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黄峥对垒第一局棋逢对手

导语:从最终结果来看,美团与拼多多是中国社区团购市场的最终赢家。王兴与黄峥两位中国最优秀的创业者,也在双方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垒中打成平手。

路言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马云、马化腾已经用成绩充分证明了二者是中国互联网产业中最富领导力的企业家。在马云与马化腾之外,美团创始人王兴与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则是最被寄予厚望,能有机会实现对前二者赶超的两位年轻企业家。

首先,美团与拼多多已经取得了颇为可观的商业成绩。

其中,美团在到店、到家等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处于行业的绝对领先地位;拼多多则在阿里、京东两个巨头的夹击下,奇迹般地在实物电商领域跻身头部竞争者。

二者的商业成绩,也带来资本市场的认可。截至最近一个交易日,美团市值为9079亿港元,折合1156亿美元,拼多多市值为707亿美元,二者也是除阿里、腾讯之外市值最高的两家中国互联网上市企业。

其次,王兴与黄峥都是80后,本科都毕业于国内名校,都在海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都有多次创业经验,并且二者都在年纪轻轻时就有着远超真实年龄的成熟度、思想深度与宽广视野,具有成为顶尖企业家的所有资源禀赋。

在较长时间内,美团与拼多多的业务没有太多交集,一个聚焦本地生活服务,一个聚焦实物电商,所以二者只是隔空相望,惺惺相惜。

但随着美团与拼多多在各自基本盘业务的成熟,极富进取心的王兴与黄峥都没有安于现状,而是选择了继续扩展业务边界,并在社区团购领域产生交集,开始了双方的第一次大规模竞争对垒。其中,承载美团社区团购业务的是美团优选,承载拼多多社区团购业务的是多多买菜。

2

在社区团购领域,美团与拼多多其实都不是行业的先行者。

在二者之前,已经有兴盛优选、十荟团等不错的创业企业。在美团、拼多多进入时,也有滴滴(橙心优选)、京东(京喜拼拼)与淘宝(淘宝买菜、盒马集市)等几个互联网巨头企业在相差无几时间的进入。

虽然进入时间既非最早,企业整体财力也非最强,但对于互联网产业关注较多的专家多数都会比较看好美团优选与多多买菜。但在美团优选与多多买菜之间却有比较多犹豫。

这很大程度是源于对王兴与黄峥这两个领导者的信任,他们两人在过去都带领团队无往不利,而现在在社区团购市场站在同一起跑线,且各自有着不错的差异化资源与能力,所以二者胜负较为难料。

对于这场胜负难料的战局,笔者一开始就较为感兴趣。因为一个最大的看点是,终于有一场可以来检验一下王兴与黄峥到底谁更胜一筹的业务对决了。

目前距离二者大规模进入社区团购市场已经近3年的时间,该领域也呈现出大局已定的局面。结局与早期行业观察者的预测相差无几,兴盛优选与十荟团这种先发者成为先烈,它们的整体业务能力不足以支撑与其他巨头参与者打一场残酷的消耗战。滴滴、京东与阿里巴巴集团虽然拥有较为充足的资源与能力,但由于各自的一些特殊原因,在社区团购领域的决心与信心都要远逊于美团、拼多多,也都基本从社区团购市场出局。

而美团与拼多多一开始就展现了远超其他竞争对手的获胜决心与战斗力,很快美团优选与多多买菜便成为了最终的Top2,市场份额不相上下。

另外,随着社区团购市场的发展,美团与拼多多发现其带来的商业价值远低于先前预期,于是较为默契地都在社区团购领域选择了守势,停止大规模扩张,而分别加大在各自新的重点业务领域的投入,因此二者在社区团购市场保持了相对均衡的竞争局面。

3

从最终结果来看,美团与拼多多是社区团购市场的最终赢家。王兴与黄峥两位最优秀的创业者,也在双方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垒中打成平手。

