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有个疑问萦绕在心头不能释怀:我在学校读了那么多书,为啥还是没学会怎么赚钱。
因为学校从来就不教你怎么赚钱啊,这真不是毒鸡汤,而是客观事实。
全世界主要国家学校里的教育,最终目的都是培养打工人,在工业大生产时代,把你培养成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
这个流水线不单单是生产汽车、手机那种生产线,在办公室工作本质上也是流水线。看起来高大上的码农,现在不也被ZF认证为民工了吗?
学校要做的,从来不是教你怎么赚钱,而是要把你培养成工业大生产时代,各行各业的合格齿轮。
各行各业批量化毕业的各专业的学生,不就跟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一样吗?
早期的工厂其实并不想开学校,要知道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而不是培养人才。
只是因为工业发展越来越复杂,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工厂主发现把农民招进来后,这些家伙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不当回事,做的产品报废的比合格的还多,昂贵的设备也被这帮家伙玩坏。
于是工厂主得出一个结论:有必要从小就培养一批适合在工业化大生产环境下拧螺丝的人。也就是后来一批又一批的打工人。
这里不是说上学不重要,现在这行情,至少要上个211大学才能找个像样的工作。
计算普通人一生能存多少钱。就算一个人工作三十年时间(其实还不一定能工作三十年,可能35岁就把你裁员了)。按平均每年工资收入20万算工资。算他每年除去生活开销,可以存10万。这意味着一辈子工作三十年时间,这个人可以存到300万元的总数。(这里也很多人留言说每年连2万都存不下来)
这是单纯从打工的角度说,你一生能创造的价值。这个数字在普通人里面,真的很高了,很多人留言说年薪20万?你瞎扯吧,有几个人能有年薪20万。
网上动不动年薪百万才是瞎吹的,只是制造焦虑罢了,看多了那几个互联网大佬的故事,把自己代入进了角色。
还得考虑到多数人年轻时候收入相对比较低,中年以后收入会出现下滑,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其实可能还达不到。
为什么说三岁看老呢?小孩才三岁怎么就知道小孩一生几十年的发展了?以前一直觉得这是鬼扯吧,最近突然想明白,三岁看老,看的不是小孩本身,看的是三岁小孩的父母啊。
从古至今都是父母才是小孩的起点。比如现在的社会,小孩三岁,父母就是30多岁了,父母的事业已经大概定型了,可不就可以看出小孩的起点怎样了吗?
小孩可以从父母那继承的财富、认知、视野都是这个阶段可以看出来的,这些东西才是决定小孩一生的关键东西,所以说三岁看老。在古代也一样的道理。
中产们在现在这个产能过剩的年代,把太多精力花在对小孩的教育培训上面,其实意义不大。
打工能快速赚钱,只出现在08年之前产能还没有过剩的年代。
与其把家里的时间精力金钱都花在对小孩的教育军备竞赛里,不如自己把实业投资房产其中一项搞清楚,然后再教给自己的孩子比较有用。
投资才能任何国家的学校都是不能教的,因为这样会影响到社会的有序运转,人人都能发财的话很多工作就没人愿意做了,所以投资才能要么靠财商高的父母教要么靠自己去自学和摸索。
看了下巴菲特年轻时候的历史,他做的事跟他现在说的完全两码事。所以如果真的信了他说的段子,那就是巴菲特你永远学不会。
并不是因为别人不想慢慢变富就学不会他的价值投资。其实巴菲特年轻时候就很富有了,他也加杠杆的,也是宏观经济大师,他并没有只投指数,早期收益率60%。
巴菲特之所以劝大家投资指数,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巴菲特那样搞个股的能力,并不是说指数真的比个股强。
历史中的巴菲特跟他后来广为流传的段子根本不一样,还是得多去翻翻历史,少看段子。
——END——
如果觉得内容有价值,帮忙给你的朋友分享一下哈。
公众号:紫博蓝的财经江湖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收获却不大?
第一个就是自己所读书的价值。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大家用来学习的。有些书,就是为了赚钱而发行出来的,实在没有看的必要。就比如我自己,从初中到现在,看的书估计不下千百本,可是我的收获却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看的一直都是言情小说,这类东西,能学到什么呢?相似的情节,相似的结尾,有些甚至是平淡的笔触,其实无非是用来打发时间罢了。
读书,想有收获就要看那些经典名著,看那些有意义的著作,这样才能够让人读有所获。
第二个就是自己读书的方式。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想有收获,那么就要用笔勾勾画画,用笔来记录。不仅如此,自己要带着心,带着脑子去读书,这样才能走入书中的故事情节。否则自己的思维永远是漂浮在文字之上的,看完一本书,只觉得是完事了,却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