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我觉得不存在一个严格的规定说。导演其实没有想那么多,你们都是自己意淫的。
艺术本身就是开放的,还是拿肯·威尔伯的那套四象限理论。
一部艺术作品至少能从四个维度解读。
作者的初始意图,作者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潜意识行为,读者的反应。
有很多层面的东西或许真的是作者不自知,但是却实实在在表现在了作品里的。
读者是可以对艺术本身进行再创作的,解读就是一个创作过程。
我觉得只要秉承一个原则:这是一种理解这部作品的方式,而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再怎么过度解读都无所谓。
最怕那种标题党: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含义,你们都理解错了!你们根本没看懂。
艺术之美就在于它值得来回体验,值得从不同角度体验,不同的人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感受。这恰恰是艺术本身的开放性带来的。
一旦你用一个确定性答案把它说死了,那艺术本身也就死了。
大卫·林奇讨厌过多的语言叙述,原因就在于,语言表达总是有限的,过多的语言叙述反而会限制艺术本身的体验。这恰恰就是那种喜欢把答案说死了的人犯的错误。
《神枪手之死》里那个云层的不断变化,那个透过窗户射到椅子上的柔光,本身就有着言语无法形容的诗意,一旦非要用文字把它解读透,反而就俗了。
查理·考夫曼在《纽约提喻法》的一次采访里说,自己不愿过多去聊自己的电影,也不愿意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就在于他认为这部电影值得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去体验。作者不会去刻意同意与否定,赞扬与贬低某个读者或者观众的看法。这才是大智慧!
BTW,《纽约提喻法》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有机会写长评。
如果一定要说,《大话西游》应该是被过度解读最严重的一部作品了,因为我相信无论是刘镇伟还是周星驰,都完全没想过那么多。但是这不代表这些“过度解读”的内容是无价值的。
艺术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是由读者组成的。
所以我个人感觉,不用太刻意地去在意说导演是不是这么考虑过。只要你觉得某种解读很好,能自圆其说,你也很受益,那它就是好的解读。
《后会无期》就是一作家,用一些段子,凑成一故事,拍了一部很一般的电影。
然后:一群人,从东极岛的位置及象征意义开始解读……韩寒还活着,你们解读个P啊,那么多意义,他自己那么爱说,不会自己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