在社区团购市场维持相对均衡的局面后,拼多多开始将国际化视作了新的战略重点。美团则开始将自己在实物电商领域领域的各个业务进行重组与升级,划分为“明日达超市”与“即时达超市”两个类别。其中,“明日达超市”主要包括美团优选与团好货两个业务, “即时达超市”包括美团闪购与美团买菜两个业务。

在国际化领域,当前不是美团的战略重点,所以二者并不存在冲突。但随着美团在实物电商业务领域的全面升级,则意味着美团不再只是与拼多多在社区团购市场角逐,而是利用“明日达超市 即时达超市”开始与拼多多实物电商的基本盘进行全面对抗。

目前,拼多多在实物电商领域的GMV已经接近3万亿人民币,远超美团在实物电商领域的GMV。所以美团与拼多多的这次对抗,不再是同一起跑线的对抗,而是向拼多多发起的一场挑战。当然,此次挑战对手除了拼多多,还有阿里与京东两个实物电商领域的核心玩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团都受限于最早切入的团购业务,只能偏居于市场规模有限,盈利能力更低的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而没有机会站到实物电商这个更大的舞台参与竞争。随着一点点的业务积累,从团购到到店餐饮,到到店综合,到外卖,到卖菜与闪购,到社区团购,最终美团从点到面,形成了“明日达超市 即时达超市”的业务布局,成功走到实物电商的舞台中央,与阿里、京东与拼多多直面竞争。

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王兴已经建立了自己独享市场最大红利的根据地,其如果在实物电商领域这个市场高地也能逼近拼多多,那王兴无疑将胜了黄峥一筹。而如果拼多多能成功在海外市场实现突破,那么王兴与黄峥的第二局交手将继续打平。

企业家在展开较量,满足自己事业成就感的同时,中国经济也将因此而获益。我们期待王兴与黄峥之后在新战局上更多,更精彩的对决。

王兴黄峥对垒第一局棋逢对手

黄峥的“阿里劫”

一直以来,马化腾的心中都有一个问题——基于社交的电商应该是什么样?

马化腾没找到的答案,被黄峥找到了。靠着一手低价拼团,拼多多在成立三年多,拥有了4.19亿用户,年GMV规模达到4716亿,市值超过250亿美元,差不多0.6个京东。

然而,社交电商并非拼多多的终局。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人能准确定义这家市值超过250亿美元的公司。作为近年来二级市场为数不多带有一级市场属性的标的,拼多多还在快速成长。

王兴说,接下来几年,是拼多多的黄峥和淘宝/天猫的蒋凡这两个非常聪明人的较量。这话不假。

因为阿里实在太强了。在电商领域,阿里几乎是个黑洞般的存在。过去十年,电商行业来来回回送走了多少过客,当当、拍拍、亚马逊中国等等...即使活下来的京东、唯品会,表现也难言乐观。

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们天天在讨论,什么产品将颠覆微信。也没见有人谈起过什么东西能代替阿里。与对手相比,阿里极其丰富的商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

这些还只是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是,阿里极强的调整能力。论这个能力,阿里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里最强的,没有之一。

他们对竞争有着清晰的认识,且尤其擅长长跑,等待对手犯错。要知道,在充分竞争的行业里,绝大部分公司缺乏长跑能力。你看京东熬了这么多年,不还是没有坚持住。

与阿里的对决,是黄峥人生中最重要的挑战。战争的结局,将直接决定拼多多未来的价值。

本文对拼多多有以下几个观点:

1.拼多多的本质是消费升级,只是不同人群的消费升级。下沉市场人群的需求,是过去电商发展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需求,也是拼多多的价值所在。

2.电商的核心竞争力是商品SKU数量。从这个角度上说,商品SKU数量最多的阿里,是所有电商创业公司绕不过去的大山,拼多多也不例外。

3.与阿里竞争的同时,拼多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黄峥去解决。比如,如何解决商品SKU不足的问题;如何在更多品类和不同人群上证明其模式的成立;如何在头部、中部、尾部的卖家做出抉择;以及拼多多本质到底是什么,是电商,还是 娱乐 工具。

/ 01 /

拼多多,4亿中国人的消费升级

很多人说,拼多多的成功,是阿里给的机会,事实并非如此。拼多多的崛起,本质上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故事。

