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很少起波澜的现代诗坛,因为余秀华变得热闹起来了。说起来,这些年写诗的文化名人并不少,易中天、马未都等人都会在个人社交账号晒诗,马未都甚至做到了一天一首。而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更是用长诗的形式写了篇《饺子歌》。然而,这些文化名人对诗歌的厚爱,似乎都没有引起如余秀华这么大的反响。
人红是非多,红了后的余秀华自然要承受压力,甚至她每发一段文字,都会被不少网友“拿着放大镜”来看,来挑挑毛病。近日,余秀华就又一次被挑了回刺。
近日,由著名导演陈传兴先生指导的文化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国公映,这件事自然吸引了很多文化青年的关注,余秀华也发文表示祝贺,她用了这样几个字眼:叶先生年事已高。
就是这几个字,让余秀华又一次被嘲笑。此片的主演是知名教授叶嘉莹,她在诗词界、教育界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笔者有幸去听过一次她的课,走廊上站满了人,连落脚的地儿都没有,进不来的同学甚至爬上窗户,只为听她说一说唐诗宋词。叶教授最令人敬佩的,是她在国外本就已经是常春藤大学的终身教授,却毅然回国,甚至捐出了几千万用来弘扬诗词文化,而自己却是粗茶淡饭过日子。
余秀华叫一位女教授“先生”,这让很多网友接受不了。有网友嘲笑她是没文化,也有一些强势女权网友认为她不尊重女性,骨子里就有男尊女卑的想法,她们认为:厉害的女性为何就要叫她先生,难道先生这两个字就比女士二字要更牛吗,骨子里就是觉得女子低人一等?
面对些质疑,余秀华不改有骂必回怼的风格,霸气回应:先生在这里是老师的意思。为了反驳觉得女子低人一等的说法,她也表示自己说的这“先生”二字,真正配得上的男人没几个。
对于有多少男人配得上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这用“先生”二字来称呼一位女教授的事,这一次余秀华是不是真的错了呢?在笔者看来,这件事并不简单。首先,叫叶嘉莹女士为“叶先生”,并非余秀华一人这么说,多年来一直有这个叫法,甚至有不少人称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这个叫法其实都是为了表达对叶教授的尊敬。这一点,和叫杨绛女士“杨先生”是一个道理。所以说,如果这种叫法真的错了,确实不是余秀华一个人错了。
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呢?我们就得弄明白“先生”二字到底有几层意思。“先生”并非是现代人的发明,早在《论语》和《诗经》中它就已经出现过,而且在各朝各代、各种语境里,它的意思也相差较大,作名词称谓用它所指代的人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形容有学问的长辈:《孟子》曾有云“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里的“先生”其实和性别无关,单纯指的是有学问的长辈。《论语》和《战国策》里,也都有这种用法。
第二种是对老师的称谓。这种用法首次出现是在《曲礼》一文中:“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教书先生。
但古代的实际情况是,在家族里有学问的长辈往往是男性,而在学堂里教书的老师也往往是男性,于是久而久之,这个本来不带任何性别色彩的词,就变成了对男子的特定称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明清笔记小记,如《醒世姻缘传》等名作中,我们还能看到“女先生”这种说法。说明在那个时候,“先生”本身也没有性别指向,它前面可以上形容词“女先生”、“男先生”。
现代人用先生来形容女性,往往是对一个女性莫大的尊重,除了杨绛、叶嘉莹等人被叫作先生外,一些研究生在叫自己的女性导师时,也爱用“先生”二字,也是出于对她们的尊重。不管是从这么叫的初衷来说,还是这个词本身的词源来说,余秀华此次被嘲确实有点儿冤。
不过有网友也提出,一个词从诞生之时开始,就已经有了生命,它就是随着时间在不断发生改变的。先生这个词,现在绝大多数下就是指男子,已经没有任何褒义的成分了。那为何大家还要坚持这种不伦不类的女先生的叫法呢?这多少会让不了解情况的人,产生困惑。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您会叫自己尊敬的女性为先生吗?欢迎讨论。
我国近代史被称为“先生”的女性有哪几位?
“先生”一词在现代来说,一般用于称呼男性。在古汉语中,“先生”一词特指有学问者, 过有学问的“先生”也多指男性。
到了近代,一些进步女士走出闺房,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学习科学、学习知识,她们的学问、智慧,对社会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因此,人们也把受过良好教育、德高望重的女性称为“先生”。这种称呼如今已是文化界的雅称、学院内的规矩,也是基于千年以来对有学问之人尊称先生的传统,并不局限于男女性别。
近代中国,被称为“先生”的女性其实不少,有书君这里拣选三个不同领域的女“先生” 简要介绍一下。
一、 鉴湖女侠秋瑾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日,但因其祖其父皆在清廷为官,秋瑾的幼年生活可谓无忧。小秋瑾虽为女儿身,却特别仰慕的那些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过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
成年后的秋瑾接受了进步思想,冲破了封建家庭和婚姻的枷锁,东渡日本求学。
在此其间,她曾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作为开展妇女运动的团体。她曾言“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女子必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
秋瑾不仅声张女权,且积极参加革命意图唤醒全民自救,她回国参与反清运动,因不愿逃离绍兴而被捕,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孙中山称秋瑾为“最好的同志秋女侠”,题词“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后人仰称“秋先生”。
二、伟大女性宋庆龄
宋庆龄从青年时代就追随孙中山,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1914年任孙中山秘书。同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10月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从此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
在与孙中山共同战斗的岁月中,宋庆龄跟随中山先生劳苦奔波,并组织广州妇女成立劳军会及红十字会,往前线宣传慰问。1922年,军阀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她在危急形势下,坚持孤身留下吸引敌人,让孙中山先行离开险地,表现出献身革命事业的坚强意志和卓越胆识。
中山先生逝世后,庆龄先生继承国父遗志,奋起完成其未竟事业,她力主维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对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
宋先生逝后,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为她立碑铭文以表纪念: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三、 才貌两全林徽因
林徽因在近代史上十分知名,许多人熟悉她,是因为她品貌出众,追求者众。
事实上,林徽因的知名,不仅仅是因为她出众的外貌,还因为她多才多艺。
林徽因是中国近代作家、诗人,著名建筑师。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于江南杭州,其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任浙江金华、孝丰等地官职。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在这样的家庭熏陶的林徽因,自然不同一般的女子。
林徽因在文学方面的著述甚多,也广为人知。但她在建筑学上面的更多贡献人们所知不多。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
建国后,林徽因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1953年10月,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其间,为挽救古牌楼,抱病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据理力争,尽显学者真本色。
林徽因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在上世纪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侠女秋瑾、国母宋庆龄、才女林徽因,真女性楷模也。得后人尊一声“先生”,实至名归。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