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甄做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今日头条副总裁柳甄

什么样的人可以在快速发展的科技企业中站稳脚跟呢?第一,不要给自己设限制。第二,执着真相,不畏权威。第三,敢于冒险,追求极致。

——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柳甄

近日,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柳甄在清华大学与清华师生共同分享了关于创业精神的主题讲座。 来源:创业邦

创业者往往是社会上最具活力的一批人,如何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近日,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柳甄在清华大学与清华师生共同分享了关于创业精神的主题讲座。

“创业是一项分母大、分子小的事业。”柳甄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开讲,“调查数据显示,在硅谷成功拿到天使轮融资的高科技企业只有1%的企业能够坚持到C轮融资,而在这1%的企业中又只有5%的企业能够实现资本的成功退出,可见创业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支持创业者们一路走下去的,正是他们身上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不光只有在创业家身上,也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并激励我们。”

“在头条,我们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拿公司的期权”,柳甄介绍到今日头条的阳光普照计划。“未来能以现在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一种权利,员工通过持有期权就能够享受到公司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与公司共同成长。无论是在优步、今日头条,还是美国很多的高科技企业中,都广泛采取了期权激励制度,让公司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公司的拥有者,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业热情。”

这样的期权激励制度是科技公司在过去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20年间,美国大盘股公司的市值平均翻了4倍,科技类公司的市值平均翻了7倍,而其中的代表FLAG(Facebook、LinkedIn、Amazon、Google)则翻了129倍。2011~2012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年份,今日头条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颠覆了传统媒体编辑、组织和分发信息的模式,创新地利用了机器学习算法,根据文章内容和用户的阅读特点,达到了信息的准确推送,从而迅速发展壮大。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在快速发展的科技企业中站稳脚跟呢?柳甄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不要给自己设限制”。柳甄先前在美国硅谷做律师已近十年,主要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法律咨询。后来,加入优步中国并开始了在中国的创业,直到优步与滴滴成功合并,再到现在在今日头条担任高级副总裁。加入优步之后,柳甄的角色也由之前纯粹的律师开始不断变化。由于创业初期团队不是很齐整等原因,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今日头条在做并购时,不仅仅看财务数据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看人才、文化,以及并购后的协同效应,这样的判断需要的一个人才的综合能力,因此不要给自己设限制。

第二,“执着真相,不畏权威。”当我们做出判断时,往往会陷入过分相信以往经验的误区,我们应该执着于发现真正的数据。今日头条先前与美国音乐版权公司谈判时,曾向一位美国的资深专家咨询,专家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认为这三大版权公司在中国具有垄断地位。然而,经过随后的调研发现,这三大版权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到20%,如果盲目相信专家的经验,在谈判中将丧失巨大的筹码。不盲目相信权威,不照搬经验,而是要保持始终探索,寻求真相的态度。

第三,“敢于冒险,追求极致。”柳甄刚刚加入优步中国时,其在中国的业务就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而这些都是柳甄从来没想到会遇到的问题,能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下来的人是真正具有冒险精神的人, 优步中国后来的成功离不开当时的坚持。

柳甄做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今日头条副总裁柳甄

柳甄:我只给自己打60分

柳甄:我只给自己打60分

  引导语:“我不是女汉子。”柳甄说。“对我而言,Uber变成市场第一,并不是幸福感的来源。如果能工作和家庭平衡,才是我真正的幸福。我希望,所有的女性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

  坐在我面前的柳甄,并不是一个带着凌厉气势的女强人,她的语言里夹带着律师的严谨和干练,但却是温和的,即便她带领下的中国优步(Uber)一直处于风波中。

  柳甄是在当年的多事之秋,空降到中国优步的。那时候,Uber成都和广州分公司都在被调查。她来了之后,开始加强政府关系,扩张团队和业务,与滴滴展开补贴战。

  她给自己打了60分。一年的工作后,Uber在国内的业务增加到了40个城市,市场份额从去年年初的2%增加到35%,员工也从原来的几十人增长到了300人。只是,这个数字和Uber的最大竞争对手滴滴,还相差甚大。

  但对柳甄来说,Uber做到市场第一并不是最幸福的。在我们1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除了谈论Uber战略和产品,她还一直津津乐道于自己投入极大热情的女性公益活动,以及她的家庭。

  柳甄对i黑马说,“能够事业和家庭平衡,才是最大的幸福。”

  “加入时,我只想让公司生存下去”