当年淘宝以低价商品起家,抓住的是大学生和一二线城市人群。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这群人的消费升级倒逼淘宝升级和天猫的出现,逐渐承接,部分被京东和唯品会拿走了。

升级的方式是,阿里不断打压淘宝小卖家,扶持以品牌为主的天猫。不信,现在你去淘宝上搜搜商品,综合、信用、销量等各种排序前三页全是天猫。

阿里的选择,也不难理解。同一体系内的流量,很难做到既扶持天猫上的头部品牌,又保护淘宝的小卖家。

事实上,阿里对下沉市场的尝试从未停止过。尽管投入不少资源,但始终收效甚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快递不下乡。过去,由于农村订单太少,快递大都是到集镇自取。

你也很难让农村大妈知道淘宝这个东西,并学会用它,更别提使用支付宝了。于是,阿里选择把教育下沉市场的事交给了时间。从当时来看,这么做也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没有拼多多,这些人迟早都是阿里的,时间问题而已。

但让阿里没想到的是,他们接触不到的人,腾讯能接触到;腾讯做不到的事,黄峥能做到。2018年微信活跃用户达10.82亿,按2017年全国人口13.9亿计算,渗透率达77.84%。伴随微信下乡的,还有红包。

某种程度上说,微信为农村大妈提供了连接电商时代的高速公路。

黄峥说,腾讯做电商失败,是因为他们将电商简单理解为流量*转化率=GMV。

换句话说,用好腾讯流量也是一种能力。京东、唯品会显然没有这种能力。说到底,社交关系才是腾讯的超强火力,固定流量入口完全是对腾讯资源的浪费。拼多多把社交关系盘活了,这才是利用腾讯资源的正确姿势。

中国的人群差异巨大,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在这个人均年收入中位数两万多块的国家,你一个月能赚2000元,就能跑赢中国一半的人。

正如一二线的人不会明白月入不到2000元的感觉,他们不会理解为什么一群老头、老太太大会有动力大清早坐公交车(老年证免费),从城市的一头坐到另一头的超市排队抢购一斤便宜一块钱的鸡蛋。

自然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中国就是有那么几亿人喜欢康帅傅方便面、周住牌洗衣粉和粤利粤这些山寨货。

落到购物这事上,不同的人购物,会受到不同的购物偏好的影响,比如实用性、品牌、价格等,购买决策是非常复杂的,其购物行为本身也不尽相同。

阿里、京东的用户不适合那些东西,也不适合用拼单来获客,因为他们的客户不会为了几毛几块而疯狂发朋友圈。

为了更好服务下沉市场用户,拼多多在购买操作上进行极大的简化。比如,商品呈现方式是推荐,而不是搜索;移除了购物车;用户在拼多多上简单划下,搜索、下单只要30秒。

换句话说,拼多多成功的关键,是真正理解了下沉市场。借用微信的流量,通过拼团找到下沉市场的人,提供其需要的商品,并创造了适合他们的用户体验。

而农村市场买家、卖家的增加,也让以前不愿意深入农村的快递公司愿意“下乡”了,拼多多4块钱的小商品都敢包邮,可见单量有多么巨大。

从本质上讲,拼多多做的事和阿里、京东是相同的。拼多多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目前阿里、京东等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有没有”和“好不好”都是消费升级,但只是不同人群的消费升级。

/ 02 /

逃不掉的阿里“引力”

广义相对论里说,当物体的质量足够大,会造成时空的弯曲。好比在厚厚的软垫上放一个大铁球,铁球越重,周围的东西越容易陷进铁球压出的坑里。

这东西,看得见的叫黑洞,看不见的叫阿里。过去二十年,中国电商这个大坑埋了多少英雄豪杰,当当、拍拍、聚美优品、亚马逊中国,无一例外。

2017年面对央视采访时,被问及谁是你成功路上的最大障碍时,大强子的回答干净利落,马云。这何尝不是当当网、唯品会们的心声!

