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临终前的那一声喊叫至今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我亲眼目睹了外公他老人家在养老院驾鹤西去的场景,他走的是那么不甘心,在临死前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大喊一声然后永远闭上了眼睛,那一年他72岁。
外公出生在那一个艰苦的年代,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作为家里的老大,很小的时候就需要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同时还要帮助父母干活,这就是大家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外公16岁的时候他父母双亡了,双亲因为过度的劳累病倒了,又无钱医治,只能在家里拖着,终于有一天被病魔夺取了宝贵生命,留下一群还未成年的孩子哭的撕心裂肺…
悲痛之后生活还是要过下去,外公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这个家庭的重任,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了几个弟弟妹妹的未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只为了让他们能够喝上一口稀饭。
好不容易把几个弟弟妹妹抚养长大了,外公这个时候才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因为家里穷,年纪又大了,所以娶老婆成为了一种奢望。
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外公娶了外婆,外婆的命运和外公一样坎坷,同样是父母早逝,独自一人抚养着一群弟弟妹妹,所以俩人惺惺相惜,组合在一起了。
外公和外婆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我妈妈是最小的女儿,上面有三个舅舅和二个姨妈,养育这么多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的心酸和委屈只有经历过了才会懂。
后来几个子女长大了,也全部结婚生子了,而外公也老了,这个时候也该放下一生的重担享享清福了,但是事与愿违,有些人注定一生命苦,半刻不得闲。
因为家里穷,几个舅舅娶了老婆以后再家里没有半点地位,几个舅妈性格强势又泼辣,对待公婆态度非常差,经常和外公外婆吵架,骂外公外婆养的儿子一点出息都没有,又懒又不会赚钱,有时候甚至动手打老人。
外公敢怒不敢言,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过的好,自己受点委屈忍忍就算了,只是经常躲起来默默的流泪。
随着年龄的增大,儿女们都在城里买房了,只剩下两个老人留在农村生活,这样虽然避免了儿媳妇的刁难,但是又遇到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养老。
几个舅舅肯定是指望不上了,所以几个女儿承担起了养老义务,一起凑钱给他们养老,但是有时候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外公外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住在农村大山里面想买点什么不方便,生病了也不能及时就医。
终于有一天外公病倒了,晚上上厕所不小心把腿摔断了,而儿女们又不在身边,后来还是外婆走了几公里山路去集市打电话通知儿女们的,几个女儿赶回来把外公送到了医院,但是老年人骨头摔断了就难以愈合,意味着以后就无法走路了。
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谁也无法抽出时间回去照顾老人,所以大家商量着把外公外婆送进了养老院。
含辛茹苦养育了这么大儿女,到老了却住进养老院,外公感到无比心痛,终日郁郁寡欢、以泪洗面,自己的命也太苦了。
不久妈妈接到了养老院打来的电话,说外公快不行了,我们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回去了,当看到外公的时候他已经意识模糊,嘴里不停的念叨着什么,之后大声喊叫了几声便去世了。
那种喊声刺破了宁静的夜空,直到人的心脾,在场的人都留下了悔恨的眼泪。
有些老人快死的时候之所以喊叫是因为不甘心,在这世上受苦受累了一辈子,却没有享受到一点快乐,现在感觉自己快要死了,只能通过喊声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甘。
同时也有那一份不舍,舍不得自己的后人,儿女们都因为各自的原因不能和老人在一起,这样老人会时常感到孤独和牵挂,现在感觉到自己快要死了,心里始终放不下那份牵挂,只能通过最后的喊声来抒发内心的不舍。
这就是有些老人快死的时候会大喊的原因,这件事让我们明白了老人最需要的是儿女的关心,没事常回家看看吧!
这要分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吧?
很多无病无灾的老人,按俗话说就是老死的,这样的老人一般几天前就处于昏迷或半昏迷状态。他们不但有时喊叫,还时常说胡话。我的老父亲就是这样。
老父亲是90岁那年去世的,什么病也没有。临未了两天基本处于昏迷状态,时常自言自语,听着是与我去世20多年的老母亲以及叔叔伯父在对话。同时也偶尔叫两声。
我的老岳父是80岁那年去世的。头天还很清醒,还和我说话。但发烧,一直打着吊针。晚上是老岳母在那陪着,早上我再去时人已不行了,也就是例行抢救着。
我挺生气,批评那个科主任为什么这才抢救?为什么不转市立医院?他说:我们听着你岳父夜里一直叫,可是你岳母可能睡着了,再敲门也敲不开。我无语了。
所以对于题主的问题,恐怕专家也说不清。我个人觉得,如果老人一直清醒,这叫声恐怕是因生命衰竭时的疼痛;如果是处于昏迷中,那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叫喊,或是灵魂快要离开躯体时的一种自然的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