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宝妈留言问“我们家宝宝15个月,不管拿到什么都要放到嘴里咬一咬,然后再看一看!而且特别喜欢捡家里的头发,将家里地上的头发收在一起,不许别人碰,我们想扔垃圾时扔出去都不行!”
这让动妈想起了,之前一位朋友感慨“自家娃看蚂蚁看得腿直发麻!就嗷嗷直叫了,还不愿意挪地方呢!”
其实,无论是留言的这位宝妈,还是动妈的这位朋友,在他们口中所说的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的,这只是孩子细微事物敏感期的一些表现。
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很容易忽略周围环境的微小事物,而孩子却常常能够捕捉到这些微小事物中的奥秘。
所以,当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开始喜欢捡地上的石头、花瓣、纸屑、烟头等,或者开始喜欢用手指夹捏饭粒、豆子,甚至包可能还会拿捏线头、观察蚂蚁时,就证明孩子的细微事物敏感期到了!
在这个敏感期内,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惊讶,也不是去打断,而是应该帮助孩子顺其自然的成长,适时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洞察力,同时也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
细微事物敏感期内,常见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捡头发丝
一岁半到四岁左右的孩子,会在一个时期内特别喜欢观察并收集头发丝。
无论这根头发丝是枕头上的,还是衣服上的,或者是地板上的。
他们会把收集到的头发丝收集并保护起来,因为那就是他们眼中的“宝贝”。
宝妈静静说,自家两岁左右的儿子特别喜欢收集家里的头发丝,每次捡到头发的时候都美滋滋的,然后把他们都放到他的小鞋盒子里。
“有时候还会要我头上的头发,我就扯半根给他。”静静说,对此,儿子还会问“为什么这是弯的?”
所以,她还得解释一下为何头发丝扯断后,有一部分是弯曲的。
看蚂蚁
这是很多孩子喜欢做的一件事,而且孩子们可以一动不动地看上半个小时甚至是1个小时。甚至,有时候还会试图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捏蚂蚁。
就如朋友曾说的那样…
这是因为,孩子们在这个观察蚂蚁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与满足感。
所以,如果孩子喜欢看蚂蚁,父母不妨专门带孩子有意识地观察一下蚂蚁,同时给孩子讲解一些与蚂蚁有关的知识。让孩子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父母陪伴的温暖。
捏豆子
有些孩子在吃饭或者玩耍时,可能会比较喜欢捏饭粒或者小豆子一类的玩,这些都是比较难捏的,孩子捏起来后就会高兴得像个胜利者一样手舞足蹈的。
前段时间,动妈发现宝宝在吃饭时会突然停下来盯着自己的饭碗,然后丢掉饭勺,用手去捏米饭。不是捏一大撮,而只是捏一粒粒的那种米粒。他会把米饭捏到眼前看一下,用手指感受一下,发现黏黏的好像很好玩,就再捏一粒。
细微事物敏感期,培养孩子能力的最佳阶段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孩子在1岁半到2岁左右,会迎来细微事物敏感期,有些孩子会持续半年或者持续到4岁。而这一阶段,则是培养孩子观察力、专注力和精细动作的最佳阶段。
观察力
孩子开始对细微事物感兴趣,就是观察力的开始。
因为,孩子们在观察细微事物时,无论这个事物是头发,还是蚂蚁,或者是一粒小豆子,再或者可能是一片叶子,孩子都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在看,用手触摸感受,用嘴巴在尝试,可以说对于这个细微的事物,孩子用了自己的五官去感受着。这是孩子们自我观察力的开始,这些需要受到家长们的保护和引导。
专注力
孩子们在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小物品时,是非常专注的,如果没有人去打扰,他们的这种专注可能会坚持的比较久(如朋友儿子那样,腿麻了才想起来叫人)。
所以,家长们不妨给孩子一个深入研究事物的机会,在孩子们全神贯注的观察时,家长们不要轻易的打扰。
锻炼精细动作
孩子在捏小豆子或者饭粒,或者石头时,是用食指和拇指操作的,这样一来,手部精细动作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还有些孩子在细微事物敏感期内,可能会喜欢插孔游戏,这也是在锻炼自己的精细动作,甚至还锻炼了手眼的协调能力。
家长应该怎么做?
理解和欣赏孩子的表现
父母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发现都是探索出的奥秘,都是值得他们高兴的事情。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们喜欢看蚂蚁是无聊的事情,也不要觉得捡头发丝就是在捡小“垃圾”。
小雪曾经让动妈陪她挑选过一漂亮的陶瓷罐子,她说:“我女儿最近特别喜欢捡路边的小石子,家里的小盒子都要装不下了,买个好看的罐子给她用。”
对于小雪来说,女儿爱捡石头这个爱好很好,她也很支持。
主动给孩子提供安全丰富的观察环境
孩子认真起来,基本上很少能够被什么打断的,而观察微小事物这件事尤其如此。
所以,如果孩子们喜欢观察蚂蚁,或者喜欢收集落花、落叶,那么家长们不妨带孩子们到一个安全的地带,专门有意识地去做这件事情。
前同事每年寒暑假都会带孩子出去亲近大自然,寒假去滑雪、去极地馆,暑假去踏浪、去大草原,可以说大自然对他们一家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多亲近自然,孩子们总是能够发现与众不同的那些事。
不要试图打断或打扰孩子的观察
孩子的观察在他自己看来,其实也一种值得他聚精会神去做的“工作”。
但是,他们的这种“工作”在很多父母看来,要么“无聊”,要么“脏”,所以,在他们聚精会神的观察时,很多父母可能会打扰他,甚至是阻止他。而父母在阻止过程中的训斥、威吓,也许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所以,父母不要强行打扰孩子的这种“观察工作”,完全可以给他一些时间,最后,孩子们观察“完毕”是会主动离开的。
前段时间,老家那里经常下雨,4岁的外甥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看雨后的彩虹。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没人打扰他。直到最后,他揉了揉眼睛,抓着我的手问“为什么,雨后有时候有彩虹有时候没有?为什么彩虹的颜色是深浅不一?而且为什么每次的彩虹有的颜色还不一样,有多又少?”
你看,没人打扰他的时候,他能观察出这么多的问题呢!
不要把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孩子
“这个是电池的正极,这是电池的负极,正负极电池需要这么放在电池槽里。。。。。。”
一个2岁左右的男孩子,根本不听他妈妈说了什么,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妈妈手里的玩具车。妈妈一停下来,他一把就将玩具车抢了过来。根本就不动那个电池,只是用小手扒拉着车轮玩。
原来,这个孩子只是对玩具车车轮怎么转动的感兴趣,而不是对玩具车怎么能够“启动”感兴趣。
这位妈妈可能是想着,孩子喜欢玩具车,那就干脆借此机会教孩子电池怎放。但是,却没想到,孩子只对自己好奇的东西才有认知的动力和探索的兴趣。
虽然说,孩子进入细微事物敏感期一般是在1岁半到四岁之间。但是,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孩子可能会在八九个月就开始对细微事物敏感,有些孩子则可能到三四岁才刚表示出敏感。
但是,无论还是什么时候进入细微事物敏感期,父母需要做的都是理解和支持,以便协助孩子更好地发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