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墓是否被盗,唐太宗坟墓出土的珍贵文物

大唐祖坟在甘肃哪?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甘肃挖出李姓大唐王朝的祖坟!”

真的假的,到底怎么一回事情?

大家都知道,大唐王朝的祖坟是永康陵,在今陕西省三原县境内,陵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

李唐祖坟永康陵

千百年来并没有人怀疑过这座陵墓的地位和存在。但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的发现,让事情发生了变化。

道光五年,具体何月何日没有说法,甘肃省清水县一农民平整土地,在平整到一座墓前时,挖出了一块石板——原来是墓志。

这座墓位于县城东20多里牛头河北岸白沙乡鲁湾村东的一块台地上(鲁家湾),墓坐北朝南。除了墓志,还挖出随葬金银财宝没有,也不见说法。

甘肃境内的古墓

还好此墓志没有被破坏,过去农民朴实,也可能觉得墓里的东西不吉利吧,加上墓志也不值钱,除了垫猪圈、墙脚也没有用,这位农民随即把墓志掩埋在原地,也没当回事情。

谁想四五十年后,即到了清同治年间,当地暴发了一场山洪,把墓志又给冲了出来。

觉得稀罕,当地秀才(县学的庠生)鲁振甲将墓志的内容抄录了下来后,将墓志重新埋了起来。

李虎墓志志文(现代人临摹)

仔细释读,发现墓主竟然是大唐王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那墓是李氏祖坟啊——这事在当年影响肯定相当大,不然也不可能有人记得这么清楚。

清朝灭亡后,各省兴编地方志,甘肃省也成立了通志局,负责编撰全省通志。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甘肃省通志局要求时清水县县长周顺吉寻访此墓志,周顺吉派人将墓志从地下挖了出来,并拓文呈报。

清水地形图

施工挖出的隋墓

后将墓志交给当时的县教育局保管,现收藏于清水县文化馆,成为研究唐史和陕西李氏族谱的重要资料。

这事过去一百多年了,就在大家快忘记时,1997年10月29日《人民政协报》第4版发表了《唐代先祖李虎墓》一文,把这事又翻了出现,随即在国内学术界,特别是陕西、甘肃两地专家中间产生了连锁反应。

对于李虎的家世和生平,《新唐书·高祖本纪》(卷一)上有记载:李家是陇西成纪人,李虎的父亲叫李天赐,西魏时赐姓“大野氏”,李虎官室太尉,与李弼等8人辅佐北周代魏有功,都成为“柱国”,号称“八柱国家”。

唐墓壁画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李虎去世,北周闵帝宇文觉受魏禅后,追录其功,封为“唐国公”。李渊建的王朝为什么叫“唐朝”,最原始出处就在这里。

李虎生子李昺,李昺子李渊。

李渊诞生地是长安,生下来就不同一般,身上长了三个乳头。这在现代看来是畸形儿,在古代却被附会为贵人。长大后,李渊袭封“唐公”。

但是清水出土的李虎墓志,却颠覆了唐书,多有歧异。

李渊画像

唐书所记李氏皇室渊源,史家和民间一直有“讳饰夸诞”的说法,李氏先祖以及李虎本人事迹,大多经过撰修李唐谱牒史官的附会和篡改,很多体面的内容都是杜撰的,存在不少疏误。

李虎墓志的出现,给这一观点提供了实证。不仅可补正史之阙失,亦可纠正正史之错谬,为研究李氏唐皇室的家世等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

墓志全称:《大隋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慎政公上州刺史李府君之墓志铭》。拓本长、宽均38厘米,志文共23行,满行23字,除去空格共475个字。

墓志的一般摆放位置,多位于墓室前

墓志的一般摆放位置,多位于墓室前

志文开头即说:“公讳虎字威猛,陇西成纪人也。昔高阳氏之苗,秦将军之后矣。厥生树下而因李姓焉,徙自陇西,遂称令族……”

而《新唐书》上称李虎字“文彬”,而不是“威猛”。

墓志记载,李虎活了72岁,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十月八日在京城宅第去世,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十八日,葬于秦州清水县内莎乡□□ 里之原。”

李虎墓志志文(现代人临摹)

