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如其来,对于我国旅游业来说,简直是一场浩劫。特别是在传统的春节黄金周,整体行业遭遇滑铁卢,实属罕见,彻底打乱了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民族建筑是我国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此疫情下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如今疫情稍有缓解,民族建筑旅游从业者必须未雨绸缪。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民族建筑?所谓民族建筑应该是民族聚集居住建筑以及民族性的历史文化建筑,它表现了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建筑丰富多彩,盛大壮观。历史上的多次民族大融合,使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因此,民族建筑是多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宝库。不同的生态环境、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居住文化传统,并在其各自的民居结构、形式和风格上,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彝族的土掌房、云南哈尼族的蘑菇房、新疆南维吾尔族的土木结构平房、苗族的吊脚楼、白族的民居、布依族的石板房、朝鲜族的青瓦白墙建筑等等,这些都是民族建筑中代表之作。
如今新冠疫情尚未结束,从业者如何自救,如何走出困境呢?笔者根据民族建筑的特点和传统旅游市场的规则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在思想上不悲观,相信明天会更好。
在疫情期间,虽然严重打击旅游业,但我们也没有必要这么悲观,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的多想办法、采取措施、逐步行动,而不是坐以待毙。不仅仅是为了度过当下的困局,更是为了后期旅游市场大爆发做准备。根据2003年非典时期的旅游数据分析,我国下半年旅游市场会大爆发。所以,在疫情结束后,在巨大的需求市场面前,就看谁能提前预判,提前谋划,适时获取,把休克式停业后的困难转化为巨大的发展机遇。
2、进行人才培训和内部学习交流。
疫情发生以来,最初的时候需要大量人工处理海量退单,除此之外的时间,从业者几乎没有生意,似乎“无所事事”,然而这时候才是企业最好的“练内功”时间。业务停摆后,大家反而有时间就行内部交流和培训,大力积蓄力量为疫情后旅游大爆发充分准备。
3、抓住新媒体的互联网商机。
当今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谁满足90后、00后的旅游需求,谁就抓住了未来。在疫情期间,人们要么居家隔离,要么小区域范围活动,头条、抖音、朋友圈和网络直播却成为居家必备之良药。因此,建议企业开启跨界思维,利用“云”模式,让游客足不出户也可以欣赏到当地的民族建筑;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销售生活类民族商品;建立企业特色旅游社区,增加社区客户数量和粘性,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感受春意,乐享民族文化,也为旅游商家回暖复苏积蓄力量。
4、企业联合,共渡难关。
所谓“同行是冤家”,此前各同行竞争激烈,甚至一度疯狂价格战,然而疫情来袭后,建议同业之间也可以进行合作。如今的艰难时刻,我们是等待黎明的阶段,随着疫情的逐渐被控制,共同合作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能让行业进步,整体旅游业也会逐渐复苏,民族建筑也会再创辉煌。
民族建筑向来都是华夏文化中的瑰宝,文化体验是旅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建筑也是传统的旅游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组成,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有着非常多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建筑,那么如何让民族建筑助力旅游业复工复产呢?
个人认为:第一,对于基础性的民族建筑需要突出特点,有效营造氛围,提高体验度,如内蒙古地区有牧民游憩,贵州有苗寨体验等项目,此类项目需要挖掘文化没含,提高游客体验感受,避免出现宰客等现象发生。第二,特色性民族建筑需要注重保护和维修,比如一些存世较少的民族建筑需要进行合理的保护,第三,较为知名的个别民族建筑,如故宫、四大名楼等,需要节制开发,有序利用。第四,认真开发市场,有效刺激市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现阶段我国旅游还处在门票经济阶段,但民族建筑的引流作用较强,所以应合理利用其特点促进市场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