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文本解读「端午粽逐字稿」

端午节吃粽子是众所周知的习俗,今天就来和小喵一起看看“粽子”是如何得名的吧~

端午说“粽”

粽子,你吃了吗?那么,粽子为什么叫粽子呢?

粽字不见于《说文》正篆,徐铉所增的新附字里有一个糉字,:“糉,芦叶裹米也。”可见,这个糉就是我们所说的粽子。《广韵》、《玉篇》等字书说粽是糉的俗字,这是可信的。找到了糉这个本字,我们就可以探求它的名源了。

钮树玉《说文新附考》:“是糉者,盖取包裹义。据《周礼·掌客》:‘十筥曰稯。’郑注:‘稯,犹束也。’于包裹义有合,故疑为稯之俗字。”钮树玉根据《周礼》郑注沟通了糉和稯的关系是非常正确的,糉和稯是同源的。糉从㚇得声,《说文》:“㚇,敛足也。”其实,从㚇得声的字常有聚集、缠束、细密义,这些意义是相通的。如,稯、葼 、椶。《玉篇》:“稯,禾束也。”这与上文所引《周礼》郑注相合。椶即棕榈,椶是棕的异体字。《说文解字注》:“此树有叶无枝,其皮曰椶……椶本皮名,因以为树名。”《广雅疏证》:“椶之言总也,皮如丝缕,总总然聚生也。”可见,棕榈得名于它富有密集纤维的树皮。《说文》:“葼,青齐沇冀谓木细枝曰葼。” 葼也是得名于这种枝条的细密之貌。明白了这些词的意义特征,我们就知道,粽子之所以叫粽子,正是得名于其制作时由叶子包裹和丝线扎束而成的特征。

与糉同源的还有总,以及从悤得声的熜。《说文》:“总,聚束也。” “熜,然麻蒸也。”麻蒸就是麻去掉皮后的杆儿,这些杆儿扎束起来做成的火把就是熜,可见,熜得名于聚束的特点。

综与糉也是同源的。综就是织布机上总持经线,使经线上下开合能与纬线交织的装置。综本身是的构成是细密的,功能上可以总聚经线。综的总集、聚合、治理义正是由综的特点引申来的。

糉古音精钮东部。很多同属齿头音、韵部与东部相近的词也有聚敛的意义特征。如,束、聚、簇、缩、肃等,这些词很可能也是与糉同源的,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词族。

根据现有的资料,由叶子和丝线缠束而成的粽子的出现不会晚于南北朝。《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从这段话我们可知,早期的粽子并不是用叶子和丝线缠束的,而是用竹筒盛米且不封口,后来在竹筒上蒙上叶子,再后来才发展出用叶子和丝线缠束的粽子。结合糉字出现的时代和文献记载,从粽子的名称更迭来看,我们推断,粽子的形制经历了由竹筒粽(由于不用缠束的方法制作,其实压根儿不能叫粽)、到锥形粽(角黍)再到四角粽(现在最常见的形制)的变化。

粽子包含的不仅仅是米、枣、肉、蛋等这些馅儿,它更像一件件沉甸甸的行李,包裹着沉甸甸的历史信息,包裹着珍贵的记忆。虽然馅儿料不同,但是大家都是各取所爱、取舍自由,把自己珍视的、爱重的纳入其中。它的食用是量时为宜的,需要合适的时机,不会被谁以种种卑鄙的理由和无耻的权力强迫、压制。一般情况下,也没听说谁家的粽子让别人代包的,至于由别人限制自家馅儿的种类、大小、数量,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参考文献:张希峰《汉语词族丛考》,巴蜀书社,1996.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邓若雪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端午粽文本解读「端午粽逐字稿」

粽子\n\n的来历和寓意

1、来历:

纪念屈原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一“筒粽”的由来。

早在春秋时期粽子就出现了,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2、寓意:

而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的,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以除瘟、驱邪、求吉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扩展资料:

社会再发展进步,粽子也跟上了社会的步伐,现在粽子有很多馅做成,有咸蛋黄的,还有肉的,还有蜜枣的。

再好吃的美食也不能多吃,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粽子中含有许多糖分,以及糯米,粘性大,老人和儿童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

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粽子

端午粽文本解读「端午粽逐字稿」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简单介绍三十字以内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怀抱大石投入江中,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咬坏了屈原的躯体,就用竹筒装上米投入江中,用来吸引鱼虾。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对楚国大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年的这一天楚国人就会用竹筒装满米投入到江中祭祀,这也是最早的粽子的由来。

最早的粽子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用叶子包成的,而是用竹筒做成的,古代人对端午节也赋予了更多的说法和内容,在祭祀屈原的时候担心投入江中的竹筒米会被江中的蛟龙盗取吃掉,于是丰富的粽子的形色,古人认为蛟龙害怕楝叶和五彩丝线,所以就用楝叶包米用绿丝缠绕扎好再投入江中。

春秋时期也有关于粽子的来历,有记载说,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上黍米包成牛角状的粽子称之为角黍。也有用竹筒装上米密封起来烤熟,称之为筒粽。到了东汉末年,有百姓用草木灰泡水用来浸泡黍米,用菰叶包成了四角形状然后放在锅中煮熟,这种粽子后来演变成了广东碱水粽。一直到了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佳节的必备食物。

南北朝时期,粽子的样式就丰富了起来,不仅有黍米的,在米中还掺杂了板栗、红枣、肉等等,粽子也成了亲朋好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到了元、明朝时期,粽子已经不再使用菰叶,而是改成了箬叶,一直到后来的芦苇叶,里面的材料也有了豆沙、蛋黄、猪肉等,可以说品种越来越丰富多彩。

 有专家认证说粽子其实只是民间的一种普通食物,最初吃这种食物也并不是固定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也是后人加上去的,反映了民众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电脑的0和1是怎么变成我们屏幕上看到的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