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书就忘,很正常。为什么不忘呢?我们大脑里装东西的抽屉就只有那么多,不可能把我们所有看过的书都保存下来。
那为什么会有题主这样的问题呢?因为很多人会认为“记不住就是白读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读书,属于学习的行为。很多人认为读了书却记不住,就等于没有学习。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学习”。所以,我就跟朋友们先从“学习”聊起吧。
学习是一个改变行为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单看一个人是否有“学习”的动作,就判断他是不是学习。
一个学生坐在教室里,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这一情形并不能说这个学生就是在“学习”。
同样的,一个人在看书,并不能说明他在学习。进一步说,一个人看一本书并且记住了也不能说明他在学习。
所以,看书能不能记住,并不能作为判断有没有“学习”的依据。题主不必因为看了书不能记住而烦恼。
这里说的“行为变化”,是指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比如,儿时学会骑自行车,二十年后依然会骑。
但并不是所有学习都会立竿见影地改变行为。因为学习对行为的影响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就像学骑自行车,每天多练习一会,骑车的技术就会娴熟一些。隐性的就像我们读唐诗,你并不会因为多读了一天,第三天写诗的水平就会比第二天进步。
看书行为的影响就属于的隐性的,从看书开始到改变行为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看书的“学习”效果是不能读完就评价的。
但还是有人问“都记不住了,以后会对我们的行为有影响吗?”
这里就要谈另外一个内容了,叫记忆。
记忆也有外显跟内隐的两类。所谓内隐,就是人们会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存储所接收到的信息。换句话说,就是有些信息你接受到了,并记住了,但你并不知道。
看书这个行为所接收到的信息就属于这一类。我们不能仅凭能不能“背”出来或用描述性语言复述出来就断定是否“记住了”。
比如,你看《基督山伯爵》,看完之后你甚至连主人公的姓名都没记住。但有一天你在某个偶然的情景下看到了这句话:
唐泰斯虽然刚刚从孤独中挣脱出来,但有时却偏偏喜欢孤独,说到孤独,哪有比驾着一艘帆船,在朦胧的夜色里,无边的寂静中,苍天的俯视下,孤零零地漂浮在大海上的这种孤独更完美更富有诗意呢?孤独中充满了种种幻想,静寂中有许多他的誓言在震响。
你可能马上就记起来了,这个“唐泰斯”就是《基督山伯爵》里的主人公。你甚至会记起你看的那个版本,里面不是翻译为“唐泰斯”。此时,书里的某些章节或当时很触动但事后总记不起来的片段在你大脑里活跃了出来。
所以,不必为自己看了书但“记不住”而难过,因为很有可能你连自己到底有没有记住都不知道。
1.如果一本书让你产生共鸣,就仔细读透这本书。如果一本书只是某个章节让你动容,就仔细读透那个章节。切不可为了读而读。
2.如果对书中的某个观点表示赞同,最好马上用怀疑的思路重新审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的对撞”,这样,会加深你的记忆。也会让你拓宽自己的思路。
3.多做笔记。读书笔记的作用有二:一是可以作为我们的书签,知道哪些地方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二是可以作为摘抄,有时候我们不必从头到尾重新看一遍一本书,只要看看笔记,就能提炼我们所需。
4.好书建议多看几遍。每遍都重新做读书笔记。
以上回答,不喜请喷,欢迎朋友们留言沟通。感谢阅读!
一,看过的书,要标注下自己有用的重点,先划目录上的,再比如刚开始可能划线,但是划线不好找,划线内容后可以折书页的小角,如果特别重要就叠两个重叠的角,第一遍一般是记不住太多内容的,通读完后,回头再梳理折角位置,就会印象更深,速度也快。
二,做的读书笔记,利用印象笔记,幕布,有道云等这些软件进行记录,并把某些个人认为有用和重点标注
三,自己读书笔记的小本本,读过的书,及时写书评,或者重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