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为啥不出山,司马徽不出山的原因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司马徽鉴人之事,他向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这样一个人才,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不用我说了吧。那么这个司马徽有什么才干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司马徽是谁,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擅长鉴人识人知人。这个人也有一个有趣的地方,他不会说出别人的缺点,只会称赞别人的优点。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好好先生。”

他有一个好友,名曰庞德公,这个庞德公也不是一般人,当然跟西凉勇将庞德没有关系,他有一个侄子,名曰庞统,也是人们熟知的凤雏先生。

不过庞统我们也知道,颜值不高,相貌丑陋,连刘备见了都是一脸嫌弃,就别说其他人了。

在庞统18岁那年,曾经拜访过司马徽,司马徽这个人前面也说了,对什么东西都说好

没有嫌弃庞统丑陋的面貌,二人见面,相谈甚欢,十分投机,司马徽也称赞庞统为“江南第一名士”。

这让庞统的名声大躁,很多人都知道了有这么一号人物,被名士司马徽称赞。

在刘备遇袭之后,刘备借宿水镜山庄,这才有了司马徽鉴人之一说。

司马徽向刘备指到,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得天下。后来徐庶担任刘备军师,在曹操逼迫下去了曹操之地,并给刘备指出南阳还有一个诸葛亮的名士。

司马徽不喜欢功名利禄,虽然与大学士宋忠齐名,但是司马徽早就看出来刘表心胸狭隘,追求功名,虽然有江夏八俊之称,但没有真才实干,荆州之地,不过是因为自己是汉室宗亲,所以才有这弹丸之地。

而且刘表也生性高傲,虽然在他人推荐下见了司马徽,但是司马徽身处寒庐,刘表自然看不上他,对司马徽也很轻视。回去就说司马徽只是一个小书生,见识与普通人差不多。

司马徽的志向也不是参与政治,他的目的本来就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广泛读书,只不过为了涵养自己的阅历,什么功名利禄,无所谓

他读书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主要还是有关思想一方面的,虽然对于政治书籍有一定涉猎,但是可能没有荀彧、程昱他们那样丰富,自然难以管理政务。

他看得最多的便是古代经文,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哲学家,而向法家、兵家这样的实用的学问司马徽并不擅长,自然难以担任担任。

司马徽其次涉猎最多的便是知人鉴人,这看起来很厉害,但是对于当时来说没有什么用处,有用的人才基本上都去做大官了,很少有人有学问却仕途不遇。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还是很看重人才的,而且就算你推荐了人才,也不一定会受重用,他虽然是个人才,满腹经纶,但是世事难料,可能你推荐的那个人才一开始就吃了败仗。

例如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任用的马谡,虽然马谡也是一个人才,但是其刚愎自用,而比较死脑筋,按照兵书,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而且还在张郃面前玩利用地形,结果呢?张郃打败马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被迫失败退兵,而且这次北伐成功几率最大,却因为用人错误,以失败告终。

而从司马徽看的书就可以看出司马徽的志向根本不是像其他人那样辅助明君建立一个太平盛世,他只不过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涵养心性。

看了这篇你有什么建议,不妨在下面评论吧!

司马徽为啥不出山,司马徽不出山的原因

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为什么不肯出山辅助刘备?

历史上关于司马徽为什么不出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点就是许多人普遍认为司马徽在识别名士、推荐人才方面非常擅长,但是让他自己为刘备集团出谋划策他做不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司马徽有大才,他在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后,认为即使辅佐刘备也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所以就懒得出山,不如过过闲云野鹤的自在生活。

首先来看第一点,也就是许多人认为的司马徽本身不适合当军师这个观点。简单点来说就是司马徽虽然眼光独到,结识一众有智慧有谋略的知识分子,但是他自己并不适合行军打仗,没有做军师的才能。

历史上对司马徽如此吹捧也就是因为他向刘备推荐了庞统和诸葛亮,这两个人之后的成就也间接证明司马徽看人真的很准,再加上历史上的司马徽没有什么出谋划策的记载,所以就给后人一种司马徽只会看人这种错误的印象。由于历史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这个原因只能作为参考。

再来看看第二点,就是司马徽甘心当隐士,不愿出山这个观点。这个原因可信度比较大,因为华夏历史上的文人受道家思想影响极深,有的人虽然饱读诗书,但是对功名利禄很不屑,只想安安心心、快快乐乐过自己的小日子,司马徽可能正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司马徽作为三国谋士,能够整天和诸葛亮、庞统、徐庶这种等级的人整日高谈阔论,谋略肯定不会差,他不肯出山可能就是因为不想像诸葛亮一样呕心沥血罢了。

司马徽为啥不出山,司马徽不出山的原因

司马徽向刘备推荐卧龙凤雏,为什么他自己不出山?

“水镜先生”司马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士,也是一位奇才。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但他自己却不肯出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他淡泊名利看破红尘,二是他年事已高,只想退隐山林颐养天年,三是他目光如炬,已经准确判断出天下大势走向,知道复兴汉室已经绝无可能,故此不愿出山。

一、司马徽是一位真正的隐士,不愿介入扰攘红尘

东汉末年,是我国古代“隐逸文化”的兴盛期。很多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眼看汉室倾颓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于是抱着“道不行,乘槎浮于海”的消极避世心态,纷纷退隐山林。司马徽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隐士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人如诸葛亮、庞统,只是暂时隐居林下,实际上实在等待时机和明主的出现,待机而动。另一种人则是真正的隐者,胸中消尽功利之心,甘心情愿过隐居生活,司马徽显然属于后者。

二、司马徽当时年事已高,身体条件已不允许他出山

《三国志》中虽然没有说清司马徽的出生年月,只记载他死于208年。史书明确记载,汉末三国大名士向朗,年轻时是司马徽的门生。而向朗的出生年度是公元167年,司马徽是他的恩师,年龄至少要比向朗还大个10来岁,因此司马徽应当生于公元155年左右。公元207年,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时,应该已经五十岁左右。这么大的年龄,他当然不愿意从头开始再去过颠沛流离的军旅生活。

三、司马徽看破了天下大势,对复兴汉室已不抱任何希望

司马徽的眼界胸襟,显然要比诸葛亮庞统又高出一个层次。他目光如炬,已经深刻意识到东汉王朝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不愿像诸葛亮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故此选择了彻底归隐。

上述三大原因,使得司马徽不愿再出山,介入红尘俗物。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微软Win10KB5011831发布修复黑屏问题改进安全启动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