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样一步步的就上去了。
《大学》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却是迄今为止,所有儒家经典里讲修行讲的最系统,结构最紧密的一篇,所有修行中的大原则都告诉我们了,即使儒家以外的各类经典中,但凡讲修行的,也都逃不出《大学》的范围,细节上的增补自然会有,但大原则都一模一样。
总结总之,“亲民”在儒家来讲,是教化民众的起点,对教化的普及和成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亲”就是亲近,这个亲近并不是说你去亲近别人,而是要让别人愿意亲近你,其实也就是“民亲”,只有别人愿意亲近你,你的施教计划才能进行,否则就一切免谈了。大家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别人形成吸引力的,可以谈谈吗?
爰民,以民为本,以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