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中:“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午节,又叫作端阳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以及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世界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国外也有一些国家与地区也会在端午节那天举行庆祝活动。
在民间,有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也比较多,比如包粽子、挂艾草、划龙舟以及吃五黄等等。
而在农村里,向来有有一句“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俗语,有的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像是“端午至,五毒出”。那么,这些俗语中提到的五毒,具体是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在农村地区,会有避五毒的习俗呢?
在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五毒”其实是五种生物,它们分别是毒蛇、蜈蚣、蝎子、蟾蜍和壁虎。
蝎子
蝎子是五毒之首,是民间知名的有毒昆虫,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这是一种完全肉食性的动物,它还有着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一般是喜欢在一些比较潮湿以及阴暗的地方活动,且以群居性为主。
在蝎子的尾巴上有毒针,能够分泌出毒液,并可以杀死大多数的昆虫,但对人只会引起灼烧样的剧烈疼痛,并不会有致命的危险。
蜈蚣
蜈蚣在农村里也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一些老房子里的一些阴暗的角落里会比较多。同样的,它也是昼伏夜出的动物,一般到了晚上8点钟以后,才出来寻找食物吃。蜈蚣也和蝎子一样会分泌毒液,但是其毒性却不如蝎子,原因是毒液量不足蝎子,因此被蜈蚣蜇伤了,只会引起肿痛。
毒蛇
毒蛇实际上并不是指具体哪一种蛇,凡是蛇就都包括在内。在夏季的时候,有些蛇还会因为寻找食物,而爬进农民的家中。而对于这些进入家中的蛇,农民普遍都是驱赶而已,是不会伤害的。而这些毒蛇的种类不同,其毒性大小也是不同的。
蟾蜍
跟其他四毒比起来,蟾蜍就具有十分强的毒性了,严重的还会致人死亡,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蟾蜍是五毒中繁殖能力最强的一种,因此人们对其可谓是深恶痛绝,而蟾蜍之所以没成为五毒之首,大概还跟蟾蜍被神化了有关。
壁虎
众所周知,壁虎并没有毒性,且还是以害虫为食,因此它是一种益虫,被列入了五毒之中简直就是天大的冤枉,而这也体现出了古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不足。
在以前的民间,普遍认为壁虎是有剧毒的,不仅它的尿液有毒,而且断掉的尾巴还会逃到人的耳朵里,而一旦进入了人的耳朵里之后就会致聋。实际上这些是错误的说法,在国内大多数的壁虎都是没有毒的,而且断掉的尾巴,也是不会钻入人耳朵的。
五月初五驱赶毒虫
有了五毒,就有驱赶毒虫的日子。在古代就把五月初五,定为了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汉族民俗认为,每年的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就会开始孽生。于是,人们都通常在正午前在屋角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以及燃药烟,以灭五毒,驱秽气。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会吃五毒饼,之所以得此名并不是因为饼真的有毒,而是在饼上画有“五毒”的形象图案。而之所以吃五毒饼,就是意味着让其不能在祸害人间,以祈求健康的美好寓意。
那么,为什么偏偏要在端午节“驱五毒”呢?
之所以要在端午节驱五毒,是因为以前每年到了农历五月时,瘴疠之气便会骤增,瘟疫也开始流行,所以古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
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中也记载,五月不仅是毒月,五日又被认为是恶月之最。传说中五月五日这天邪祟当道,五毒并出,禁忌也多。除了忌“曝床荐席、盖房子”外,甚至还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也就是不养育五月所生的孩子。
民谣中也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古代的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在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以及避疫的特殊习俗。
端午节要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得注意防病。避“五毒”是过端午节的初衷,在端午前后正值初夏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导致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而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还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据说是因为老虎能够威慑百虫驱邪辟瘟。
综上所述,所谓五毒便是五种生物,而驱赶五毒这些都是还是因为迷信,其实五月会导致瘟疫之类的事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农历的五月天气炎热,且蚊虫增多,再加上古代人不注意卫生,从而导致滋生了各种致病的细菌,才容易导致生病,所以人们才会认为五月不吉利。
参考资料:《荆楚岁时记五月》、《风土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