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是陈友谅的谋士(陈友谅不知道赤壁之战吗)

核心提示:题主的意思应该是罗贯中既然在《三国演义》中写到了曹操吃了铁索连舟的大亏,要是陈友谅认识罗贯中,那陈友谅在使用铁索连舟时为什么没考虑到曹操的前

题主的意思应该是罗贯中既然在《三国演义》中写到了曹操吃了铁索连舟的大亏,要是陈友谅认识罗贯中,那陈友谅在使用铁索连舟时为什么没考虑到曹操的前车之鉴?

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聊一聊。

首先,曹操铁索连舟是否是史实。

如果历史上真有其事,那就只能问陈友谅读不读史了,跟他认不认识罗贯中就没什么关系了。而要是所谓的曹操“铁索连舟”只是罗贯中杜撰的,那有可能陈、朱鄱阳湖大战时,《三国演义》还没写呢,或者罗贯中之所以能写出曹操铁索连舟的情节干脆就是受到陈友谅的做法的启发,也未可知。

应该说,在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说到曹军曾经铁索连舟,我们能看到的对当时曹军战船形态的描述只有“操军船舰首尾相接”这几个字,至于是说战船排列的紧密,还是被连在了一起,就无从得知了。

再者,铁索连舟有其可取之处。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铁索连舟也是一样。古时人们对它的取舍,就像我们现在世界上的军事强国对航空母舰的态度一样。在现代化的探测和打击手段下,航空母舰可以说是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甚至被称为“海上的铁棺材”,可是你看,大家还是竞相建造装备。

而不管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还是陈友谅,都是身经百战之人,作战经验无比丰富,对于铁索连舟的风险不可能意识不到。之所以采取这种做法,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肯定是做过风险评估的,一定是觉得好处大于风险的。

就像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战争故事一样,风险和机遇是同时存在的,你不能因为这样做有风险就不干了,就说这是一个坏主意,那这样的话,“三十六计”就成了馊主意大全了。

最后要说的是,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赤壁之战时的曹军和鄱阳湖水战时的陈友谅就吃亏在了“天时”这一点上,曹操怎么也想不到冬天会刮东风,陈友谅也没想到风向会改变,或许就像项羽被围垓下时的感叹一样,这是天意,而不是打仗的水平不行啊。

问题问反了,罗贯中正是从陈友谅的失败战例,移植到他的演义中赤壁之战中去的,已显得精彩。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没有所谓铁索连环战船的记载!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摆地摊可以创业吗?怎么才能赚钱?(打工不如摆地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