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过敏体质,小学有次打疫苗,回家后,我觉得胳膊很疼,还很凉。
但大冬天的,那时候90年代初,家里没空调,暖气也没有,所以也就没脱了棉袄看怎么了。
我从回家就一直说,胳膊很疼很疼。
我妈说:
打完疫苗后都疼,忍忍就过去了。
我爸说:
哪有这么娇气?
可是我实在太疼了,写作业也疼,我写完后,又过去说,胳膊很疼很疼。
当然我听到了同样的话。
我就又自己去做了自己的事。因为我也怀疑可能是我太娇气。
晚上要睡了,我还是真的觉得胳膊很疼,我又过去跟他们说,胳膊很疼很疼。
这一次,我爸突然生气了,用他的手拍了我的胳膊,就在我手指给他看,哪里疼的位置,边拍边说——
还疼不疼了?
这个事,过去很久很久了,可即便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记得那一刻的疼。
那一瞬间过后,我整个人都是木的,但我小声哭着,尽可能平静地回答他——
不疼了。
我爸很满意地走开了。
过了一会儿,睡觉前我钻进被窝里,脱了棉袄,我妈说,要不看看你胳膊怎么啦。
结果脱下棉袄那一刻,他们包括我自己都惊呆了——
我秋衣袖子红了一片,血已经干在上面了。
他们没说话,我赶紧说了一句:
我不是故意的,我也不知道会出血。如果我救不回来了,你们就别管我了。
我爸妈都没说话,赶紧把我秋衣脱了,最后我已经忘记怎么处理了,只记得第二天我请假去医务所,医生说啥我都记不清楚了。
但当时我内心非常忐忑,这个心情我记得,我怕我真的出事了,给我爸妈添麻烦了,那样我很对不起他们。
什么是没有共情能力?
家长看不到孩子,给孩子贴了他以为的标签,这就是没共情能力。成年后的我,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做了11年多的咨询,共情倾听这个基本功,很多人都说需要训练,但于我,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后面我明白了,如果孩子在共情能力匮乏的家庭中长大,要么孩子暴躁易怒,反叛,自己很混乱,无法整合自己的需求。
要么,为了高质量活下来,孩子会对于觉察他人的需要异常敏感,因为只有跟着抚养者的情绪和需要走,孩子才会有生存机会,于是拥有觉察家长情绪和需要的共情能力,自小就被训练了很多年。
如果你看了这篇,能体察到我的这种感受,那么也是你在共情的一部分。
如果你看了,没有感觉,或者有一些别的感受,那也没关系,我的故事没能让你第一时间有共鸣。
因为本身,共情发生的基础,最容易自动化出现的就是——这个场景你熟悉,我的经历你也有。
所以唤起了你的某些体验,你的感同身受。
但咨询中,不可能所有来访者的经历你都有,是不是共情就不能发生了?
当然不是,这部分就是需要练习的。
所以,很多新手咨询师会知道即便你不理解来访为何难过,不知道ta的归因,那么在你去帮他抽丝剥茧梳理前,你可以说的那句安抚的话——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是心理咨询师周楚涵,本硕博三个专业的青年学者,一个一路(无论情感还是专业)都在试错中成长起来、乐意反思和总结,愿意陪你一起成长的心理咨询师。
有问题记得私信,说出你的困扰,我将为您进行一对一解答!
就是替他人考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