  从之前的律师职业,到回国成为创业团队的一员,加入Uber的决定,柳甄做得很快。而说到自己的经历,她首先提到是爷爷。

  “受我爷爷的影响,我们家族里,1/3是投资人,1/3是创业者,1/3是律师。”她说。柳甄的祖父柳谷书,是我国最早的知识产权律师之一,在60岁时,还白手起家创办了律所和公司。而成为律师之后,创业公司仍然是柳甄不能忘记的对象。

  和柳甄一样,她的堂姐柳青,是从高盛跳槽到了国内另外一家专车领域巨头滴滴。而她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家公司的竞争,往往令外界感到好奇。“我们时常见面,但见面时从来不谈工作,只谈生活。”柳甄笑说,“我们工作的时间已经够长的了。”

  柳甄在做律师时,也一直是和创业公司在打交道。她做的是创业公司的并购、融资、上市,和创业公司是离得最近的。她服务周期最长的一个客户,从公司的最初融资一直跟到它上市。

  “帮助融资的律师是和创业者离得最近的。”柳甄说。这种贴近的感觉也是她后来决定加入创业公司的起点。Travis Kalanick,也就是Uber的创始人,就是她的客户之一。决定离开律所之后,柳甄也是迅速被他说服,开始了在中国出行市场的旅途。

  柳甄做出选择那时,Uber已经显露出独角兽的姿态,正在全球市场大规模扩张。它的打车软件在2010年上线,在2014年年底时,Uber的总投资额达到27亿美元,估值412亿美元,2014年一年时间,Uber把自己的服务范围从年初的60座城市扩展到了50个国家的超过300座城市。

  可当时的中国市场却与此形成了反差。Uber在2014年2月进入中国,到了2015年初,只占了2%的市场份额,而与之相比,滴滴快的在2015年初合并,强势阻击。直到今天,滴滴快的拥有超过5000名员工,中国优步经过了一年多发展,全国也只有300人。当年,更是仅有区区的50多人。而柳甄入职之时,更是中国优步的多事之秋,广州、成都都被调查。

  从律师行业转型而来,柳甄一上手,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形。

  但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柳甄说,她是站在用户的立场上,决定接受Kalanick的邀请。“直到现在,我还是以用户的角度去看待公司产品。我希望更多的人不是在封闭的、选择少的市场中做决定,而是能有更多的选择。”

  就这样,她接过了中国优步的任命。而那时,她甚至都没有考虑过竞争的事情。“那时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公司存在下去。能不能给我空间,能不能让公司先发展。”来到了Uber的第二周,她就被成都市政府约谈。

  “那时你做好准备了么?”i黑马问。

  “现在和那时相比,我觉得环境已经改变了很多,好了该多。”柳甄说。她那时天天给Kalanick打电话,“我说你自己回想下,你当初在法国被抗议时,你是什么心情?你在旧金山上线两个月的时候,政府让你的企业停止运营,那时你是什么心情?你是怎么做的?”

  正因如此,Kalanick和柳甄、和中国优步的团队互相增进了理解,还有感情。

  “直到今天,Kalanick都没有给我和我们的员工,提过任何具体的要求。”柳甄说。“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每天都在变,他也没法做出具体的要求。我们之间相通的和交流的,是价值观、感情和对事情的认同感。Uber对中国公司,就像父亲和孩子。中国市场是Uber的重中之重,要融资,要放权,可以尽管说,什么都不要的话,就尽量放权。”

  “用对手1/4补贴烧出35%市场,值”

  出行行业和国内竞争对手的拼搏,和柳甄当年的律师工作不同,甚至和她的父祖辈所处的时代也不同,是刺刀见红的肉搏,还有补贴大战的战火连绵。

  今年年初,Kalanick在温哥华参加活动时称,Uber在中国一年“烧了”超过10亿美元。“我们有一位凶猛的竞争对手。”他说。

  这个中国市场的凶猛对手是不是让Uber觉得特殊而棘手了?它又会不会对在中国市场这块遥远的广阔土地上烧钱表示担忧?

  柳甄表示反对。她说,她相信自己和Kalanick之间的信任的力度。

  “中国这个市场,人人都说,它和美国市场比起来非常特殊。但其实,全球每个市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她说。“10亿美元这个数额,在我们的意料之中。”

  “很多人谈到补贴这个问题的时候,都忘了Kalanick在提到这10亿美元之前那句话。他说,Uber在美国市场已经全面盈利了。”柳甄说。“美国的客单价比中国要高,如果每赚3美金,就拿出1美金来贴进中国市场,只要我们有盈利能力,我们这么做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她主动提到了竞争对手的补贴问题。“我用对手的1/4的补贴,却烧出了现在中国优步35%的市场份额,我觉得挺值得的。我们要对比来看,对不对?”