就说当当网的失败,谁说和阿里没有半点关系。也难怪,李国庆会有一种和刘强东英雄惜英雄的感觉。

如今,规模大如京东的日子也没好过多少,月活用户增长缓慢,重资产的自营模式弊端尽显。而唯品会、考拉这些独立电商网站,说白了就是“大号天猫店”,很难更进一步。

要么规模起不来,要么被阿里击败,仿佛成为电商创业者的宿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和电商这个生意有关。

电商是货和人匹配的生意。电商的本质是,提供足够丰富的商品,将这些商品充分有效展示出来产生购买行为。

所以,从根本上讲,电商能不能做成,就看它提供的SKU丰不丰富。SKU丰富的平台打开频率最高,最能吸引顾客,顾客流量多了自然也就吸引商家,形成正循环,最终战胜品类不丰富的平台。

你要清楚一点,这里的SKU并不是简单的堆积SKU的意思,是先积累了足够多的有效SKU,形成买家卖家互相促进的生态,从而形成了壁垒。

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分化极其严重,京东、唯品会等诸多自营电商,只能代表“部分需求”,不可能像平台模式那样满足全需求。

自营电商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将一部分增长希望寄托在拓展平台业务上,可是由于先天就是部分需求,用户群体有限,平台的吸引力,相对于全需求的淘宝小太多了,于是平台业务进展也相当缓慢,不能破局。

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后来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和投资唯品会的原因。

所以,谁能在中国电商行业成为主导,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不是核心,最后还是看谁能提供更多的商品。

事实是,美国B2C的亚马逊做得好,中国C2C起家的阿里做得更好,这当中自然有国情的区别(比如快递体系、低价商品供给),更重要的是阿里和亚马逊SKU最齐全,规模最大,顾客和商家互相促进,网络效应很强。

正如阿里,买家增速高于其他电商。亚马逊也在最近两年形成了对其他电商持续挤压的局面。两者从本质上讲别无二致。

所以,但凡在电商行业创业,谁都无法逃脱阿里“引力”,拼多多也不例外。

/ 03 /

黄峥需要回答的问题

与阿里竞争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拼多多未来的价值。

这一点,黄峥很清楚。

很多人质疑拼多多去年四季度的销售费用高于营业收入。但是你要明白,电商可不单单是个流量生意。

对于任何一家电商来说,找到适合的用户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用户的购买频次、消费金额、用户评论口碑和有效SKU也都需要时间来培育。

过去,阿里和京东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来做这个事情。但如今,阿里显然不会给拼多多这个时间,黄峥自然也很清楚。在未来充满很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如果花点钱能给拼多多烧出点战略纵深来,自然再好不过了。

除了培育用户,在这场战争中,留给拼多多的问题很多,需要黄峥给出答案。

首当其冲的就是SKU。拼多多的拼团模式适用的品类相对受限,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其3C产品的缺失。不信,你看看笔记本电脑在拼多多上的销量就知道了。

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偏偏选择iPhone品类进行补贴的重要原因。除了培育用户的消费习惯,提升GMV外,弥补其在3C产品上的无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拼多多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平台上四季度iPhone销量达到前三季度总量的五倍。第四季度整个手机销售额中,iPhone占了一半。

换句话说,拼多多未能在广泛的品类证明它的模式。SKU的缺失会带来两个结果:

1.拼多多无法向其他消费人群渗透。以智能电视为例,当在拼多多上,这个品类销量最好的是400-500元智能电视的时候,你很难想象一二线城市的人群会来这里买智能电视,以及其他任何家用电器。

2.无法满足下沉市场进一步消费升级的需求。简单来说,当下沉市场的用户想要获得更好的商品时,甚至有品牌意识时,拼多多是否能满足这些需求。不排除拼多多弄了半天,最后全给阿里打工了。

另外,从目前来看,拼多多宣传的C2M还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执行起来效果未知,能否支撑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也未知。至少就 历史 与现在看,阿里取得了长期成功,不是靠反向定制;同样拼多多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也不是靠反向定制。

