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艺术品的推广与建设,任何时代都是滞后于生活化物质领域建设的。因为艺术品属于精神享受范畴的最求而存在,而人类自古以来所有的追求与发展顺序都是“先物质再精神”,
拿老百姓的话来说,比如:
先要活着才能谈理想!
不吃饱了,哪有力气减肥!
尤其是2020年,全球遭受了这波百年未见的疫情的情况下,“活着”~“让更多人活着”的目标,成为所有国家和人名的头等重要大事。
回归正题,针对上述的一些问题已经解决,社会生产与流通回归正常的情况下,艺术品的市场建设,自然会回归到正常的建设方向上来。
但,这些“自然回归”无疑也需要一定的政策和社会导向的辅助,才会更加健康、更叫高效的。
因此,对于中国的艺术市场:
1、管理层正在做的,更多在于引导市场,最为理想的状态是:良性的自我生存与循环发展。
在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政府可以主动做的,主要是引导性工作以及政策性辅助,
比如牵头组织各种展览、“组团”参加各类展会等等。
艺术的存在,本身是“优先提高精神享受”为目的的,其次才可以考虑“经济的贡献(价值)”,否则,主次颠倒或者过分的强调哪一个方面,都会干扰到市场的可持续性。
过分追求文化与精神讲奉献,会让市场难以为继,做不下去;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更会让市场变味,甚至假货横行,影响文化艺术的区域信誉,更会对今后的文化健康弘扬与发展不利。
因此,在“建设”这个问题上,管理者即不宜干预过多,有不能放任不管。
政策的支持下适度引导,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纲领。
2、参与者可以做的,最根本的共性主要集中在弘扬正能量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经营者,在“艺术市场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有事可以做的。
其实,我们每一个参与者,自身的一切艺术相关的行为,就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这种参与,绝大多数是“正能量”的,比如,诚信经营、品牌建设、组团(协会)宣传,等等。
但凡哪怕你只是为自己的营生而进行的任何活动,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做法,都是在为“艺术品的建设”做着贡献。
因此,我们每一个业内参与者,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也不管是职业的经营或者业余参与,只要你是以诚信的态度,健康合法的方式参与到其中,都是一种贡献。
3、寻找多角度创新途径,以获得更大传播速度和深度不得不承认,有些艺术领域的参与,还是需要一定文化艺术修为的。
比如一个常年忙碌于家庭事务一族,基本很少有闲暇时间顾及到过多的精神层面享受,哪怕自身本来有所爱好,也可能会在结婚成家之后,将少年的艺术梦深埋于心田。
这种情况下,创新,其作用便显现出来了。
比如文创产品,就起了一个很好的头。
将文化的元素,根植到衣食住行这些日常必不可少的物品中去。
如此创举,一下子将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探索几率提高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
让人们完全可以利用其所有的零碎时间,去潜移默化通过视觉识别系统不由自主去关注,乃至制造更多普通民众“探秘”的机会。
(下图为国家博物馆的文传产品之一)
综上所述,艺术市场,是一个巨大的领域,这个市场里面,包含的不仅是“实物艺术品”,更有视觉、听觉类艺术,但凡能够给我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更多、更高享受的类型,都是我们需要去维护的,同时也是管理层一直在同步倡导的。
党的十九大重申的“文化兴国”理念,便是对包含艺术品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大方向,坚定的确认,且在各地的政策扶持中,已经多地落到了实处。
因此,管理层引导、政策化支持、参与者弘扬,便是我们艺术品市场建设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坚定方向!
现在的艺术市场,可以说是商品市场,很难去规范和系统性管理,这也是中国艺术的一大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