因死葬都在唐朝建立以前,所以墓志的内容可信程度较高,比唐书的记载更接近事实。

唐书记载,唐朝李氏“因官得姓理,食木子得全,随改李氏姓”,称先祖皋陶尧时官为大里,以官命族为理氏。后得罪而逃难,得食木子保命,随改“理”为“李”。而《墓志》则称,“厥生树下,因李姓焉”,意思是因祖先生在李树下而得“李”姓。

陕西永康陵前石刻

唐书记载,李虎生年不详,祖父李熙,后魏金门镇将,父亲李天锡,仕魏为幢主,大统中赠司空。墓志则记载,李虎生于公元506年(西魏大统十七年),其祖父是魏陇西行台李爵,父亲是周陇东太守李宝。

唐书记载,李虎官至西魏太尉、爵封“柱国”,北周追封“唐国公”,但墓志上却没有提到这事。

永康陵前石刻

墓志透露李虎原葬地是甘肃清水。为什么在陕西三原县又会出现李虎的墓,即永康陵?很简单,永康陵并不是原葬地,而是改葬之地。

永康陵系唐高祖李渊建唐后所修。

《唐会要·帝号》(卷一)记载:“太祖景皇帝讳虎,武德元年(公元606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景皇帝,庙号太祖,葬永康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

永康陵封土

这个记载很简略,有很多疑问。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李虎去世于梁简文帝大宝二年(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1年)五月,与建永康陵时相差55年,之前埋葬在什么地方?不应该是现在的永康陵。

如果不是从别的地方迁葬而来,那武德元年修在三原县的永康陵,就是纪念性质的衣冠冢。

永康陵陵区散落的石刻

但在学者质疑《新唐书》等史书所记李氏皇家族谱不实、有粉饰先世之嫌的同时,也有学者对清水发现的李虎墓志提出了质疑,“真是李渊祖父李虎墓吗”,认为“此李虎非彼李虎”。

绕不过去的地方,就是两个李虎的去世时间问题。

清水墓志所记李虎在京城去世,时间是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叶落归根,葬回甘肃清水。而《资治通鉴》记载李虎在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1年)去世。比较起来,两个李虎去世相差26年,而且不是在同一王朝逝世。

隋唐壁画

难道墓志和史书上,有一个记错了?理论上有这种可能,但事实上不可能,所以有学者提出,两个李虎“显然不是同一人”。

由此推断,清朝时甘肃清水发现的李虎墓志,并非李渊祖父李虎墓志,也就是说,清水李虎墓不是大唐李氏的祖坟——清水李虎应该是陇西李氏的旁支!

牵驼的胡人壁画

最后顺便说一下,大唐李氏不是胡人。

从1930年代起,李氏的族属问题便被提了出来,争议反反复复。

有学者提出,李氏出自鲜卑拓跋族,并非汉人。民国学者刘盼遂在其《李唐为蕃姓考》一文便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王桐龄也进行了类似的考证,发表的《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

骑马胡人俑

但李氏为胡人的观点遭到了不少人反对,民国史学家陈寅恪就是其中之一。

陈寅属为此撰写了多篇论文,否定了大唐李氏是鲜卑人之观点。陈寅属认为,大唐李氏的家世早年并不显赫,“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

唐墓胡人壁画

由于世代在胡人聚居地生活,“渐染胡俗,名不雅驯”,所以李氏家族染上“胡俗”,传统中原汉人相比,观念上有很大不同。比如在婚姻关系上便很“脏”:唐太宗李世民续纳弟媳杨氏,唐高宗李治娶父妃武则天,唐玄宗夺走儿媳杨玉环等。

