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举债的目的主要是为建设地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建设新城、新区,动不动就需要数年、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建设完,尤其是各个地方新区的那些建设项目,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随着基建设施的完善,土地价格才会起来,招拍挂后政府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样各类企业逐渐落户进入新区后,人气带来新区的土地价格的上涨,从而做到良性循环。
但一个大型基建项目不同阶段,项目建设资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使用的资金量也不同。假如从基建项目一开始直接找银行贷款,一次性借最长期限、借项目总投资的金额量,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金闲置。
所以现实中政府平台在融资需求上:各种长期、中期、短期不同期限的资金,各种低、中、高成本的资金也全都要用上,以长期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公开发债为主,配置部分中、短期的信托、资管、定融计划资金去补充项目资金的流动性需求。从而实现整个基建项目投资周期完成后,资金使用成本最低化;
最后做个类比:对于政府平台来说,银行贷款是必须一直都要用的主餐;公开发债券是有资格的平台才可以点的主菜;信托、资管公司贷款算是配菜;至于定融计划,对政府平台来说就像零食,偶尔用一下。
了解政府平台公司融资内部逻辑,可以更好的了解各类政信产品的风险差异,在具体投资标的选择上,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平台公司实力、抵质押物等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收益等需求做匹配。
同样是国企,为何政府可以“放弃”永煤,却无法“放弃”城投?这与企业性质、资金用途都有很大关联,产业债是用于市场化的产业投资,但城投债是替代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功能。
所有投资人都明白“城投信仰”并不是永恒的!!!
但从当下的环境来看,无论是政府、城投还是金融机构,都无法承受打破城投信仰带来的连锁反应。这意味着城投信仰仍将伴随我们至少几年的时间,在经历系统性的改革、真正化解地方债务问题后才能实现市场化兑付。未来几年的城投,究竟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地方政府平台各种融资方式的风险差异
如果都是同一家政府平台的借款,其实不同借款渠道的违约风险差异极小,就跟一般企业一样,只要经营正常,他借的钱都会还,如果借款人成为失信被执行人,这种企业即使是从银行借贷、发行公开债券的钱都会违约。
虽然政府平台不同融资方式的风控措施略有差异,但效力上差异细小(因为万一出现极小概率延期,基本还款资金来源都是政府参与协调,而不需要去诉讼处置资产来还款)。
即使是一家优质的政府平台,如果是非标类的违约,甚至是一笔极小金额的金融借贷纠纷,都会导致其再融资出问题,甚至公开发行的标准债券的价格也会随之暴跌,从而导致公开发债的成本就会急剧升高。
所以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平台都仅仅是把非标类信托、资管、定融作为融资手段的有效补充,不能因为非标融资而拉高其它融资途径的融资成本,整体融资成本也会严格的控制。更不会对不同融资渠道的债务差别对待,因为任何一笔违约,带来的结果都会是企业债务爆雷等一系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