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邀请,不请自来!
看了一下的有的朋友给出的回答,嗯,没有回答到关键点。于是呼,我决定补完。
东北地区所有的家庭小店(门脸卖东西或是营业,后面生活)都被称为“铺子”,哈尔滨自开埠以来,就沿用这个规矩。建国初期,公司合营都叫百货公司,国有都叫店,小铺则绝技,投机倒把是很要命的事,不明白的自行去查吧,这里不解释。
直到80年代,家庭经营式的小卖店开始萌生,这时哈尔滨把以家庭为经营场所(临街住房)以卖副食、百货的小卖店依旧称为“小铺”或“小卖铺(也称为小卖部)”。哈尔滨的70、80后门都被家里人叫着“去,到胡同口的小卖铺(小卖部)打点酱酒回来!”,这种跑腿经历你敢说没有?呵呵呵呵。
那么,转折来了。“仓买”一词应该属于“进口转内销”的舶来品!在90年代,南方有一对兄弟(抱歉具体姓名已经不据可查了),做贸易生意,但因乙方资金链出现问题撕毁合同,大量货品积压在仓库。两兄弟短时间无法找到下家,并且货品还有部份货款未结,两人没有办法就直接把货品开箱直接在仓库里开始销售。虽然仓储式销售早在70年代在美国、日本就已经有了,但这种销售模式在中国还属于首例,因为没有中间商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两兄弟因此扭转颓势并且以此模式迅速展开,并因此上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在节目中两兄弟给自己的这种销售模式冠以“仓买”,这是中国首次出现“仓买”这个名词,借以“仓储式销售”冠以一个很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名次。
哈尔滨深度接触“仓买”是什么时候呢?老哈的国民记忆应该清晰的记得“隆玛特”吧,它是哈尔滨1998年10月26日开业的仓储式卖场,当然报纸与新闻中没有采用“超级市场”这个名词,而是用了“仓买”这个名词。那个年代,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什么的还没有进入中国,近几千平方米的营业空间,产品货架上面就是成箱成箱的货品,这种震撼哈尔滨人还是头一次感受。
也就从1998年开始,哈尔滨所有的小卖店(小卖部)一夜间全都改名叫仓买,并且货品陈列清一色的采用自选货架款台付款,记住这一年吧,它是哈尔滨“仓买”的元年,这也是哈尔滨商业集体(自觉)升级的一次。
2002年隆玛特因过度扩张、经营管理问题倒闭,但它留下的“震撼”影响至今。
好的,我的回答毕,哈尔滨的事阿杜来说。
食杂店,此词一出瞬间暴露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