李虎所在一支本出自山东郡望,后来“别撰谱牒”时,才改为“关陇郡望”,并“附会其家世与六镇有关”。

永康陵石刻

唐太宗墓是否被盗,唐太宗坟墓出土的珍贵文物

唐太宗年代从宫女到皇后是怎么排序的

后台嫔妃
皇后(算超品吧)
长孙氏,小字观音婢,隋仁寿元年(601年)—唐贞观十年(636年),葬昭陵
谥号:文德顺圣皇后
父母:父亲:长孙晟,字季晟,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隋大业五年(609年);母亲:高劢(字敬德)女
唐太宗
唐太宗
兄弟姐妹:1、兄:长孙无乃,字行布,异母,早亡2、兄:长孙无傲,字恒安,异母3、兄:长孙无宪,字安业,异母4、兄:长孙无忌,字辅机(凌烟阁功臣第一),约隋开皇十九年(599年)—唐显庆四年(659年),陪葬昭陵5、弟:长孙无逸6、姐:长孙氏,嫁王韶7、姐:长孙氏,嫁张琮
子女:1、长子太子李承乾,字高明,武德二年(619年)—贞观十七年(645年)(注:承乾生卒年说法不一,此以墓志为准),谥愍,陪葬昭陵,妻苏亶女(苏威曾孙女) 2、四子魏王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武德三年(620年)—永徽三年(652年),谥恭,妻阎婉(阎立德长女),字婉,武德五年(622年)—天授元年(690年)3、五公主长乐,名丽质,武德四年(621年)—贞观十七年(643年),嫁长孙冲(无忌子),陪葬昭陵4、九子晋王李治,字为善,小字雉奴,贞观二年(628年)—弘道元年(683年)5、十六公主城阳,约贞观四年(630年)—咸亨二年(671年),先嫁杜荷(如晦子),后嫁薛瓘(怀昱子),陪葬昭陵6、十九公主晋阳,字明达,小字兕子,贞观七年(633年)—贞观十八年(644年),可能陪葬昭陵7、二十一公主新城(初封衡山),贞观八年(634年)—龙朔三年(663年),初许魏叔玉(征子),悔婚,嫁长孙诠(操子),后嫁韦正矩(庆嗣子),陪葬昭陵
其他重要亲属:1、伯父长孙炽,字仲光,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年)—隋大业六年(610年)2、舅父高俭,字士廉(凌烟阁功臣第六),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唐贞观二十年(647年),陪葬昭陵3、族叔长孙顺德(凌烟阁功臣第十五)
附注:诸子封号以大家最熟悉者为准,下同
贵妃
(正一品)
韦珪,字泽,出身京兆韦氏,隋开皇十六年(597年)—唐麟德二年(665年),陪葬昭陵
父亲:韦圆成,字天保
子女:定襄县主李氏(与前夫李珉所生),—唐永徽四年(653年),嫁阿史那忠(字义节,苏尼失子),隋大业七年(611年)—唐上元二年(675年),谥贞,陪葬昭陵
临川公主字孟姜,武德七年(624年)—永淳元年(682年),嫁周道务(范子),谥襄,陪葬昭陵
纪王李慎,—永昌元年(689年),妻陆氏(陆爽女),贞观五年(631年)—麟德二年(665年),谥敬,陪葬昭陵
附注:太宗死后拜纪国太妃
贵妃
(正一品)
杨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子女:十三子赵王李福,字祐,贞观八年(634年)—咸亨元年(670年),妻宇文修多罗,字普明,?—显庆五年(660年)(宇文士及女),后出继李建成,陪葬昭陵
附注:赵王李福母,永徽朝封赵国太妃,碑文遗失,陪葬昭陵。

(正一品)
阴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父亲:阴世师,北周保定四年(564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
弟弟:阴弘智,?—贞观十七年(643年)
子女:五子齐王李祐,字赞,?—贞观十七年(643年),妻韦挺长女
附注:1、阴氏父阴世师是隋朝忠臣,曾在李渊起兵后挖了李家的祖坟、毁了李家的家庙,并捕杀李渊庶子李智云
2、贞观十七年(643年),阴氏弟阴弘智挑唆齐王李祐谋反,失败后双双被杀,阴氏受到牵连,被降为嫔,昭陵有阴嫔墓。有专家见到墓志铭上记载阴嫔有生子,但墓志回填已无法验证。
德妃
(正一品)
燕氏,隋大业五年(609年)—唐咸亨二年(671年),陪葬昭陵
外祖父:观王杨雄
父亲:燕宝寿;
母亲:隋观王杨雄第三女
兄长:燕敬嗣
子女:1、八子越王李贞,字贞,贞观元年(627年)—垂拱四年(688年),陪葬昭陵,谥敬
2、十一子江王李嚣,?—贞观六年(632年),谥殇
附注:1、武德四年入秦王府,贞观元年封贤妃,贞观十八年升德妃,太宗死后拜越国太妃
2、其母与武则天母为堂姐妹,与巢王妃杨氏父为堂兄妹(或姐弟)
3、与杨婕妤为姑表姐妹,与蜀王妃杨氏为表姐妹
贤妃
(正一品)
郑氏,陪葬昭陵
附注:无子,疑为贞观十七年封,卒年不明,《唐会要》记载陪葬昭陵,目前尚无发现其墓葬。
贤妃
(正一品)
徐惠,贞观元年(627年)—永徽元年(650年),陪葬昭陵
父母:父亲:徐孝德
兄弟姐妹:1、弟:徐齐聃,字将道;2、妹:徐氏,为李治婕妤
附注:贞观后期入宫,初为才人,后升充容,太宗死后哀慕成疾,拒绝医治,永徽元年死,死后追封贤妃