而且B端能玩的品类其实是很有限,中国很多品类已经升级成品牌认知的阶段,类似标品的空调、手机这些。

以上对拼多多的逻辑,是建立在下沉市场可能进一步消费升级的假设上。但你有没有想过,现在拼多多拿下的可能绝大多数是不能升级的人群。比如美国的Wish,靠着低价快速拿下了黑人和拉美人群,但也没法升级成Amazon。

如果说,SKU的缺失,是拼多多是用户的选择上难题。那么,在商家的选择上,拼多多可能同样会面临和阿里一样的抉择。

具体而言,同样品类的商品,阿里选择将一个品类流量只集中给到头部商家。目前拼多多的策略是扶持长尾的商家,换来的结果是价格便宜,性价比高。

但长期来看,拼多多这样的第三方电商平台以广告为主的收入结构,必然会在某些品类上产生头部商家,甚至新的品牌。这个时候拼多多应该如何选择?

因为无论再怎么“匹配”,拼多多总是要在头、肩、腰、尾商家上做出选择。这个有点像直播行业。那么,拼多多的卖家生态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不过好在,淘宝现在看起来也不太可能吃掉整个市场,因为它的流量无法做到同时扶持同品类的天猫和淘宝小商家。也正因为如此,阿里并没有在淘宝特价版上投入很多的资源,下载量非常可怜。

除了这些,在低价情况下,拼多多如何保证产品质量需永远维持在极低标准之上,因为一旦出问题,以拼多多的销量,就是恶性群体事件。

回答了上面的问题,黄峥将呈现一个更加清晰的拼多多。它,可能是全国最大的农贸市场,可能是全国最大的十元店,也可能前两者皆有;又或者是一种特殊的 娱乐 工具。但大概率不是Costco加迪士尼。

毕竟,来自西方的故事实在太过魔幻,一点都不适合阿姨大妈热爱的拼多多。

王兴黄峥对垒第一局棋逢对手

黄峥捐120亿,王兴捐148亿,为什么他们都捐股票而不是现金?

股票与现金是有区别的,股票是虚值,而且大宗股票交易都是有条件限制的,但捐赠就简单多了,他们所捐股票又都是原始股。

如果是上市前配送的原始股,成本是很低的,上市后便翻了几倍几十倍,如果不是有制度限制,大股东上市当天都会套现走人。

当前股市,大股东市价减持本就是不公平!周末便曝出了被炒高的医美龙头大股东清仓减持套现的大利空,套现上亿资金走人,大家要知道,他们持有的股票几乎都是接近零成本。

这个周末,被炒高的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公告的热门公司有:朗姿股份、华熙生物、哈三联;天赐材料,海南椰岛,广信材料,武汉凡谷!


这些股票清一色都是当前的热门股,股价几乎都是 历史 高点或接近 历史 高点,其股价早已透支了未来多年的业绩。

其中朗姿股份三股东拟清仓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98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4.49%。朗姿股份表示,申炳云减持系其本人生活安排和资产规划的需要;申炳云坚定地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前景,对公司医美业务的发展充满信心。

朗姿股份大股东把股份清仓了,还宣称本次减持为了改善生活,并且坚定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尤其对医美业务充满信心,这话太虚伪了。 朗姿股份今年以来暴涨158%, 历史 新高,较两年前低位大涨9倍 ;股东不卖也不符合人性!


周末几大热门股票都有减持,板块估计都要承压。白酒、锂电是最近最强风口,而且减持金额也不多,估计影响没那么大。


中国股市,大股东市价减持真要改一改了,大股东清仓式减持,接盘的全是中小股民,这种撸羊毛也太不公平了!

拼多多和美团据说是受监督的压力和反垄断调查,这两家都是上市公司,钱都在股票里,也就是变现不如换种模式,"股票"还能让消费者和商家喜欢。

对虚拟 游戏 规则制定者来说,玩虚别人坐实自己才是一种稳赚不赔的买卖。

一是来源内心的良心

二是想为国为民做更多的贡献

三是为了避免高额的税收。股票捐作基金会做公益事业,是可免税。

只是换个方式持股而已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齐秦为啥退赛,齐秦退赛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