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想爱而不能爱的体验,会导致强烈的情绪失调 (Ben-Zeev, 2008)。为了调和这样的情绪失调,人们会否认自己爱着对方,选择一个恨的立场。这种反向作用的心理抵御机制,将人们不能接受的事实压抑到潜意识里去——不用意识到它们,从而减少自己的痛苦感。
3.唱着人们心中的曲折
在被伤害的时候,恨反而会让人们感到自己有力量,因为这是一种抗争 (fight)反应。恨把被动的、由外而内的“对自己的无望、无力和耻辱感”转化为一种主动的、由内而外的对他人的攻击和对抗(Gerstel, 2013)。
记者 | 霍桐
编辑 | 霍桐
“希望对方的福祉减少或者摧毁”的愿望,其实也是希望自己受过的痛苦,能够被对方经历和承受。这是一种对于公平感 (fairness)的向往。比如说,很多年前风靡一时的巫毒娃娃和最近的“天道好轮回” (karma is a bitch),都反映了人们对于这种公平感的追求。
我们的社会文化将“恨”构造为一种负面、甚至不道德的存在,但正如Ben-Zeev (2008) 所说,恨有其正面的存在意义。不过,“由爱生恨”也的确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
恨过的人都知道,“恨”是一种恨难受、辛苦的体验。过于长久的恨,会延长事件本身带来的负面情绪(Curtin, 2018)。而且人们往往在恨意中反刍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这些反刍占用和消耗了自己的认知资源,进而影响正常生活(Francia& Sharman, 2017)。此外,恨意最终可能会增加人们实施复仇的可能性,这其中就包括暴力的攻击性行为(Brogaard, 2016)。
这是一个视频链接
这个是一个m站的视频链接
这是一个音频链接给的是m站的地址
这是一个www文章的链接
这是一个m站的文章链接
这是一个m站的直播链接
这是一个h5的专题链接
这是一个老专题www链接
比起刻意地压制自己的恨,或是任由自己去恨;人们更需要的是在“因爱生恨”正面和负面的体验中寻得平衡 。以下是一些可采取的建议(Matas, 2018):
有的人会因为自己产生的恨而自责,认为自己小家子气、不合道德甚至恶毒。但其实“恨”更像是一种受到伤害的保护机制。在“恨”中,人们慢慢愈合-找回力量-最终不再需要来自“恨”的“保护”。
在失去了一个能够释放“爱”的对象的时期,人们需要将爱的能量重新投注在自己身上。将注意力放在当下和自己身上,而不是过去和他人身上。
如果最终如果能够放下和原谅,人们能够获得一种比“恨”更强大的力量。这份力量意味着你已不再束缚于两人的关系当中,而是站在比对方更高的层面上赋予了对方“被原谅”的机会。
当人们完全地陷入到一段两人关系当中时,可能会忽视其他人与自己的感情联结。事实上,家人朋友甚至新的人际关系,都能够为我们带来需要的爱和安全感。当然,心理咨询师也能够为我们提供需要的情感支持和帮助。
插入一个连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