(正一品)
杨妃,生卒年不详。
父亲:隋炀帝杨广,北周天和四年(569年)—隋大业十四年(618年)
兄弟姐妹:1、杨昭(萧皇后生),开皇四年(584年)—大业二年(606年),前妻崔弘升女,后妻韦总女,良娣大刘氏,良娣小刘氏
2、杨暕(萧皇后生),字世朏,小字阿孩,开皇五年(585年)—大业十四年(618年),妻韦冲女
3、杨杲(萧嫔生),小字季子,大业二年(606年)—大业十四年(618年)
4、长姐南阳公主,嫁宇文士及
子女:1、三子吴王李恪,一说字为德,武德二年(619年)—永徽四年(653年),妻杨誉女(一说萧氏)
2、六子蜀王李愔,?—乾封二年(667年),谥悼,陪葬昭陵
昭仪
(正二品)
某氏,隋仁寿二年(602年)—唐永淳元年(682年),陪葬昭陵
昭容
(正二品)
韦尼子,隋大业三年(607年)—唐显庆元年(656年),陪葬昭陵
父亲:韦匡伯,北周建德二年(573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谥懿
兄弟姐妹:1、兄弟:韦思言,韦思齐,韦思仁
2、次妹:韦檀特,字毗耶梨,隋大业四年(608年)—唐永隆二年(681年),嫁杨政本
附注:1、为韦贵妃堂妹
2、可能初嫁王玄应,武德四年入秦王府
3、死后追封正一品
婕妤
(正三品)
杨氏(为杨恭道第三女)
祖父:观王杨雄
父亲:杨恭道
附注:1、为燕德妃为姑表姐妹,与蜀王妃杨氏为堂姐妹
2、其父与武则天母为堂兄妹(或姐弟),与巢王妃杨氏父为堂兄弟
婕妤
(正三品)
金氏,武德八年(625年)—垂拱四年(688年),陪葬昭陵
婕妤
(正三品)
某氏,?—麟德二年(665年),陪葬昭陵
亡宫
(正三品)
某氏,贞观四年(630年)—长安三年(703年),陪葬昭陵
亡宫
(正三品)
周氏,陪葬昭陵
美人
(正四品)
萧氏(为萧铄次女)
父亲:萧铄
才人
(正五品)
武氏,赐号媚,自名曌(即武则天),武德七年(624年)—神龙元年(705年)
父亲:武士彟,字信,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唐贞观九年(635年);
母亲:隋观王杨雄弟杨达女荣国夫人
兄弟姐妹:1、兄:武元庆,异母
2、兄:武元爽,异母
3、姐:武顺,嫁贺兰越石(或作安石)
4、妹:武氏,嫁郭氏
附注:为燕德妃堂表妹,杨婕妤、巢王妃杨氏,蜀王妃杨氏远房姑表妹
才人
(正五品)
萧氏(为萧铿次女)
父亲:萧铿
才人
(正五品)
崔氏(为崔宏道长女)
父亲:崔宏道
亡宫
(正五品)
某氏,?—显庆二年(657年),陪葬昭陵
典灯
(正七品)
某氏,?—仪凤二年(677年),陪葬昭陵
后宫
王氏
子女:七子蒋王李恽,?—上元元年(674年),陪葬昭陵
后宫
某氏
子女:二子楚王李宽,出继李智云,武德二年(619年)—武德?年
后宫
某氏
子女:十二子代王李简,?—贞观五年(631年)
刀人
高氏,字惠通,隋开皇十五年(596年)—唐武德九年(626年)
父亲:高世达
附注:是李世民为秦王时的姬妾
 巨大的后宫拥有数以万计的宫女,为了维持其正常运作,统治者们制订出了一套森严的经管系统。西北年夜学的唐史专家贾志刚传授说:“唐朝‘后廷’是仿照‘前廷’来建设的。‘前廷’的官员有九个等级,‘后廷’的女官也是如斯。”前廷即指朝廷;后廷则指后宫。后宫品级森严,一品到五品根本都是天子的嫔妃,有一些声威较高、资格较深的宫中女官,也能得到五品的级别;六品到九品,则是平凡宫中女官的品阶。终唐一代,后宫的品级轨制虽几经变动,但其根本的内容年夜致如斯。贾志刚传授说:“宫女们在后宫都有详细的事件,分工很细,好比有专门掌管烛炬、钥匙、被褥等事件的宫女。”
  有等级的女官究竟结果人数较少,大都宫女都是没有等级的初级宫婢,她们从事低下的体力劳动,很少有机遇接触品级较高的妃嫔,更无缘以及天子碰头,真是“不识君王到去世时”。这种宫女去世后没有墓志,以是她们的糊口就更不为人所知。枣园唐墓群中没有墓志者颇有可能就是这一类没有等级的宫女墓葬。