  对于补贴,柳甄也有她自己的看法。她并不认为补贴完全是个“烧钱”的事儿,有计划地减少补贴,或者改变补贴的方式,直到停止补贴,也在她的考虑之中。“如果能有针对性、有效科学地补贴,针对不同的司机、不同的开车习惯做出对策,让我们花钱带来的回报比竞争对手要高,这种补贴就是投资。它终有为我们带来盈利的可能性。”

  柳甄寄希望于Uber在产品上的发展。Uber在成都开通了顺风车,Uberpool也在全国多个城市上线。“现在在杭州,我们有50%的订单是来自于Uberpool,这个产品在杭州也达到了收支平衡。”

  柳甄在期待,到今年年底,Uber的收支能达到一个更健康的水平,“通过产品研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能够实现在不补贴的情况下让司机还愿意留在平台上运作。”

  司机端是柳甄非常重视的一点。她也并不认为,单纯靠补贴能够留住司机。“司机最重视的是什么?是奖励什么,奖励多少,钱是不是能定期给我。”所以,她强调,补贴要更有针对性,产品要有更多的功能让他们使用更方便。“保证供给端,这是企业生命力的重点。”中国优步有专门针对司机的运营和沟通部门,用来服务司机,反馈他们的需求,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补贴。

  中国优步也在加强对司机的管理与安全机制。包括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司机和车的资质进行审核,Uber也设置部门针对司机和乘客双方的安全提出产品需求。比如针对乘客的安全管理,Uber也加入了中间号功能,以及行程分享,让乘客可以在中途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行程,并且和中国太平保险合作提供100万元乘客险。另外,还有司机和乘客的评分制。

  但柳甄还是强调:“我们以司机为中心设计产品。我们认为在未来,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司机,司机和乘客,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Uber的打分制也是双向的,对于分数低的司机和乘客,Uber的“黑匣子”功能在客户端能够把他们屏蔽。

  “我的分数就比较低。”柳甄也忍不住笑了。“大概是我总是叫完车又要谈事,总是让司机等很长时间。”

  加入Uber后,她一直在坚持每天都用Uber上下班。

  “我给自己打60分”

  Uber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但柳甄还是对i黑马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和用户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用户谁会关心一个产品到底是中国的还是美国的?”

  在政府关系上,柳甄认为,Uber和滴滴,接受的政策管理幅度是一样的.。中国优步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在她看来也都不错。也许这也是她之前提过“环境改变了”的原因之一。“有竞争总比寡头独大好,这是政府、市场、用户都认可的一件事。”

  Uber的产品在针对中国用户做出改善,在她看来,这是最大的“本土化”的成功。比如,Uber和支付宝等金融支付机构的合作,以及和各种保险、汽车租赁等国内公司的合作。在服务器搬到中国来之后,中国优步也在自己研发产品。比如顺风车,就是中国团队研发的。“然后美国再copy过去。”柳甄提到,也有些小小的得意。“我们还在研发如何提高匹配率、实现司机连环接单,对司机类型进行分析,这都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品。只有讲故事的产品是不够的,要把创新型、驱动型的产品做出来。”

  提到“讲故事的产品”,也是柳甄认为自己的团队要坚持的,那就是只开发“增进平台的效率”的产品。因此,她也表示,公交、代驾等,是中国优步不会去做的。

  和她上任时隔一年,中国优步现在已经在40个城市开展业务,全国员工增加到300人,市场份额从2015年初的2%提升到35%。

  “给自己这一年打个分吧。”i黑马说。

  柳甄有点为难,想了想,说:“60分吧。仔细想想,我也做过很多不成熟的事。”

  “能够兼顾家庭,才是我的幸福”

  于是我们又问:“那给家庭打多少分呢?”

