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张琬琪
最近,涌金君关注到两个有趣的现象。
一个是,借钱更容易了。
身边不少人发现,金融机构发来的短信、打来的电话越来越多,内容大抵是询问是否需要贷款、可以授信额度、贷款流程简单云云。
同时,政策也在向借钱者倾斜,8月15日,央行降息。一周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
与此同时,还钱似乎变得更难了。
随着提前还贷潮的到来,银行开始提高还款的门槛。例如,将提前还贷的次数限制在每月一次;以技术升级为由取消线上还款功能;收取相应违约金等。
借钱简单还款难,这背后有什么道道?
经济学家用了个很形象的词:放水。
我国当前经济存在内需不足,以及疫情冲击过后的有效需求仍未完全修复的问题。
不论是利率下调,信贷要求的放宽,还是还款门槛的提高,目的均在于让资金从金融机构流向投资消费领域,增强市场的资金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
但“放水”并非一劳永逸,手段与目标之间仍有不短的距离,有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其一,放出的资金流向哪里,至关重要。要避免脱实向虚。
利率下调固然会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升实体经济融资意愿。但是当利率长期处于下行状态时,实体企业可能会脱离主营业务,依靠大量的金融投资盈利。
就像一家制造业企业,如果以较低利息贷了款去做技改、投项目,那这笔钱就是实实在在流向了实体经济发展。
但同时低利率会刺激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从而降低债市融资成本。
如果这家企业以较低成本发债,不仅没有扩大生产和投资,反而将融到的钱转手投资于银行高收益的理财和结构性存款等产品,这笔钱就还是流入了资本市场。
其二,放出的资金是否有效,值得关注。要警惕“流动性陷阱”。
7月,广义货币余额为257.81亿元,同比增长12%,但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少增4042亿元和3191亿元。这说明货币是充裕的,但却没有化成多少的经济动能。
当广义货币和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曲线的背离时,需要警惕是否出现了“流动性陷阱”。
如果将社会经济看成一个大池子,“流动性陷阱”则意味着无论怎么往里面灌水,水都会流到一个陷阱一般的地方出不来。
例如,安倍政府上台后为了扭转日本长期经济增速低迷现象,提出了“安倍三只箭”。试图通过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和投资。然而日本人民对社会没有信心,依旧拼命存钱养老。
因此,要拉动消费,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关键还是要着力稳定市场预期。让消费者有消费的信心、让投资者有投资实体的信心。
正如李克强总理不久前在深圳主持召开的经济大省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对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深入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保障基本民生,重振市场信心。
正所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如果不能扭转企业和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即便有宽松的政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局面,不仅是借钱越来越容易,而是想借钱的人越来越多,借到的钱流向对发展最有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