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韩子昂结局(流浪地球小说的结局)

核心提示:电影《流浪地球》以刘慈欣的小说作基调,讲述了灾难来临,太阳系已不再适合生存,地球和地球人一起逃离太阳系,在浩瀚宇宙中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还

电影《流浪地球》以刘慈欣的小说作基调,讲述了灾难来临,太阳系已不再适合生存,地球和地球人一起逃离太阳系,在浩瀚宇宙中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影片还原了小说的整个构建和立意,选择了其中一个片段展现中国人特有的对“家园故土”的眷恋,和“愚公移山”式的浪漫主义情怀。

在这种荡气回肠的背景设定下,电影里的几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吴孟达所饰演的韩子昂,在氧气将要耗尽时, 找个地方艰难坐定后摘掉了科技面罩,在极寒中平静死去,令观众为之唏嘘。

氧气罩作为电影里人类在地面上赖以存活的必要设备,韩子昂在最后关头没有苟延残喘,而是选择了脱下面罩,只求速死。这处让观众深受感染的细节,有意无意地道出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心理活动中无法摆脱的两个情结,一是解脱,一是眷恋。

如果经常看电影尤其是战争片,大概会留意到一个在电影里时有展现的细节:

当一个人在面对强敌重围时,弹尽粮绝或身负重伤而丧失了抵抗能力,自知难逃一死,在临死前往往平静地摘下帽子或头盔,完全不设防地面对敌人的杀机,以引颈受戮的超脱姿态,显示出从容赴死的凛然精神。

生与死,始终是人类的终极命题。世间大多数人惧怕死亡,却鲜有无畏者。看淡生死尚且不易,向死而生更是艰难。中国有句俗语:“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最朴素地反映了人类的生死观。即使最后实在“赖活”不下去了,那么也要体面地离开。

“人死如灯灭”,万念俱灰时,死就是最好的解脱。

落叶归根、寿终正寝固然是最好的结局,但是当死亡无法安排之时,在生命最后时刻尽最大努力选择有尊严地离开,也是多数人面对死亡的无奈之举。

人活一世最为重要的规律莫过生老病死。按中国传统习俗,离世的人要换掉旧服,穿上寿衣;古代罪犯受刑前要吃断头饭,不做饿鬼……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实则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祈愿,透过高尚的生命意识和仪式感让活着的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譬如女人睡觉前要卸妆,对逝者而言,卸下负担毫无羁绊地离去,本身也是一种体面的方式。于其最后窝囊地憋死在科技面罩里,韩子昂在弥留之际脱掉笨重的面罩,也是在心理上摆脱枷锁,回归人类原有的生存状态的表达。活着是负重前行,死了还不能轻装上阵?


韩子昂死的地方是上海,上海曾是韩子昂的家。

当时的地球表面是极寒天气,空气稀薄,面罩里的电池坏了只能死路一条。与其等待时间的折磨,在艰熬中慢慢等死,不如来个痛快,况且能死在故土,对当时的人类而言已是一种奢求。

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管漂泊多远,都希望死后能够葬于家乡,魂归故土。韩子昂临死之际,他得到了解脱,也满足了对地球家园的眷恋,看一眼自己的家园,呼吸最后一口故土的空气,死,也值了!



在《流浪地球》之前,末日电影在呈现人类濒临绝境时的选择时,大都遵循“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逻辑,一旦灾难来临,无不舍弃辎重,勿论家园,逃命脱身。

影迷们习惯了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的英雄主义,可能对于中国式的家园情感很是不能理解。殊不知受上千年农耕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有很深的家国意识,也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情感。我们眷念着这个给了我们生存空间的地球,皇天后土,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神寄托,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怀是渗透到骨子里里的。


也正基于中国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大难临头,仍不离不弃,开山凿地造机器花费上千年带地球逃亡,这种不愿舍弃故土、对亲人的执念以及舍生忘死的担当,处处渗透着儒家传统思想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超越性精神与坚韧品格。

《流浪地球》在全国上映后之所以反响热烈,除了科幻奇观的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故事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家国情怀进行有机的融合。

韩子昂的死,所折射出的解脱与眷恋两种情结,既是电影所传达的,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所在。

(图片均来自网络开放空间)

我是赵陨雨,期待你的关注。

个人理解,上海是韩子昂的家,面罩破了自己已经是死路一条,与其等待时间的折磨,不如以最真实最亲切的形式去面对自己的家园,毕竟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呼吸过地面的空气的,能死在自己的家乡也是一种幸福。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超级科技公司(超级科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