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日,南昌家中。老公和外甥在玩Will,老姐在我身边和我说话,老妈在厨房忙活着中午的大餐。在这么温暖舒适的气氛里,我敲打着键盘记录这些文字,一段美于我和阿里巴巴辗转的缘分史:
2001年11月12日,第一次到阿里巴巴报到......
2002年8月31日,离开阿里巴巴......
2006年12月11日,第二次到阿里巴巴报到......
2009年12月11日,我在阿里巴巴满三年了,我的团队也正式成立三年了,我终于成了“阿里人”,团队应该随之成了“阿里团队”,我们成人了!
初识
十年前的那个冬天,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初试、复试一路闯关,带着一些欣喜和雀跃,我“侥幸"来到了阿里巴巴。现在回想起来, 自己过去在消费品行业积累的Marketing经验, 起了不小的作用吧。
说实话,在正式加入前,我是一个互联网盲 半个电脑盲,不太清楚阿里巴巴是干啥的。身边的亲朋好友们,每次听到公司的名字,也都会笑着问:“阿里巴巴?四十大盗?”
这算是我和阿里巴巴的第一次缘分吧,它让我有机会结识了一群有趣的年轻人,让我有机会对“中小企业”这个最广大的群体有了初步认识。
在后来的十个月里,我通过“一个习惯”和“一群人”,从懵懵懂懂之中,开始了解电子商务、了解这家公司。
先说说“一个习惯”吧,那就是每个季度的全体员工大会。
我的工号是463,也就是说当时整个公司也就五百来号人,每个季度的会议都是全体员工大会。我们一起坐在招商宾馆(现在的华洋宾馆)和“0"们直接交流。“0"们讲话的内容朴实又直白,跟我们分享上个季度的感受以及对公司发展的思考,并且不时和我们温习未来的共同梦想。每季度一次,我们都是直接的受众,不需要“二传手”,过瘾!
更过瘾的是, 每次都有季度Top Sales的揭晓和颁奖, 还有各种对有突出贡献的团队或个人的奖励。因为奖项竞争激烈,“鹿死谁手”等到最后才会揭晓,那一刹那的惠是巨大且真实的,每段获奖感言都是即兴而感人的,完全不亚于*斯卡”预奖。这种激动人心的感觉,一直感染着我,在后面的岁月里,我越来越能体会我们这群人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种“真实”。
再说说"一群人"吧——“GG俱乐部”的成员,他们是同事更是朋友。据俱乐部创始人介绍,GG就是光棍,也是哥哥(第三声)的意思,这个俱乐部成立的初衷很简单:公司有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单身的年轻人们需要在工作之外有一个沟通互动的地方,它就是我们最早的Facebook。我们常常在论坛上聊天、发帖、互相打趣; 在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后, 我们一起“杀人",一起纯洁地泡吧,一起四处节俭地FB。
就这样,我和一群优秀的年轻人成为好朋友,我喜欢他们身上阿里年轻人的特质:进取、善于思考、富有娱乐精神。
离开
这里有喜欢的工作氛围,喜欢的工作伙伴,但是2002年的年中,我却离开了阿里巴巴。
为什么?我必须把时间拨回到2001年的7月(加入阿里巴巴前的四个月)。那时,我买房了,当时我的经济状况并不能支撑买房这件事。当时的BF(现在的LG)还在硕博连读,基本没有收入,而我自己的薪水连月供都支付不了;两人都没积蓄,首付和装修的钱是向朋友借的,我们承诺三年内还掉这些钱。当承诺期过去三分之一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如果按照当时的状态生活工作下去,我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所以,年轻的我做了一个简单直接的决定——换工作。
我真的很喜欢这群人,很喜欢和他们一起工作,但在经济压力的面前,我只能选择见招拆招:钱不够就换个钱够的,来不及考虑长远发展,也没有想过离开意味着什么,我加入了传说中的IT行业。
我不后悔当时的选择,因为当时的我还没有想清楚这些的能力。准确地说,当时的我,和成长的阿里巴巴并不是“错过",而是只能“这么过”,只能这么“擦肩而过"。
遥望
离开之后,我还是经常和我喜欢的这群人一起活动,所以我对阿里巴巴的印象与“业务发展成什么样了”、"外界怎么评价阿里巴巴”无关,而是这群人最近开心么、他们又在忙点啥了、他们这四年在做什么?
四年的时间可以发生很多的事情:她(他)们的工作一天比一天忙了,陆续有自己的BF、GF了,有的成家了,有的为人父为人母了;我也在积累,在长大,但心底一直有个情结,我想回去再续前缘,带着我的成熟和成长经历回去,我和阿里巴巴的缘分一定不止十个月!
回来
2006年,同样又是一个冬天,我回来了!
在欣喜和开心之外,我也带了些许的惶恐:从时间点上看,我离开的时候,是互联网的冬天也是阿里巴巴困难的时候(虽然当年我不知道,也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选择离开的),回来的时候是阿里巴快速发展的时候,以前的同事会怎样看待我的回来?会不会有人觉得我势利呢?他们能认同我现在的能力吗?
但既然选择了回来,公司也以开放的心态第二次拥抱我,我决定带着感恩的心,好好干。在阿里的又一次启程,让我感觉到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群人、这个氛围都是我熟悉的,很名的坚持和梦想也都同样还在,很多五年、八年的老员工眼里的激情依旧。
但重新加入之后,我发现,光有感受和认知是不够的,我对业务和客户的理解还浅,带一个年轻且不太成熟的队, 有些吃力。我突然不会做Marketing了——这是十来年我唯一会做的工作啊。于是我有点茫然,开始痛苦了。主管和同事的帮助,让我慢慢找到感觉。我又开始一点一点经历、积累、沉淀,转化成为整个团队的生产力,在这过程中,身边的人总是及时给我肯定和鼓励,这是我感受到的浓浓的“阿里味”。
一转眼的功夫,三年过去了。2009年12月11日,我正式“成人”了。不经意中,身上也有了越来越浓的“阿里味”,我喜欢这味道,虽然我很难用逻辑且科学的语言,清楚地讲明白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味道,但我常常能够闻得到。
不擅文笔的我,要写下这十年的经历,的确是一个挑战。但我愿意尝试,我愿意借此机会回顾我的十年,从懵里懵懂到有点懂了的十年——
“懵里懵懂”是因为十年前的我以为工作就是一份工作,工作要做的就是用会的技能拿到结果,其他好像没啥了;
“有点懂了"是因为我慢慢感悟到工作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它还是我的梦想,这仅仅是开始有点懂了。
没关系,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未来我懂得的会更多,我和阿里一起还有很多的十年。
作者:吴华婷
来源:《阿里味儿 看▪想》
出品:阿里巴巴集团
主编:曾飞
副主编:凌姝 顾潇 李萌 王晓华
胡臻玉 赵江南 许术
校稿:吴千云 沈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