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鳜鱼
李安导演的影片《饮食男女》里,一开头便是各种厨艺大秀。其中一幕是朗雄饰演的父亲,正在做松鼠鱼。不过影片中的鱼用的是青鱼,而真正的松鼠鱼,是苏帮菜里的经典名菜——松鼠鳜鱼。
小时候跟大人去苏州,吃过松鼠鳜鱼。外酥里嫩,酸甜可口,当时觉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鱼。回家后念念不忘,只可惜妈妈不会做,时间久了,便也忘了。
工作之后,一次假期去苏州看园林,逛完留园在一家酒楼吃午餐,点了松鼠鳜鱼,终于圆了多年惦记的梦。
鳜鱼又名鳌花鱼、鯚花鱼、季鱼、桂花鱼等。有人称之为桃花鱼,出自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鳜鱼刺少,肉一瓣瓣的,吃起来很过瘾。汪曾祺在《岁朝清供》里写道:“鱖鱼肉细,是蒜瓣肉,刺少,清蒸、氽汤、红烧、糖醋皆宜。苏南饭馆做‘松鼠鳜鱼’,甚佳。”
松鼠鳜鱼上盘只见头尾,鱼身肉被片成十字花刀,油炸后色泽金黄,浇上卤汁,酷似蓬蓬松松的松鼠,昂头翘尾,栩栩如生。松鼠鳜鱼因而得名。有民谚道:“头昂尾巴翘,姿态惹人笑。形态似松鼠,挂卤吱吱叫。”
松鼠鳜鱼的前身,相传是春秋时期专诸烹制的“全炙鱼”。
专诸就是“鱼腹藏剑”典故的主角,那位行刺吴王僚的大厨。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眛,四子季札。四子中,季札最聪明贤能,因而寿梦想把君主之位传给小儿子。
当时的君主制为嫡长子继承制,于是季札不受。寿梦遂传给了长子诸樊,临终前交代长子,以后王位要传给季札。诸樊没忘父亲嘱托,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二弟余祭,打破了父子继承制,为季札当君王铺路。余祭临终前也将王位传给了三弟余眛。余眛病危时欲传王位给四弟季札。然而季札仍不肯接王位。于是余眛的儿子公子僚成为了吴王,恢复了原来的父子传承制。
《史记》载:“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馀眜后立。今卒,其子当代。”
然而,长子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觉得应该是他当吴王才是。于是公子光暗地里纳贤寻士,其中就有伍子胥和专诸。专诸屠户出身,英武有力,他知道吴王僚喜欢吃太和公做的全炙鱼,遂向公子光献计,前往太湖拜师学艺。
太和公是春秋末年吴国名厨,无锡人。擅长烹制水产品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专诸学艺三个月,掌握了全炙鱼的手艺。于是公子光摆鸿门宴,邀请吴王僚来府宴饮。
吴王僚很谨慎,连传菜之人都要换上专用服装,跪行向前。于是公子光和专诸商量,上“全炙鱼”时,将匕首藏在鱼腹里。待鱼送到吴王僚面前时,专诸突然从鱼腹中抽出匕首刺向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气绝,护卫也刺死了专诸。
《史记》载:“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史记·刺客列传》载,公子光杀了吴王僚后,自立为吴王,即吴王阖闾。
因专诸在太湖边学全炙鱼,后人将他奉为“厨师之祖”。苏杭一带的糖醋鱼即全炙鱼的传承及代表。
松鼠鳜鱼名称的由来,据说是来自乾隆皇帝。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南巡至苏州,微服私出来到松鹤楼餐馆。店主将鱼烹制成松鼠状,与店招牌中的松字相关联。乾隆食后甚是满意,自此“松鼠鱼”便流传开去。店主也就此打出“乾隆首创,苏菜独步”的招牌。后来乾隆每到苏州,都会去松鹤楼,并点名要吃松鼠鳜鱼。松鹤楼的松鼠桂鳜鱼,从此成为传统名菜流传至今。
乾隆时,扬州盐商童岳荐编纂的《调鼎集》里,即有“松鼠鱼”的记载:“取鯚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酱烧。”
鯚鱼即鳜鱼。说明松鼠鳜鱼果然在乾隆时期就有了。
鳜鱼每年的阴历三月、九月最肥,如今又到了吃鳜鱼的时节。只是松鼠鳜鱼我还是不太会做,都拿来清蒸了。
虽然在深圳淮扬菜酒楼也吃过松鼠鳜鱼,但还是怀念苏州的味道。得找个机会再去苏州看看园林,几十年过去,感受也会不同吧。
松鼠鳜鱼呢,会是当年的味道吗。
上文推荐:年年有鱼(五):鱼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