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成因及风险防控对策建议,银行新增不良贷款管控措施

银行业机构信用风险积聚、防控压力不减,已成为侵蚀其经营利润、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影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本文分析信用风险成因,探讨风险化解路径,以期为基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风险化解实现破局、提供信贷资产质量提供参考。

不良贷款成因

(一)经济形势下行是大背景。一是外部宏观经济影响。从全国看,宏观经济低迷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经营困难,尤其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和抵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不可避免的成为银行业不良贷款露头的“重灾区”。二是社会金融风险传导。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民间融资、非法集资风险大量暴露,非法集资活动向银行蔓延势头加剧。加之担保链担保圈风险传导,直接影响银行债权安全。三是区域信用环境恶化。部分地区风险沿担保圈层层传导,区域信用环境恶化,银行授信政策收紧,银企互信出现问题,短贷长用、企业集体违约、恶意逃废债现象抬头。例如有的企业通过更名、更换法人代表、资产转移等方式逃废债。

(二)企业经营不善是直接诱因。一是偏离主业、盲目扩张。部分企业不能准确研判国家政策大势、市场走势,盲目投资,偏离主业,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房地产领域,采取相互担保、民间融资方式维持生存,一方面进入不熟悉行业分散了资本实力和管理精力,错过了主业发展机遇期,致使陷入经营困境,另一方面,高额举债,资本金严重不足,财务负担过重,为企业持续经营埋下了风险隐患。二是盲目担保,风险传染。盲目对外担保,未考虑实际代偿能力,致使风险发生后,无力偿还担保金额,引起资金链紧张。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企业利润减少,上下游供应链欠款,担保圈风险传导,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三)银行风险管控薄弱是主要内因。一是经营管理粗放,存在短视行为。经营管理粗放,盲目追求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判普遍缺乏前瞻性、准确性,未能根据产业政策变化灵活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二是监督制约不足,管控震慑乏力。目前,一些银行在日常业务经营管理中,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内控举措流于形式,“有效性”低,工作“执行力”弱,未严格执行信贷全流程管理,贷款“三查”执行不到位。三是业务品种设计存在缺陷,导致不良贷款产生。部分银行未能因地制宜针对性的提供信贷服务,未能根据市场反映及时改良信贷产品,未能结合风险管控工作不断完善信贷产品。如某行推行的企业联保贷款,实际执行中很容易形成集体违约或连锁违约的问题。

(四)不良贷款处置化解难是主要障碍。处置方式单一,受偿率低。核销成为目前基层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主要手段,清收盘活难度加大、效果不佳,法律诉讼推进缓慢、抵押物处置变现难。一方面,司法诉讼推进缓慢。一旦无法与债务人取得联系或债务人有意拖延,就面临司法文书送达困难问题,起诉和判决阶段都需要公告解决,公告期间为60日,导致司法审理周期较长、债务受偿率低。此外,诉讼收贷造成借款人无退路无生存空间,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诉而不决或决而无果。另一方面,抵押物处置变现难。抵押物资产大多估值偏高,部分资产存在纠纷,在处置变现上又涉及部门较多,手续繁杂,抵债资产变现过程极其困难。此外,部分贷款由于“三查”不严,抵押、担保不足值;部分担保公司经营困难甚至破产,还款来源不足,受偿率低。

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一) 多措并举,严守风险防控底线。要进一步加强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完善处置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多措并举化解信用风险,严守风险底线。一是化解存量严控新增。银行机构要摸清风险底数,对于存量不良贷款,要多策并举、多管齐下,一户一策进行清收;对于新增不良贷款,要查根源,纠违规。同时要加强贷后管理和风险预警,严防前清后增。二是运用大数据和市场化手段。除了运用好原有的平台外,紧跟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步伐,建立市场化的处置平台。要积极拓展思维,运用创新手段,在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基础上,做到不良贷款精准营销、最优处置。三是加强银行与地方政府协调。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利用重组、合并、虚构合同等方式隐藏转移资产等行为打击力度,防止企业逃废债务。四是发挥债委会作用。建立贷后联合管理机制和授信总额管控机制,协调债权银行共同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要充分运用债权人委员会力量,多方联动,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实现不良贷款处置的价值最大化。

(二) 强化内控,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银行业风险防控首先要夯实内功,加强合规经营和风险内控,切实履行风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一是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首要战略选择,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由“讲增速”向“讲转速”转变,由“讲数量”向“讲质量”转变,由“讲占比”向“讲战略”转变。二是加强信贷管理。要加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和流程,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做实贷前调查、做严贷时审查、做细贷后检查,并提高贷后检查频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完善内控体系。要改进内部控制,推进合规管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体系建设。组织机构通过系统梳理自身组织体系建设、运营管理、业务开发中面临的新问题、出现的新漏洞,健全业务之间、部门之间分工有序、制衡到位、监督合理的运行管理体制。四是加大内控监督。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督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和执行部门,要加大对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力度,对合规风险实施“零容忍”的责任追究,切实增强内部管理精细化水平。

(三) 构筑防火墙,严防金融风险传导。一是严防担保圈风险传导。加强关联担保风险识别与防范。进一步提升企业担保圈的识别与监测,对存量担保圈贷款,应以最终“拆圈断链”为目标,抽丝剥茧确定担保圈核心客户和担保圈的关键节点,综合运用置换担保、追加担保、缩减担保链、压降风险额度等措施,切实化解信用风险。二是严防社会金融风险传导。银行机构要着力防范非法集资和民间融资风险,扎实开展涉非风险排查活动,认真清理银行机构自身涉及社会金融风险机构的各项业务,切实做好风险防火墙建设,有效防范和隔离社会金融风险的传染,最大限度减少社会金融风险对银行的负面影响。

(四) 提升服务,在发展中化解风险。一是创新产品服务,服务实体经济。银行应准确判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立足当地社会经济现状,把握好形势变化,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础,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二是优化业务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将是银行发展的主线,要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要逐步提升信贷资产比例、存贷比;要以资产质量管理为重点,提高精细化程度,提高风险缓释能力,在发展中化解风险。(南阳银保监分局 肖扬)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英雄联盟冠军皮肤销量,全球总决赛edg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