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传感器就不得不说传感器的尺寸,而传感器的尺寸指的就是感光器件的面积大小(CCD/CMOS)。感光器件的面积越大,捕捉的光子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高。在不谈相机设计和镜头等差异的前提下,假定镜头和光线质量完全相同,拥有更大传感器尺寸的相机成像质量更好,答案是毋容置疑的。这是由感光元件的设计基础和摄影理论作为依据的。
传感器的分类(CMOS/CCD)
感光元件在材料上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CCD,而另一类是CMOS。CMOS和CCD一样同为在数码相机中可记录光线变化的半导体。CCD和CMOS在制造上的主要区别是CCD是集成在半导体单晶材料上,而CMOS是集成在被称做金属氧化物的半导体材料上。CCD和CMOS感光元件都采用感光二极管作为捕获光线的部件,感光二极管受到光线照射时会输出电流, 电流的强度则和光照的强度成正比。每个CCD或CMOS感光单元就是感光元件上的一个子像素。
CCD:英文全称是“Charge-coupled Device”,中文全称“电行耦合元件”,主要是利用P型硅片作衬底,然后用高温氧化的方式覆盖二氧化硅绝缘层,再在绝缘层上制作金属铝电极,最后在铝上方放置光敏元件。CCD是由美国贝尔研究室于1969年开发,同年,日本SONY公司开始研究CCD。CCD传感器需在同步信号控制下一位一位地实施转移后读取,电荷信息转移和读取输出需要有时钟控制电路和三组不同的电源相配合,整个电路制造工艺复杂,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厂商DALSA、夏普、SONY、松下、富士、柯达、三洋、飞利浦具备批量生产CCD的能力。
CMOS:英文全称是“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中文全称“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主要是利用硅和锗这两种元素所做成的,使其在CMOS上共存着带 N(带负电)和 P(带正电) 级的半导体,这两个互补效应所产生的电流即可被处理芯片纪录和解读成影像信息。CMOS传感器的加工采用半导体厂家生产集成电路的流程,可以将光敏元件、图像信号放大器、信号读取电路、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处理器及控制器都集成到一块芯片上,只需一个芯片就可以实现很多功能,因此采用CMOS芯片的光电图像转换系统的整体成本很低。
CCD和CMOS(前照式)的差异:
CCD与前照式CMOS传感器的主要差异是数据传送的方式不同。↓如下图所示,CCD传感器中每一行中每一个像素的电荷数据都会依次传送到下一个像素中,由最底端部分输出,再经由传感器边缘的放大器进行放大输出;而在前照式CMOS传感器中,每个象素都会邻接一个放大器及A/D转换电路,用类似内存电路的方式将数据输出。
左图为CCD传感器的结构,右图为前照式CMOS传感器的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CCD的特殊工艺可保证数据在传送时不会失真,因此各个象素的数据可汇聚至边缘再进行放大处理;而前照式CMOS工艺的数据在传送距离较长时会产生噪声,因此,必须先放大,再整合各个象素的数据。
由于数据传送方式不同,因此CCD与前照式CMOS传感器在效能与应用上也有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包括:
1. 分辨率差异:前照式CMOS传感器的每个像素都比CCD传感器复杂,其像素尺寸很难达到CCD传感器的水平,所以当我们比较相同尺寸的CCD与前照式CMOS 传感器时,CCD传感器的分辨率通常会优于前照式CMOS传感器的水平。
2. 感光度差异:以往的前照式CMOS传感器每个像素包含了放大器与转换电路,过多的额外设备压缩单一像素的感光区域的表面积, 在相同像素下,同样大小的传感器尺寸,前照式CMOS的感光度会低于CCD。
3. 噪声差异:前照式CMOS传感器的每个感光二极管都需搭配一个放大器,而放大器属于模拟电路,很难让每个放大器所得到的结果保持一致,因此与只有一个放大器放在芯片边缘的CCD传感器相比,前照式CMOS传感器的噪声就会增加很多,从而影响图像品质。
4. 灵敏度差异:前照式CMOS传感器的每个像素由四个晶体管与一个感光二极管构成,使得每个像素的感光区域远小于像素本身的表面积,在像素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前照式CMOS传感器的灵敏度要低于CCD传感器。
