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好看的德国电影(好看的德国电影豆瓣高分),以下是这个问题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让我们看一看。
除了依旧坚守对其入围电影主题的政治性偏好之外,更多元、独立、大胆的意味,正符合柏林电影节近年来“蜕变求新”的态度。其中今天介绍的这部入围影片《法比安》如是。
影片由汤姆·希林以及阿尔布雷希特·舒赫主演。
汤姆·希林作为德国新生代演员的代表,凭借忧郁的眼神和慵懒的气质俘获了大批观众,主演了多部备受好评的电影当年和小马哥(马克思·雷迈特)成为《希特勒的男孩》中的两大帅哥台柱;
在《我们的父辈》里,他再次饰演一个厌恶战争的文艺青年;在《无主之作》里依然有出色的表现。
另一位主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对于国内观众而言,比较陌生,荧幕上他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获得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系统破坏者》,影片中扮演的护工米夏,他凭借这个角色夺得了第70届德国电影劳拉奖最佳男主角奖。
电影甫一开场,即是一段逡巡游弋于地铁站内的长镜头,主观视点仿若一个邀请,引领人们随着视线的摆动通向未知的界域。在沿着出站的楼梯拾级而上后,天光乍现,与1931年的柏林一道呈诸眼前的,是在街边倚栏喘息的男主角法比安。
画面由是切入到观察者视角,并始终在动静张弛的影像结构中来回跳宕,以此传递出某种冷眼旁观的效果,审视处于这近乎狂热的喧哗与骚动之下,人物的生存状态。
而恰恰也是这种视听风格上异乎寻常的动荡,精准直击了本片所希图触及的核心:知识分子在置身于时代社会的涡旋中时,面对现状的束手无策、朝向未来的彷徨无计以及在步往从此以后道路的十字路口来回蹀躞踟蹰不前的心无定见。
32岁拥有德国研究博士学位的法比安白天在卷烟厂当文案,晚上就和好友斯蒂芬·拉布德一起频繁在酒吧和妓院等比较荒诞的场所游荡。
魏玛共和国的后期,经历了纸醉金迷的“黄金二十年代”以及经济危机之后,社会的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社会现状很难实现自我。
直到法比安与女演员科妮莉亚·巴滕伯格相遇,法比安疯狂地爱上了她。
然而,在经济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下,他的事业开始有起色的时候,法比安和许多人一样,失去了工作。
同时,在两人的爱情滋长之时,德国朝着灾难奔腾而去。
时值纳粹党得势,距离希特勒执掌国政也只在旦夕之间。
尽管此际政治的暴风尚未刮起,战争的阴翳亦没有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颅顶,可山雨欲来的气息业已隐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法比安敏感地洞觉到了这种变化,于是不无讥刺地借社会新闻反问房东夫人真的认为当今人们都是在体面地生活吗?
不过就法比安自身而言,他无心也无力因应这番变化做出任何行动上的回应,只能沦为其附庸,忐忑、惶然、消极地游移在经由各种不安定所生发的情绪体验中。
格拉夫在创作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技法堆叠并未止于超负荷的感官体验,同时勾勒出了法比安所处环境的波诡云谲瞬息万变。
片中法比安的生活状态一如混搭的影像,充溢着难以捉摸的变数与不确定性,而他则是遭遇裹挟的接受方,除却被动地和观者一道经历多样化情绪的洗礼外,别无他途可选……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的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相较原著在叙事上的简致,导演格拉夫导筒下的《法比安》则显得形式繁复变幻无方。
它的影像风格奇诡莫测,时而以主观视角浸入叙事,时而又以上帝视角的旁白饶有兴味地读解着人物内心,狂轰乱炸般的快速剪辑一度令人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好莱坞电影的影子,紧接着画风一转便又显现出家庭录像片的质感,更不必提那些突如其来的跳切、分屏与黑白资料片的交错混入,使得整部电影进入到一种狂飙突进变动不居的动态节奏。
一部文艺气息浓重并掺杂了历史的影片,回忆想象夹杂,穿叉蒙太奇,使影片把观众在现实,历史,故事之间来回拉扯,却仍然顺着情节向前推进。
德语区仿佛每年都会有部考验人耐心的”三小时”出现,只要打开,似乎不会后悔,因为很难不被其中别致的气质所沉醉吸引,投入并不短的时间去进入这些故事。过去几年的《永不回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等等。
2021年则是《法比安》,注定是又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启程。独特的时代背景赋予其意义——萧条之后,劫难之前,世界仿佛在变得越发疯狂;然而却依然抓住激情,于动荡中纵情,麻木、忘记还有燃烧。
1
《法比安》
类型/类型 |123分钟| X国 |2019年
导演: 多米尼克·格拉夫
编剧: 多米尼克·格拉夫 / 埃里希·卡斯特纳主演: 汤姆·希林 / 莎斯琪亚·罗森道尔
豆瓣 8.3 IMDb 7.6
—–The End–—
推荐的大部分影片百度一下即可找到资源,如有朋友找不到可留言 。
注:本文内容部分收集自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48小时内处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