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2021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开板已满十二周年。四千三百多个日夜里,创业板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承载着服务创新型成长型企业使命,不断发展壮大。
尤其是在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作为A股市场首次同步推进的“增量 存量”改革,其不仅为创业板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也为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助推创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创业板公司数量达1050家,总市值为13.09万亿元。十二年来,创业板始终保持初心,坚守“三创四新”属性。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三创”“四新”群体,积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助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有力推动了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直接融资功能有效发挥
从首批28家公司上市,到上市公司数量超1000家,创业板有效发挥直接融资功能,为双创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截至目前,创业板公司累计IPO融资6080.35亿元,再融资4815.81亿元,股权融资金额合计10896.16亿元,资金直接投向创新创业领域,进一步推动新经济发展。
据统计,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IPO募资合计3327.74亿元,占板块总体的54.73%,再融资募资合计3617.80亿元,占板块总体的75.12%。
此外,创业板还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支持公司在深耕主业的同时,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整合和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已实施完成460单重组,总交易金额超4200亿元;其中,371单涉及发行股份支付对价,股份对价支付金额超2700亿元,占交易总对价的六成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持续推进,更多处于成长阶段的新经济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8月24日,首批18家创业板注册制企业顺利上市,本次改革以注册制为主线,在首发、再融资、并购重组等领域全面实施注册制,同步推进“增量 存量”改革,勇闯改革深水区,为服务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在发行条件上,创业板贯彻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注册审核理念,基于板块定位和创新企业特点,精简优化发行条件,综合考虑预计市值、收入、净利润等指标,设置多元丰富的上市条件,适应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企业需求,大幅提高板块包容性。
在融资渠道上,创业板积极服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序放宽再融资条件,服务上市公司开展直接融资。
在并购重组方面,鼓励同行业产业整合升级、提高上市公司市场占有率、提升产业链地位、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在股权激励方面,新增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拓宽激励方式,并放宽授予价格、授予对象的限制。此外,两次修订退市制度,构建与注册制相匹配的常态化退市机制。
改革落地至今,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主要制度规则和技术系统运行顺畅,市场主体改革“获得感”较强,改革成效显著,为全市场进一步深化注册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截至目前,深交所已受理752家首发、392家再融资、24家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申请,当中,222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1702.66亿元;279家次再融资已注册生效,拟募集资金2851.60亿元,其中203家实施完成,实际融资1927.25亿元。
截至2021年8月31日,共有186家注册制下新公司披露2021年半年度报告,上述新上市公司平均实现营业收入12.99亿元,同比增长30.98%,营收规模超板块平均水平;平均实现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29.84%。新公司中129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69.35%,其中22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100%。
“三创”“四新”特色持续彰显
随着越来越多创新型企业登陆创业板,创业板的新经济集聚效应持续显著,新技术、新产业含量高。
截至目前,创业板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新兴产业企业近六成。创业板以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结构与A股整体存在明显区别,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四个产业已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公司数量合计近500家,占创业板公司总家数的比重合计近50%。
以生物产业领域为例,创业板生物产业公司业务覆盖医药制造、基因检测、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领域。新药研发方面,创业板医药生物公司利用自身活力与体制优势,打破国产药以仿制药为主的固有认识,加大研发强度,逐步成为新药研发的明星企业。
如贝达药业(300558.SZ),公司近三年研发支出累计投入超20亿元,年均研发强度超40%,公司自主研发的埃克替尼属于国家1类新药,也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
与此同时,在创业板的支持之下,一众新经济企业坚定耕耘自主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蓬勃动能。
2009年至2020年,创业板公司累计总研发投入超5000亿元,且板块公司总体研发强度不断增加,2020年度,宁德时代(300750.SZ)、迈瑞医疗(300760.SZ)、深信服(300454.SZ)、汇川技术(300124.SZ)、欣旺达(300207.SZ)、蓝思科技(300433.SZ)等公司单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亿纬锂能(300014.SZ)、智飞生物(300122.SZ)、同花顺(300033.SZ)等47家公司研发强度超20%,190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眼下,创业板公司一方面依托国内市场和产业体系,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拥有与主营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3万余项,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近六成公司的产品和技术还实现了进口替代,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例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正处于进口替代加速和推广期,部分创业板公司已在细分领域全方位实现进口替代。
另一方面,创业板企业坚持开放创新,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建设,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添动力。例如通信领域,移动信息技术、物联网等持续发展,创业板公司跟随产业发展已逐步从“陪跑”进入“领跑”阶段。
与此同时,创业板公司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领域不断创新,推动创新技术向各行业广泛渗透和深度融合,大幅提高行业生产效率,推动行业结构的转型优化,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创业板还助力上市公司建立资本与人才的坚实纽带,激发员工创新创业热情,新动能加速蓄势聚力。
一方面,创业板公司积极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超600家公司在上市后推出近1200期股权激励计划;216家公司推出318次员工持股计划,对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创业板公司高端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创业板公司研发人员合计超37万人,平均每家公司研发人员超过350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均值超20%,其中超200家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多家公司成功吸引了多位院士开展深入合作,为公司创新驱动发展保驾护航。
如康龙化成(300759.SZ)聚集了近百名学科带头人,公司的核心实验室化学业务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业务覆盖全球前20大跨国制药企业。
此外,创业板还打造了科技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广阔平台,涌现出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产业、企业,有力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以宁德时代为首的一批创业板锂电池公司通过原始创新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中,创业板亦夯实了新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
创业板593家公司在上市前累计获得561.75亿元的创投机构投资,以目前股价模拟测算投资增值近16倍,这些创投资本退出后又重新投入早期阶段的新经济企业。创业板带动了创投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资本“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创业板企业也在持续回报广大投资者,充分分享新经济成长硕果。
截至目前,创业板公司累计分红2418.05亿元,累计实施股份回购215.16亿元。股价方面,截至目前,956家公司复权后股价高于发行价,其中616家公司复权后股价较发行价涨幅超100%,投资回报良好。
其中,亿纬锂能、先导智能(300450.SZ)、爱尔眼科(300015.SZ)等公司,复权后股价较发行价涨幅较高。指数方面,2020年以来,创业板指累计涨幅超80%,涨幅居于全球主要指数前列。
当下,创业板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的份额从2009年末的不足4%上升至目前的超40%,反映了市场对创业板发展的认可和对前景的信心。创业板投资者的平均账户资产量明显高于深市整体投资者,近九成账户交易经验满两年,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有效实施,为市场平稳运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