5. 成本差异:前照式CMOS传感器采用一般半导体电路最常用的CMOS工艺,可以轻易地将周边电路集成到传感器芯片中,因而可以节省外围芯片的成本;除此之外,由于CCD采用电荷传递的方式传送数据,只要其中有一个像素不能运行,就会导致一整排的数据不能传送,导致控制CCD传感器的成品率比前照式CMOS传感器困难许多,这也进一步导致CCD传感器的成本会高于前照式CMOS传感器。
6. 功耗差异:前照式CMOS传感器的图像采集方式为主动式,感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电荷会直接由晶体管放大输出,但CCD传感器为被动式采集,需外加电压让每个像素中的电荷移动,;故CCD传感器除了在电源管理电路设计上的难度更高之外,高驱动电压更使其功耗远高于前照式CMOS 传感器的水平。
CCD和CMOS的前景,以及背照式CMOS的诞生
正是由于两种传感器处理过程的不同,所以在早期,前照式CMOS传感器在灵敏度、分辨率、噪声控制等方面都比CCD要差,但得益于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以及高整合度的特点,特别适合后期开发和技术提升,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前照式CMOS的缺陷已经背照式CMOS的诞生。
1. 前照式CMOS的结构性缺陷
CMOS芯片是由好多层结构反复搭建而成的。在传统结构中,自上而下依次为微透镜组(Micro-lens)、彩色滤光镜(Color Filter)、电路层(Wiring Layers)和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s)。在芯片这种狭小结构中,像元形成了一种类似井的成像结构,叫做“阱”。
这些层叠的金属电路层,会阻挡和反射一部分入射光,等光线到达光电二极管的时候已经被层层盘剥,只剩下70%不到。这个过程学名叫做“量子效率”。而且,这种反射还有可能串扰旁边的像素,发生一种本来应该是蓝光的光子却被绿光二极管接收到了,从而在一定概率上发生颜色失真。
↑如上图,一个典型的贝尔滤波CMOS结构。光线经过微透镜组,被滤光镜过滤为红、绿、蓝三种光,穿过很多层狭小的电路层后,分别被自己的光电二极管接收到,从而形成一副彩色画面。
这个由结构产生的问题是,电路占据的面积大,光电二极管占据的面积就小,CMOS实际收集的光线就少,在环境光线不足或者高感光度拍摄时会造成较多的噪声干扰,影响成像素质,所以背照式的CMOS芯片就应运而生。
2. 背照式CMOS的基本原理
背照式CMOS:英文全称为“Back-Illuminated CMOS”,缩写为“BI CMOS”;或“BackSide Illumination CMOS”,缩写为“BSI CMOS”。在背照式BSI结构中,光电二极管和电路层的位置发生了调换,自上至下依次为微透镜(Micro-lens)、彩色滤光镜(Color Filter)、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s)和电路层(Wiring Layers)。
↓ 背照式CMOS的结构示意图(来源:东芝官网)
背照式CMOS的金属排线层以及光电二极管的位置,同前照式来说刚好相反,光线可以几乎没有阻挡和干扰地被光电二极管捕获,因此光线的利用率极高。同时没有了遮挡,开口更大,使CMOS拥有更高的灵敏度和信噪比,这一点在低照度环境下表现的尤为突出。
2008年6月,日本索尼公司发布了数码相机用背照式CMOS传感器;2009年2月,索尼实现BSI CMOS量产化并注册了Exmor R商标。从此,背照式CMOS正式进入数码领域,并使得索尼在传感器制造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随着技术的发展,后续SONY又推出“堆栈式CMOS”。在索尼CMOS产品中,Exmor表示普通CMOS,Exmor R表示背照式CMOS,Exmor RS表示堆叠式CMOS。
随着CMOS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成本较低、传输速度更快、噪声控制与成像素质不断提升,CMOS已形成了对CCD绝对优势。在民用领域,CMOS已基本取代CCD;全球最大的传感器供应商索尼,已于2017年3月停产CCD,改为集中发展和生产CMOS传感器,索尼上一部使用CCD的相机已经要追溯到2010年的A390。近年来CMOS感应器在相机的应用上更是广泛流行,如尼康、富士、宾得、飞思等数码相机厂商采用的都已经是索尼的COMS传感器。
传感器的尺寸
大部分的摄影初学者对感光元件尺寸的表示方法大惑不解,例如全画幅,中画幅之类的感光元件是使用汉字来表示的;又诸如APS-C画幅,APS-H画幅的感光元件是使用英文缩写进行标注的;而更多的相机则使用的是诸如1/1.8英寸,1/2.3英寸这样的分数表示。为什么我们在谈到较大尺寸感光元件时会使用毫米做单位,而谈到小尺寸感光元件时却使用分数和英寸?