  柳甄大笑:“这个我做得不错。”工作、加班,还是她的生活常态,但她给自己立了一个规定,每周都争取抽出两天,提前下班,去接她的两个孩子回家,并且陪伴他们到晚上7点,再去继续加班,投入工作。

  现在,中国优步团队的工作时间是灵活的。“借助现在的通讯和办公手段,没必要让大家非要聚在一个地方才能工作。”柳甄说。年底和员工谈话,她也劝自己的女性员工不要太拼命了,“要保证工作和家庭平衡。”

  在中国优步,有一般左右的员工是女性。在Uber全球的各个公司比,这个比例是名列前茅了。而作为女性掌门人,柳甄对女性公益事业也表达出了极大的热心。

  3月1日,中国优步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达成合作,依托“她创业计划”这个品牌,为妇女提供创业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资源。活动中倡导女性车主加入Uber担任司机,并捐赠车资,用于各地的女性创业和就业项目。

  “这是我自己热心推动的。”柳甄提到这个非常开心。活动推出3天后,已经有1500人报名。“让我惊讶的是,居然有很多男司机也来报名。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妻子和女性家人加入工作中来。活动报名的人里,有10%是平台之外的新司机。”柳甄说。现在Uber平台上,截止到去年年底,有超过30万名女性司机注册。“和国外相比,中国女性就业率是比较高的。而我觉得,开车这个工作,比起淘宝来,能够让女性有更多和人交流的机会。而且,在中国,很多母亲需要每天早起,花费几个小时在路上去接送她们的孩子,这个工作能够让她们得到个兼顾两边的机会。”

  “我不是女汉子。”柳甄说。“对我而言,Uber变成市场第一,并不是幸福感的来源。如果能工作和家庭平衡,才是我真正的幸福。我希望,所有的女性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

;

柳甄做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今日头条副总裁柳甄

天使投资人张一鸣首谈创业艰辛

  引导语:张一鸣:我记得确实在创立的前一年半吧,其实整个业界没有这么看好。我记得我见有些投资人的时候,就很常见的问题就是说,四大门户有多少人,你们有多少人、、、、

  11月27日,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受邀参加央视《对话》节目,话题从对 资讯 的另类颠覆,到要不要站队的问题,再到如何面对BAT的挑战。在谈到要不要站队的问题时,张一鸣表示,中国互联网现在这种格局也维持了比较长的时间了,如果能够有新生的公司或平台起来,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释放。

  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柳甄也参与了这次《对话》节目的录制,这是她离开Uber履新今日头条后的首次电视亮相。柳甄吐槽张一鸣不会说话,因为这位技术男太实在,不讲情怀,“我现在加入公司大概三周多一点,发现公司跟一鸣当时描述的非常一致。”。

  今日头条技术总监、张一鸣的大学室友梁汝波在节目中爆料称:张一鸣大学时就是一个“网红”,靠修电脑,在校园BBS上认识并且追到了现在的太太。

  今日头条成立短短四年多时间,已经成长为估值超过120亿美金的超级独角兽。在节目中,张一鸣首次谈到了当年 创业 的艰辛,称一个月见30多个投资人,说话太多以致失声,“在创立的前一年半,其实整个业界并不看好今日头条。”

  张一鸣在《对话》中首次公开回应了今年腾讯投资的传闻。今年7月,有传言称腾讯要收购今日头条,而张一鸣以一封内部公开信的形式直接澄清,“我创立今日头条,不是想成为腾讯的员工。”

  再次谈到这个话题时,张一鸣表示,“这句话并不是说我们跟腾讯合作或者竞争有什么问题,我更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说,我们希望能够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很大价值、很大意义的平台级公司,主要是想跟员工或者跟业界表达的是,头条还是有自己的志向的。”

  在今天的互联网创业圈,“烧钱”似乎是每家创业公司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不管是2008年之前的阿里巴巴,还是如今烧钱最猛的O2O行业,在市场上并不乏靠钱烧出来的大市场,谁烧的钱多,谁就有可能把竞争对手挤掉。

  张一鸣对于“烧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你的系统整个效率比对手高很多的话,其实通过单纯的烧钱,它能产生的竞争力是很小的。就比方说两辆车,它的燃油燃烧到动力的转化如果差了几倍的话,那么光靠烧油的话,其实是规模越大,它亏损越大。所以不论是烧钱还是不烧钱,应该在这个效率的前提之下。”

  今日头条年初大规模地做线下广告投放,9月份又宣称拿出10亿元投资短视频创作者,但是张一鸣在《对话》中称,今日头条的造血能力极强,这些都是在不烧钱的情况下进行的投入。

  截至2016年10月底,激活用户数已达6亿,日活超过6600万。今日头条靠人工智能的推荐算法颠覆了传统的资讯分发模式,但也因为缺少内容基因而一度不被看好。《对话》现场请来“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秦朔等多位媒体人,一起探讨新媒体的内容品质问题。