唐太宗墓是否被盗,唐太宗坟墓出土的珍贵文物

上官婉儿的墓志考古学意义有多大?

       2013年8月至9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邓村发掘了唐昭容上官氏墓,这就是上官婉儿的墓志。墓志几乎占了一半的篇幅叙述其家世,这在唐代墓志中是不多见的。展示了上官氏家族在初唐政坛和文坛上的显要位置。


       上官婉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悲剧性的人物,浮浮沉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童年时代,因为祖父上官仪,有过一段显荣的经历,但因为武则天使人罗织上官仪谋反之罪而使其下狱致死,以致与其子上官庭芝一同被杀,上官婉儿被没入宫廷。因其才华得到武则天的欣赏,又因其运转政治的能力而逐渐掌握后宫的大权,直至中宗时由婕妤到昭容,达到正二品的显要官职。

       在墓志未出土前,《旧唐书》中的上官婉儿的形象以及生平记载证据链是不完整的。墓志的出土恰好解释了这一问题。墓志铭形象是太平公主一手塑造的,正史形象则受李隆基的影响。仇鹿鸣先生也认可: “但从志文的书写及葬事的安排中, 仍可看出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互相角力的痕迹。

       墓志成文时,太平公主刚刚和李隆基一起发动唐隆政变,引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为帝。上官婉儿与李隆基、太平公主属于同一阵线,共同反对韦皇后和安乐公主。

       那么问题迷惑了,既然同属一个阵营,为什么李隆基要杀上官婉儿呢?郑雅如先生认为:“婉儿之死除了因她曾为武氏一党,也由于她身为女性却掌握权力、左右朝政,故不为李隆基所容“。如此看来,上官婉儿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开元四年,李隆基下令并修《睿宗实录》、 《则天实录》、 《中宗实录》。按照唐代实录的编撰原则,她的官方传记应该附在 《睿宗实录》之中,李隆基登基自然就由他说了算,因此也就明白了《旧唐书》的记载了。因为它主要取自实录、国史,故正史承袭了唐代官方自己的说法。


文学价值

       《上官婉儿墓志》的出土,为初唐文学研究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墓志中有一半的篇幅记载其家世情况,为我们从家族文学的层面研究初唐文学的演进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材料。

       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政治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联系中,特殊的政治人物又成为重要的一环,从中体现出的家族特征又影响文学史的演进历程,初唐的上官氏家族无疑是非常典型的。上官氏家族从上官弘到上官婉儿四世,政治生涯虽然坎坷,但文学上却是很有地位的。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奠定了上官仪的诗坛宗主地位,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上官仪都是由太宗向高宗时期过渡的重要人物。上官婉儿则是初唐诗风转变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同时又体现了“上官体”家学传承的因素。

      《上官婉儿墓志》是一篇很好的人物传记,也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政治的沉浮、历史的进退,还是家世的显荣、个人的浮浮沉沉,都通过这982个字的墓志文表现出来。又因为上官婉儿的特殊身份和墓志写作的特殊环境,墓志所用的曲笔也很值得我们重视。

      《上官婉儿墓志》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就传记文学而言,剪裁非常特别,通过家世的叙写及政治斗争中表现的描述,作者巧妙地采取了曲笔的表现方式,把这位复杂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性格凸显出来。成为一篇富有文学内涵的政治人物墓志。

       文末的“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年,椒花颂声”描述了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之间的友情,让人唏嘘不已。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那些蔬菜孕妇要少吃,怀孕期间4种蔬菜尽量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