首先我们来谈谈“全画幅尺寸”从胶片过渡到数码摄影时代后,我们把采用与135胶卷相同尺寸的感光元件的数码单反相机称为“全画幅数码相机”。所以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的感光元件尺寸为36×24mm,↓如下图↓:
我们知道生产全画幅的感光元件成本更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并进一步抢占中低端相机市场,相机厂商开始使用较小尺寸的感光元件,在一些低端的卡片相机上,厂商们出于成本考虑,将传感器做的非常小,例如1/2.3英寸的传感器,它的尺寸仅为6.16×4.62mm,在面积上只达到全画幅的3.2%。或许厂商认为把它叫做全画幅的3.2%不够好听,所以将其叫做1/2.3英寸,又是分数又是英寸,无非就是想让它听起来更大一些。需要注意的是,说明书上标注的传感器尺寸例如1/3.6英寸,它并不是传感器的某一条边的长度,而是传感器对角线的长度。
↓常见的数码相机图像传感器尺寸表↓
↓常见的数码相机图像传感器尺寸对比↓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决定数码相机成像质量硬件因素有3个,即图像传感器(CCD/CMOS)、镜头以及图像处理器。要讲三个因素中,谁最重要,似乎不太好讲,因为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硬件素质不达标,都会降低最终的图像质量。不过,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图像传感器(CCD/CMOS)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传感器尺寸的大小又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大尺寸传感器的主要优点。
1. 容许更大的像场,获得更大的通光量
像场是指在照相机中,以胶片或图像传感器的有效对角线为直径所形成的一个圆,像场越大,感光器件上能够获得的光线总量越多,形成的图像质量越好。
例如数码相机APS尺寸的传感器,其长宽尺寸为24mm×16mm,对角线为28.8mm,像场面积为652.9mm²,传感器受光面积为384mm²,而全画幅的传感器,其长宽尺寸为34mm×26mm,对角线为43.3mm,像场面积为1470mm²,传感器受光面积为864mm²。全画幅传感器的实际受光面积是APS尺寸的2.25倍,不难看出,全画幅传感器的成像素质要高于APS画幅。
↓(如下图:全画幅与APS画幅的像场对比)↓
2. 更高的感光度,获得在弱光环境下的优质图像
高感光度使用在环境光线差的场合,比如阴雨天、舞台或夜景等。但过高的感光度容易使图像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缺乏层次、噪点增多、画面变脏,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传感器的灵敏度和信噪比不足,光线不好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曝光量,需要加大电信号的增益量,噪声信号也随之被放大,这种噪声信号,就是指传感器在捕捉、放大以及处理光信号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粗糙部分;通俗的讲,就是CCD/CMOS无法处理较慢的快门速度所带来的巨大工作量,致使某些像素失去控制。因此噪声的大小是衡量数码相机成像质量的重要指标。
为了提高像素数而不增加成本、数码相机厂商在消费类产品上采取的办法是:缩小单个像素的面积,增加像素的密度。目前,数字图像传感器CCD和CMOS的最小像素尺寸分别为1.43微米和1.12微米。受半导体薄膜材料物理性质与数字图像传感器传统结构的限制,这样的像素尺寸已接近物理极限。若继续缩小尺寸,像素将失去感光功能。据说2015年底,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华人教授宋金会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像素尺寸仅为50纳米的新型图像传感器,大幅度突破了当前数字图像传感器像素尺寸为1000纳米的极限,是否实际投入工业应用领域,尚不得而知。
图像传感器感光单元(单个像素)的面积大小,是影响噪声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两款数码相机,如果像素数相同,传感器尺寸较小的机型,容易产生图像噪声。大尺寸的图像传感器意味着更强的感光性能,大大提高了在弱光环境下的成像质量。
↓(如下图:同样数量的像素在不同尺寸传感器上的面积对比)↓
3. 容纳更多的像素数数量,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像素(pixel):在图像处理中,要把连续图像取样为离散图像,也即数字化和量化才能进行处理,其取样点便称作 “像素”。简而言之,“像素”是用来计算数字图像的最小单位,同样尺寸的数字图像,像素数量越多,图像越清晰。在数码相机中,我们通常说的像素值,指的是数码相机的传感器上包含的感光单位的数量,一般以百万像素为单位,它决定着输出的数字图像的像素值。
