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经济整体向好

工业生产明显回升 消费需求持续恢复

多项指标向好折射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

国家统计局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比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6.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6、2.4个百分点;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3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7%。绿色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长113.2%……

透过工业、投资、消费等一个个指标可以看到,工业生产快速恢复,实体经济稳步发展;需求持续回升,恢复发展后劲增强;高技术行业发展良好,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工业生产明显回升,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比二季度加快4.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明显回升。”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副司长江源指出,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显效,工业生产克服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呈现积极恢复、持续改善态势。7、8、9月份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8%、4.2%、6.3%,呈加快恢复态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称,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较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明显好于市场预期。环比增长0.84%,升至三季度以来最高水平。高温结束叠加生产旺季,企业正在开足马力加快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快速修复,三季度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5.7%,环比回升6.6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由二季度下降7.6%转为大幅增长25.4%,对工业经济拉动作用显著。汽车产量由二季度同比下降8.5%转为增长31.4%。

此外,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速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1.9个百分点。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新材料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3.2%、56.1%、53.9%;充电桩、风力发电机组、光伏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1.5%、47.1%、30.8%。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

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效能不断释放,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有效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恢复的关键作用增强。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赵同录指出,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6.7%,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0.2%,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9%,增速比1-8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小幅回升。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7%,增速比二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

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1%,增速比1-8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6%,增速比1-8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个月回升。

与此同时,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4%,增速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高13.3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3.4%,增速比全部服务业投资高9.5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翟善清指出,从投资先行指标看,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0.8%,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到位资金增长21.3%,有利于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从趋势看,工业稳增长为制造业带来订单,同时投入成本和融资方面压力缓解,将促进制造业投资;国内积极推动基建等重点项目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加快。金融信贷数据增长强劲也预示未来投资动能进一步增强。”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

——消费市场韧性显现,线上消费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在稳增长促消费政策支持下,消费需求总体延续恢复态势,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巩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1.3%,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2.4%,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消费市场韧性显现。”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董礼华表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7%,增速比1-8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增长3.5%,二季度下降4.6%,一季度增长3.3%,三季度较二季度加快恢复。

实体店铺零售逐步改善。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增速比1-8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专业店和便利店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1%和4.9%,增速分别比1-8月份加快0.5和0.1个百分点。

新型消费发展较快。前三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1%,保持较快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7%,比1-8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绿色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前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零售387万辆,同比增长113.2%。

展望未来,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消费有望延续修复势头。同时,去年同期基数下行将对社零同比增速产生正向拉动作用。

“下阶段,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推进,一系列支持市场主体、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的促消费相关政策落地显效,消费市场将继续稳定恢复。”董礼华说。(记者 班娟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经济整体向好