  秦朔对机器组织的信息提出质疑,“如果这样的海量信息,将来大海里很多泡沫都此起彼伏的话,我觉得那种真实的海底里的情况反而失真了,这个问题是机器至少目前不能完全解决的。”

  张一鸣则认为,“整个新媒体质量平均比传统媒体要更低”的原因在于,渠道刚刚爆发的时候,它的吞吐量一下大了很多,内容也一下子比过去多了很多,良莠没有分层。

  “今日头条在一些基础问题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内部有打击标题党,打击虚假,我们有专门的程序技术运营人员,就是把不论是投诉的、举报的把它标注出来,然后训练这个模型样本。”张一鸣表示,“标题党、虚假这部分已经解决非常多了,是机器和人工一起来完成。但是更高质量、更好的来源标注,还需要时间,等新媒体良莠分层之后,会好很多。”

  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柳甄:张一鸣不太会说话

  主持人:柳甄,你为什么说张一鸣是一个不太会说话的人?

  柳甄:我跟一鸣接触时间不长,我记得跟他有一次聊天,然后到中间我实在忍不住了,我说,一鸣,你太不会说话了(笑)。

  主持人:对。一鸣,你当时跟人家柳甄要谈未来的这种合作,说要不要到我们这儿来等等,你是怎么跟她聊的?

  张一鸣:我说的比较实在。

  主持人:你的实在指的是什么?

  张一鸣:你问她。

  柳甄:一般人都会说,比如说你来了之后比较讲情怀啊,但是我觉得一鸣真的是一个一五一十的人。特别是我现在加入公司大概三周多一点,我的感受就是,别人问我说你有没有特别惊讶的事情,我说没有,因为跟一鸣说的真的是非常的一致,感觉到整个的公司的风格也非常像他。

  TMD能打破BAT的格局吗?

  主持人:张一鸣先生的样子,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人,马化腾先生,也是这样,很儒雅地坐在我的对面,戴着眼镜,然后谈起技术就会无限地热衷,滔滔不绝。而且之前我确实看到,很多的文章当中也提到说如果要拿BAT这三个互联网巨头对比现在的年轻人里,可能他们觉得张一鸣还真的挺像的。

  王琼:我们当然希望一鸣有一天能够成为像马化腾这样伟大的一个企业家,世界级的企业家,我觉得有这个潜力。

  主持人:其实BAT已经是互联网江湖当中固有的一个组合了,人们在今年的互联网大会上又看到了一张照片,这个照片是新晋崛起的组合,叫TMD组合。大家可以看到包括了今日头条、美团、滴滴,这三家所谓的TMD组合也被大家看作是未来最有崛起和颠覆力量的独角兽公司。

  柳甄: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可以打破BAT的格局,这个格局本来也是一个变化的格局,将来再出现另外一个格局,我觉得这都是非常好的,BAT格局本来就应该被打破。头条的发展不限于任何的格局、地域,而且如果你看这三家公司在一起,如果从我的商业的模式来看,我觉得头条一开始可能立足的就是一个没有国界的这样一个平台式的发展,因为没有很多的O2O,offline的这一块,如果没有格局就没有一个想象的瓶颈,所以我确实觉得头条可以是一个非常打开思路,将来的发展也是可以打开疆域的这样一个公司。

  主持人:这个其实是一个头条内容了,如果要真正能上头条,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要上这个头条,它的困难多吗?

  王琼:困难肯定是一年比一年多的,每一年我和一鸣都会梳理一下说今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们看到挑战一年一年的在变大。过去的话,BAT根本就不可能把头条看成是一个竞争对手,我们也从来没有真正地站在跟他们相同的舞台上去竞争过,所以我觉得未来的挑战会更大。

  头条寻人让寻人启事成为头条

  张一鸣:我举一个特别小的一类信息,这类信息呢,过去被印刷在报纸的夹缝之间,就是它只能印刷在报纸的夹缝之间。

  主持人:上不了头条。

  张一鸣:上不了头条。我们找一个夹缝中的一个信息,这类信息叫做寻人启示。往往寻人启示是说,如果有人遗失了,走丢了,那么跟报社联系,报社在第二天把它刊登在报纸的夹缝,为什么不能登在头条呢,因为头条有很多重要的消息,头版头条。

  主持人:对。

  张一鸣:这个也不是付费的广告,所以只能放在这个夹缝中。但你想在一个夹缝中,在第二天出版,那他这找到人的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