分辨率(resolution):是指单位长度内像素的多少,也就是像素精度,目前国际上都是计算一英寸长度内像素的多少。图片的分辨率越大,图片的清晰度越高,图片的分辨率越小,图片的清晰度越低。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图像传感器的尺寸越大,意味着可以容纳的像素数量越多,图像的分辨率越高,成像会更加清晰。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数码相机厂商会不断尝试推出极高像素的全画幅相机,如2015年上市的佳能 EOS 5DsR有效像素高达5060万,而SONY最新上市的α7R IV有效像素更是树立了6100万的标杆。
4. 更高的动态范围,获得更好的图片细节
动态范围好的图像传感器,能够准确记录影像从亮部到暗部的复杂变化,而图像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个像素的大小即受光面积的大小。较大的像素面积,能捕捉到微弱的光信号,同样,较大的像素体积也能容纳更多的电荷,在拍摄环境光比强烈时,更能记录下丰富的细节。
尺寸较小的图像传感器,则意味着更高的像素密度、更小的像素面积,单个像素的面积过小则会产生“光线溢出”现象,所谓光线溢出,是指明亮景物的光线向暗部渗透的现象。图像传感器上的像素通过感应光线来产生电荷,当某个像素(感光单元)受到太多的光照、电荷被充满之后,继续产生的电荷会溢出到邻近的像素去。从照片上看,就像是亮部景物的光线 “污染”了旁边的细节。
5. 更快的快门速度,在动态条件下更易获得清晰图像
在光圈大小和感光度一定的情况下,为了获得合适的曝光量,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快门速度。如快门速度不够快,拍摄物体又处于运动状态时,则不易获得清晰的图像。在被拍摄物体、环境光线、光圈大小和感光度都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增大传感器的受光量则能够提高快门速度,从而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总之,有一句俗语在摄影爱好者中广为流传,那就是“底大一级压死人”!说的其实就是更大尺寸的传感器拥有更优秀的成效素质。随着无反时代的到来,数码相机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作为摄影爱好者而言,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还是尽量购置一套适合自己的全画幅系统吧。
参考文献:
[1] 邹异松, 刘玉凤, 白廷柱. 光电成像原理[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2] 金宝智.图像传感器: CCD 与CMOS 的对比[J]. 现代电视技术, 2005. 5
[3] 杨琪. CMOS在专业摄像机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J].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7(12).
[4] 史斐翡, 郭根生. 如何正确看待数码相机的高像素[J]. 影像技术, 2008, 20(2).
[5] 王树刚, 余新. 浅谈光电耦合器CCD和CMOS的区别[J]. 科技信息, 2009(14):311-311.
[6] 韩振雷, HANZhen-lei. CCD和CMOS图像传感器的异同剖析[J]. 影像技术, 2009, 21(4): 39-42.
[7] 王旭东, 叶玉堂. CMOS与CCD图像传感器的比较研究和发展趋势[J]. 电子设计工程, 2010, 18(11): 178-181.
[8] 张文芳. 高帧频CMOS相机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研究[D]. 西安工业大学, 2012.
[9] 乘风. 认清专业术语——背照式CMOS传感器详解[J]. 软件指南, 2012(8):52-53.
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无趣的回答,但愿我的回答足够有趣而严谨。
谢谢点赞,欢迎关注。
成像清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镜头、一个是cmos。按照理论来说,画幅越大、感光能力越强。躁点越少。但是像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只不过再不放大的情况下。3000万像素是完全足够的。所以可以说是画幅越大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