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典籍里的中国》播出第五期《论语》,再次收获如潮好评。一部《论语》,沉淀着千年的先贤经典,文明根魂,也记载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情谊,孔子及其弟子的师生情便是其一。
孔子一生弟子众多,“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十哲”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说到孔子最得意和喜爱的弟子,颜渊和子路是两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孔子最喜爱的两个弟子
(节选)作者/李长之
在孔子六十九岁上,他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老年丧子,终是伤心的事。但更不幸的是,过了两年,在孔子七十一岁的时候,不愉快的事接二连三而来。
先是这一年的春天,有人在鲁国西郊打猎,打了一只像麒麟一般的动物。麒麟在传说中是一种仁慈的兽,它一出现,向来认为天下要太平的,但现在被打死了,孔子觉得这就不是好兆头。(《春秋公羊传》)
不久,孔子又眼见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死去。
孔子是非常器重颜渊的。颜渊生活很穷困,但是并不因为穷困而放松自己的学习。孔子曾说:“颜回(颜渊名回,字子渊)太好了!吃的是粗饭,喝的是清水,住在又窄又小的巷子里,要在别人就愁死了,但是颜回还是照常快乐。”(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
孔子又曾说:“告诉一个人如何学习,听了从来也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了。”(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篇》)
颜渊不只学得孔子乐观、积极、勤奋不息的精神,而且也学得了孔子的谦虚。他原是很聪明的人,孔子曾问子贡(孔子弟子,原名端木赐)说:“假如你和颜回比,你觉得谁聪明?”子贡说:“我怎么敢比他?颜回听到一桩,就能悟到十桩,我顶多听到一桩,悟到两桩。”孔子说:“对了,你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篇》)
子贡就算聪明了,还赶不上颜渊,连孔子也承认赶不上。但是颜渊平常虚心到像傻子一样。孔子说:“我和颜回谈一天,他也不反驳,就像笨得要命。但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却能对我讲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他并不愚笨。”(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篇》)
孔子是有政治热情的人,却并不怎么迷恋功名富贵。颜渊也是这样的。在一般人看来,颜渊是有宰相之才的,可是他并不急于做官。所以孔子曾对颜渊说:“有机会就实现理想,没机会也能安心,只有我和你可以做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篇))
总之,颜渊就是一个小孔子。这样的一个弟子死了,孔子当然要痛哭。当他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说:“老天要了我的命了,老天要了我的命了!”(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篇》)
孔子哭得如此哀恸,连自己是在哀恸中也不觉得了。别人说:“你太哀恸了!”他说:“哀恸吗?这个人死了再不哀恸,还哀恸谁呢?”(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为谁为?”——《论语·先进篇》)
第二年孔子又遇上了一件不幸的事,那就是他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即仲由,子路是他的字)也死了。而且子路死得很惨。
原来子路是有勇而无谋的。孔子曾经不止一次地告诫过他。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你率领三军的话,要带谁去呢?”因为子路以勇敢出名,他以为孔子一定说要带他。
可是孔子说:“我绝不带赤手空拳就和老虎打一通的人,我也绝不带莽莽撞撞一点儿准备也没有就要过河的人。我要的是遇到战事能谨慎戒惧、善于策划而能成功的人。”(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篇》)
孔子还认为子路性子太直,太好强了,恐怕难以善终。(“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篇》)
子路对孔子的事业最热心,虽然因为心直口快,常常受孔子的申斥,但对孔子的感情始终很好。虽然常常挨孔子的骂,然而因为子路是个直爽的人,孔子对他也就最容易说出真心话,同时子路也有不少长处,像:正直,勇敢,听了就做,说得出就做得出,没有任何犹豫,而且如果别人指出他的毛病就高兴(《孟子·公孙丑上》),等等,因此孔子对他仍是十分爱惜的。
子路最终死在卫国,死前受了重伤,帽缨也断了。子路说:“好汉临死的时候,帽子还是要戴正的。”他在把帽缨结好的时候,断了气。
孔子一听说卫国发生变故,就感到不安,说:“高柴(即子羔,也是孔子的弟子)还可以安全回来,仲由一定牺牲了。”(《左传》)
不久果然凶信到了,孔子就在院子里哭起来。这时有来吊唁的,孔子立刻还了礼。孔子哭完了,才又问起子路怎么死的,送信的人说:“醢(hǎi,肉酱,这里作动词,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之矣。”孔子便赶快叫人把屋子里吃的酱盖起来,为的是怕看了心里难受。(《礼记·檀弓上》)
颜渊和子路的死,对于孔子都是沉重的打击。一个是最好的弟子,一个是最亲的弟子,共过若干患难,相处过三四十年,在他晚年时都离开他了。
文自/《孔子的故事》 选文有删改
图自/《典籍里的中国》节目
在这些细腻日常的对话里,
孔子仿佛不是什么“圣人”,
也没有“万世师表”的名号,
对那些爱戴他的弟子们来说,
他只是最简单的:夫子,师者。
这个师者教他们:
“德不孤,必有邻”的修身信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智慧箴言,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人生目标……
这些浸润着先贤智慧的教育理念,
即使在今天,仍可参鉴。
这份深沉宽厚的师生之情,
即使到今天,仍让人动容。
监制丨徐冰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景云轩夜读】:每日论语精读(二)
1·1——(二)
他山玉语
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论语讲要》(李炳南)
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旧注说:“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即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义。——《论语译注》(杨伯峻)
有众多志同道合者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方来:方,并,“方来”犹言并来,即不只一人来。译文一“众多”一词意译之。《论语全译》阎韬、马智强
景云轩夜思 :
1、上述第四条的以“方”解为并来,有些牵强。
2、孔子是谦逊之人,《论语》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等,是以,所来的朋,在孔子的语境里,当不仅指弟子,而应该是同道者。也可以认为,孔子认为在圣贤之道的学习上,自己和弟子以及愿意为学求道的人,都是同朋。
3、此一句,和上一句是递进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指为学求道、明道、时时践行道的欢愉,这一句是,漫漫修远求道为学中途,有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不顾山高水远,千里而来,促膝秉烛,相契莫逆,会心不远,当是怎样的快乐啊!
