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不是的。不过有个信号:在中美关系日趋对立的大背景下,中概股赴港上市,将很可能成为中美脱钩的重要环节。
一、京东为什么要选择赴港二次上市呢?其实,这里面包含了市场和安全的两个重要因素,具体如下:
1、市场因素
京东登陆港股也是希望复制阿里巴巴的经验。
2019年11月,阿里巴巴赴港上市,上市后股价从187港元一路涨到了227港元,目前股价稳定在200港元左右。反观京东,这几年在美股的表现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2014年5月22日,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时的市值是300亿美元,股票发行价是20美元,对标的公司是亚马逊。
在2017年第一季度,京东首次实现单季盈利。
2018年1月,京东股价首次突破50美元。但是从同年9月发生在美国大学的事件后,京东股价一路下跌,最低时跌回到20美元,直到去年底才企稳回升。
近期,受到电商行业利好的推动,京东的股价一直都稳定在40美元左右。
2019财年,京东营收达到了5769亿元,增长25%。
2020年第一季度,京东收入1707亿元,每股收益0.54美元,超过预期的0.46美元。
目前京东市值630亿美元,在中概股中位居第二,仅次于阿里巴巴。京东的三大股东分别为腾讯持股17.9%,刘强东持股15.1%,沃尔玛持股9.8%。
2、安全因素
京东赴港上市的另一个重大原因就是,为了降低中美摩擦加剧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按照目前中国会计法规定,所有公司的会计凭证都不能离开公司,所有在中国运营的公司审计资料也不能离开中国,这就造成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和美国证监会只能拿到一份20−F的审计报告,但是拿不到审计报告的底稿,公司云数据和会计凭证等关键数据。
也就是说,支持20−F这份审计报告的原始材料,美国金融监管部门是看不到的,这也就为公司财务造假开了一道后门。
其实,特别是瑞幸咖啡的东窗事发后,美国参议众两院就已经开始加强施压,要求国会向中概股展开集体审计和调查,甚至逼迫一些公司退市。在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像京东这样的在美上市公司,未来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京东赴港上市也可以看做是为将来做了一个备份。
二、京东赴港二次上市所带来的影响如果说阿里巴巴是中概股赴港上市的试水,那京东就是这个大势的序幕。
京东赴港上市标志着中概股从美股战略大撤退的正式启动。
按照中金公司的测算,在总共243家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中,目前有20家是符合回到香港上市的条件,其中包括百度、携程、网易、拼多多和微博等知名互联网公司,这20家中概股公司加在一起的总市值达到3400亿美元。
从理论上说,中概股上市公司如果想回到香港上市,只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企业必须在2017年12月15日之前在美股上市。二是属于新经济、消费、科技和医疗等领域。三是市值在100亿美元以上,且2018年的年度利润在10亿港元以上。可以预见,在中美关系对立的大背景下,中概股赴港上市可能会成为中美脱钩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无论对于中国还是这些中概股公司来说,从美股撤退是应对未来的大环境,降低企业风险,一种积极且有效的手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概股公司赴港上市或从美股退市。
总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为了应对中美关系的转变,国家一方面推动中概股回到香港上市,一方面也在推动红筹股回到A股上市,可谓是双向脱钩。京东其实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的一种现象,不过它并没有选择美股退市,赴港上市更应该是一种应对策略的备份,这就是我的观点,谢谢。不会,只是两地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