1.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论述题

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有把握筑牢防范经济风险的免疫屏障
转型升级稳步推进,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引发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总体看来,平稳的增速和物价、向好的就业和民生,充分显示国民经济动力转换、效率提升与质量改善的成效,有力回击了贸易摩擦背景下对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质疑和唱衰。沿着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维度,我们不妨对中国经济进行“望闻问切”,剖析阶段特征。
“望”宏观,辨“进退消长”,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合理区间。前3个月GDP增速达6.8%,继续沿着中高速增长态势前进。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整体温和,个别月份“凸起”亦未“破格”,还隐含消费与内需的提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左右,同比有所下降;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增长8.8%。贸易顺差同比大幅收窄21.8%,更趋均衡。外汇储备为31428亿美元,国际收支延续基本平衡格局。“气色好、颜值高”的数据证明,时与势仍在我们这一边。
“闻”微观,探“虚实寒热”,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内生动力渐长。一季度,国家统计局一项对5.3万家服务业小微企业调查显示,83.9%的企业反映经营状况良好和平稳;中国人民银行问卷调查显示,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74.3%,比上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8.9%,增速略有提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以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景气区间,这些数据表明实体经济发展预期良好,“经济细胞”健康度正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同时,1—3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7.3%,非税收入则下降7.5%,一增一减凸显企业效益与营商环境的双重改观。
“问”韧性,察“气血津液”,痛点有之、潜力亦大。在贸易领域,专家表示即便摩擦涉及的商品出口均下降,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全年实现6.5%的预期目标。更何况,新兴市场开拓潜力、替代效应非常巨大。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拉美及非洲国家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2.9%、14%和12.4%。在金融领域,3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2%,大多数中央企业负债率降低,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监管协调有力,部分风险集中点被“精准拆弹”。在房地产领域,一线城市价格平稳,二三线城市有所调整,去杠杆在进一步精细化。客观地讲,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有把握筑牢防范经济风险的免疫屏障。
“切”创新,鉴“强弱深浅”,经济体系脉象雄实,技术创新功能日盛。曾经的“脱实向虚”让一些实业家无奈,出现了“关厂炒房”“卖房保壳”的局部乱象。如今随着新动能培育加速,供给质量不断迈向中高端,“独角兽”公司活力四射,“中国创造”潜力迸发。一季度,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5.2%,新能源汽车增长139.4%,工业机器人增长29.6%;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皆快于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1.6%;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7.8%,“互联网 ”催生的消费产业空间刚刚打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血脉融通、气色从容。
任何优秀经济体的成长轨迹都是在波动中向上的,中国也不会例外。应当说,建立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物质积累、精神积淀与体制机制日臻成熟基础上的中国经济,正展现出强大、旺盛的生命力,有韧性更有活力,决不会因为一点风寒感冒就卧床不起。对于外部些许风险扰动,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掌控好。当下,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积累增多。接下来,仍需以我为主、保持定力,保持有度、有章法的宏观调控节奏,高质量打好三大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断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经济整体向好

1.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论述?

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外贸每一次起伏波动,都牵动着全球市场的神经。本周发布的外贸数据,让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为之一振——不仅累计进出口总值实现了年内首次正增长,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这三项关键指标更是创下了季度历史新高。
不妨回顾一下相关数据。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8.88万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出口5万亿元,增长10.2%;进口3.88万亿元,增长4.3%。从纵向看,前三个季度的进出口规模分别为6.57万亿元、7.67万亿元、8.88万亿元,季度环比均实现了大幅增长。
这样的增速在全球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作为观察中国经济的一个窗口,近年来外贸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有所降低,但其逆势上扬的超预期表现,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也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全面复苏打下了基础。
对于中国外贸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有人认为主要是由防疫物资大规模出口拉动的,未来能否持续还要打上问号;也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启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外贸增长或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样的判断有失偏颇。事实上,中国外贸的全面反弹绝非偶然,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得益于中国率先实现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率先实现了复工复产复市,是中央稳外贸精准施策与外贸企业迎难而上、合力前行的结果。当然,中国外贸积极抓住全球疫情防控带来的机会,全方位拓展国际市场,这也正是中国外贸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
外贸回稳向好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支撑,特别是外贸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之锚和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在促进经济全面复苏方面将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47.8万家,同比增长了6.2%;外贸吸纳并带动就业人数达1.8亿人,在进口环节税收还贡献了全国税收总收入的10.4%。
纵观全局,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多,但中国是最确定的因素之一,一个开放的中国本身也是最具吸引力的。这几天,第128届广交会如期在“云端”举行,6万个展位、2.6万家境内外企业参展让“中国第一展会”魅力不减;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年内屡创新高,不仅成为各国携手抗疫的“绿色通道”,也为后疫情时代拉动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能;即将到来的第三届进博会更是“大牌”云集、一位难求,将成为一场特殊的、意义深远的东方之约。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外贸未来仍将稳健前行。
总体看,中国外贸长期向好的趋势未变,但稳外贸依然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叠加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流,给中国外贸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下外贸转型之路依然漫长,可能还会遭遇更多新问题新矛盾。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做好应对更大风险挑战的准备。
需要指出的是,进入四季度,保外贸主体、保市场份额、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仍是外贸亟需发力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在房租、税费、社保等方面实施减免帮扶,狠抓稳外贸各项政策落实,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同时,要着力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内外贸走高质量融合发展之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顾 阳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和平精英灵敏度怎么调才能压枪更稳,和平精英最稳压枪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