4、揣想两千年前,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济济一堂,分工协作整理,相互校正后,先呈出的,是相对独立的一则则孔子语录,弟子们的心绪,恭敬、端严,为全书的首篇首章首句研讨许久,最后定夺的首篇,会是全书的最重要章节。
5、上述推想,正合朱子认为作为书的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首句,亦同理,纲举目张,提纲挈领,雪庐老人(李炳南居士)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且无时不习,《论语》二十篇,皆当如是学,并举例——如学夫子温良恭俭让,而好奢如故,与人争夺如故,学习如何哉?又如学恕道,则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须如子贡终身行之。
6、作为首章的第二句,境界比之前一句,又进一层,首句是内心的愉悦,第二句,似乎有画面,有谈笑风生的朗笑,这乐,是更深一层的喜悦。
7、我的译文都会将“子曰”译为“夫子教诲”,内心本有古意,且读《论语》总感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犹在眼前,谆谆教诲,蔼然可敬。
夜思后,试译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良师益友汇聚一堂),不也是由衷的喜悦之事吗?(曲水修竹译)
【景云轩夜读】:每日论语精读(三)
1·1——(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他山玉语 :
1、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2、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论语讲要》(李炳南)
3、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论语译注》(杨伯峻)
4、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恨,不也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君子:原义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统治阶层的人,引申为有道德的人。这里用的是引申义。——《论语全译》阎韬、马智强
景云轩夜思
1、不愠,是人喜怒哀乐中不悦时的情绪状态,在凡人,也属正常。不被人了解,怀才不遇,甚而被人轻视、诋毁等,皆有可能引发人内心的不悦,常人不悦,但君子性情超然,坦荡,豁朗,他对自我的价值判断允当,不因他人的目光或评价扭曲,是以,此种境遇“人不知而不愠”的,当堪称君子了。
2、尹氏说:“为学、秉持志向都在自己,他人了解与否,是他人的事,自己又有什么可气恼的呢?”此君子心境一,和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淡然相对,不被荣辱得失侵扰内心宁静。
3、程子说:“尽管有所声名是快乐事,默默无闻也毫不介怀,这就是君子了。”君子行事,名利是附加值而不是目标。政法大学教授罗翔老师网络爆红被名誉包围时,有着极清醒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自己所得的一切皆非所配。很多的荣光不过是草船借箭,众人将我不该有的荣誉投射于我。”
4、朱子说:因被人所知晓而快乐,就如顺水行舟一般容易,“人不知而不愠”,就像逆水行舟一般困难,所以只有那些德行已修成之人才能做得到。然而德行之所以能修成,恰是缘于为学之路行的纯正,修习践行之熟练,内在有深度的喜悦,并坚持不懈啊!情绪与知见高情商,是人生的双轨,随情绪游走,是顺水行舟,“人不知而不愠”,是逆流而行,以心转境,是修德到一定境界才可自如抵达。
5、程子说:“先有内在喜悦,然后才能有外在快乐,不快乐不足于成为君子。“阳明先生心学主旨“心即是理”,快乐是发端于心的,对于人不知,君子毫不介意,依然故我寻道修德,乐而忘忧,这样的快乐,才是君子,这样的君子心性,不会被“人不知”而搅扰。
6、《易经》有云,“潜龙勿用”,但凡人才,自我积淀为主,用则须待天时地利人和,怀才有遇,自逢其时,怀才不遇,亦顺天应命,不怀怨尤,退一步海阔天空。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的首句,在我思来,是孔子引导弟子问学修德求道的主旨,第一句,是如何学,学而时习,二句是视野须辽阔同朋往来交流,三句是,若学有所成而未被人识,亦乐天陶然。这三个层面,一方法,一方向,一心态。
8、再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课堂,被夫子学说吸引的求学者,听到了讲学前阐明的这三个基础层面——像不像现在的小学生开学时老师的叮咛:“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勤学苦练,再多和同学交流,多向老师请教,考不好也不气馁,再接再厉。”只不过,孔子的功课,是教弟子成“君子”、成“贤者”、成“圣人”。孔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尤其后世尊曾子为宗圣,颜子为复圣、子思子为述圣、孟子为亚圣,并称“孔门四圣”。
夜思后,试译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为学向道的心志不被他人了解,仍能毫不介怀,不就是达到君子的品德吗?(曲水修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