  主持人:对。

  张一鸣:所以我们当时就有一个想法说能不能让这个寻人的信息第一时间地在人走失的位置,可能的分布的范围内的用户给他推送这条信息,那么你就很有机会找到人了。所以我们把个性化的精准推荐用在一小类的寻人启示上,发现效果也是特别突出。就是我到今年为止已经找到,就完全通过我们的信息找到的这个人已经超过500位了。

  主持人:当越来越成熟的机器分发逐渐代替人工编辑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从前熟悉的人工编辑,这些人或者方式就会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

  张一鸣:我觉得人在创造内容上的创意是不会的,是始终需要的,但是在挑选信息上我觉得非常大的程度上会让位于人工智能,我觉得机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个月见三十个投资人,说到失声

  张一鸣:在这个时代在中国,我觉得创业的难度确实比过去低了很多。我听过刘永好先生他讲说他创业的,卖鹌鹑蛋,贷不到款,贷八千块钱,但是我不用贷款贷八千块钱。王琼,他代表SIG,很快地第一笔给了几百万美金的风险投资。所以我总体觉得已经是,在这个时代在中国已经是很幸运了。

  主持人:对,时代不一样了,我们创业的幸福感也不一样了。回到你的创业最初,我想问问,当时所有的投资人都一致看好今日头条这个模式吗?

  王琼:好像没那么简单。在头条的前几年不是这么容易能够让大家都认可这个模式的。我们走过了很长的路,在我们进行第二轮投资的时候,B轮投资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一鸣在一段时间,见了很多的投资人,每次见完以后会给我发一个,跟我说,哎呀,今天发挥得不好,好像说的、问的都不能够对上口型,他说可能是我发挥都不好。回去再想想看,怎么才能跟他们讲清楚我要做什么。

  张一鸣:我记得确实在创立的前一年半吧,其实整个业界没有这么看好。我记得我见有些投资人的时候,就很常见的问题就是说,四大门户有多少人,你们有多少人。然后说他们现在有多少用户,他们现在市值多少,有多少钱,就很多这样的类比吧。或者说这个方向好像前几年陆续有人探索,就个性化推荐,推荐引擎,他们都不成功呀,那现在为什么就成功了呢?

  因为过去有很多失败的公司吧,这个方向上其实有很多失败的公司。所以确实在,我记得在我们第二轮融资的时候不是这么顺利,那么我印象中我应该一个月见了30多个投资人。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说话太多了,后来都失声。

  主持人:其实现在看起来你就不需要再为融资而发愁了,是吧,大把的人挤在门口,王琼挡在前面说,你们到后面去,我们是最早看好这个项目的。而且你看短短的四年的时间,这么海量的用户,然后估值已经超过了120亿美金这样的一个独角兽的形状已经出现在了大众的面前。

  尽量不站队,头条想要自己长大

  主持人:在这个竞争当中,无论如何BAT都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都可能需要面临一个选择,我到底应该站在哪个队列当中,这已经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选择题了,今日头条有面对过这方面的思考吗?

  张一鸣:思考就是尽量不站队。

  主持人:您说的好像尽量不站队啊。

  张一鸣:实事求是地说。

  主持人:我特别欣赏一鸣的就是他很实在。如果站了队的话,会对这个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张一鸣:因为巨头之间是互相防范和进入对方的领域,如果你站队的话,可能竞争会更激烈,这是很有可能的。我觉得主要是这一点,我们倒没有说特别说绝对不能站队,或者不可以站队,我觉得如果有机会相对独立的做大,可能更有意义。因为其实互联网这种格局也比较长时间了,如果能够有新生的公司起来,新兴的平台起来,我觉得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吧。

  主持人:一鸣的表态是很温和的,但是他的做法是很直接的。大家都看到了,在今年的7月份,本来有传言说腾讯要入股今日头条,张一鸣先生直接说,你别来了,我还是想自己干啊。

  张一鸣: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有同事来问我,说我加入头条不是成为腾讯的员工,也许他是不是前员工我不知道,他说我不是来成为腾讯的员工的,所以我跟他回应说,其实我创立头条也不是来成为腾讯员工。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跟腾讯合作或者竞争有什么问题,更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说,我们希望能够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很大价值的平台级公司,所以这个表述没有针对性。

  主持人:不是别人入股了多没意思,而是不能自己长大变得多没意思。

  张一鸣:对,主要是想跟员工或者跟业界表达就是,头条还是有自己的志向的。

  主持人:那你不会担心你的这种态度或者是表达,会让BAT当中的任何一家不太爽吗?

  张一鸣:我觉得他们都很聪明的吧,不会因此就生气的吧。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历届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回顾,两岸青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