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执笔,其实古人已讨论过很多。不过,不同的人观点不同。
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但使虚与宽。但是清代名家包世臣说,执笔要有欲捏碎笔杆之力。
两种观点截然不同。谁对谁错呢?个人认为,两者说的都有道理。正如东坡所说,执笔无定法。不管黑猫白猫,能逮着老鼠就是好猫。
东坡与包世臣,都是书法高手。执笔方式不同,但是写出的效果给人感觉都不错。后人该如何区分学习呢?
首先,是执笔的手指头问题。
古人书写时,有的是一根手指头在笔外侧,其余四指在内侧,这就是单勾法,就像写钢笔字的姿势一样。有的是两根手指头在笔外侧,剩余三指在内侧,此为双勾法。目前大部分人用的是双勾法,这样更利于控制毛笔。
其次,是执笔的高度问题。
大部分人写字握在笔中间,也有人在悬肘站立写字时,手握在毛笔顶端,这样多用于写行草书,便于纵横捭阖、推拉提按。
三,是执笔的力度问题。
东坡说的虚与宽,就是掌心虚,指头并列时保持宽松状态。至于有个故事说,王羲之教儿子写字时,他从背后抽笔,却未抽掉。这个传说可信度不高。因为大人的力气肯定大于小孩。而且,执笔太紧,写的字也会拘谨。
怎样执笔,才能在书写时产生力度呢?启功先生认为,还是应该握笔宽松些,怎么得力怎么执笔。比如一个书法初学者,用描红的方法写字,即便是技巧力量不够,他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显得有力。而一个有经验的练家子,如果执笔时过分用力,写出来的字很可能会变形。
所以,字的力度来自于轨迹,如果轨迹合乎法度,合乎美学规范,字就会有力度。
如果不按字的轨迹和法度写,技术再高,写出来的字也给人松散无力之感。
三指执笔如何?五指执笔又怎么样?既然大家都认同古人说的执笔无定法,又何必纠结用几根手指呢?没有手的用嘴巴用脚写出一手漂亮字的又该如何看待呢?所以我个人认为,握笔感觉舒适、便于书写,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在到底用几根手指执笔纠结浪费时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