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将什么教育有机渗透到本学科,教师要坚持什么与什么相统一

教师要把“讲授为什么”和“提出为什么”有机结合

王营(特约评论员)

在近期的一次教师招聘考试中,一位主考官向面试考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是老师直接向学生讲授“为什么”重要,还是学生向老师提出“为什么”重要?

在权衡利弊后,大部分考生的答案是“老师讲授为什么”重要。究其原因,考生认为老师就是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老师不讲“为什么”,学生的疑惑就依然存在,老师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笔者以为,主考官的问题代表了当今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即灌输式教学和自主探究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教师依据教材、大纲(或考纲)、学情,先自行预设"为什么",然后,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如果学生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弄清楚了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则认为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灌输式的课堂导致了学生头脑中的"为什么"越来越少,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精神的逐渐丧失,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单一与僵化。

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维能力。老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的过程中,仅仅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学生,学生可能并没有开动脑筋。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的知识,能被理解和应用吗?

换言之,如果由“学生向老师提出为什么”,老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行探寻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后,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较强。

新课改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时,不但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领悟,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融合成了新的问题,这些“为什么”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学习的专注度都大有裨益。

其实,“讲授为什么”与“提出为什么”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文化,多以教师启发式的讲授为主;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多以师徒相互提问题的教授方式为主。当今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基础上,精讲和点拨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因此,理想的课堂不是教师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教师要将什么教育有机渗透到本学科,教师要坚持什么与什么相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为什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和“育”了,“教”就是教书,“育”就是育人。所以教育就是教书和育人的意思。老师是教育的载体,教育要通过老师才能完成,所以老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育人就是老师的义务了。

怎样才能做到教书育人

但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很不容易的。目前,就教书育人这个问题,在教师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地认识:一是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政治课教师的事、班主任的事。二是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教书代替育人,认为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务。或是用育人代替教书。认为自己强调了学习某种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了它有何种好处,不注重把这种知识本身的内容讲清,把一门学科知识的讲授变成了纯政治性的说教或空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或将二者混为一谈、互相代替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按照教育学的要求,教师要从事一门学科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教学目的,这就是要讲清知识内容本身;一是教育目的。两个目的要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截然分开,又不能相互混同。这就要发挥我们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书育人工作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三对矛盾:一是教书与育人的矛盾。就是说,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主要应把握这样三点:第一,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我们所讲授的知识中,一般都包括科学性因素和思想性因素两个方面,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构成完美的统一。这里所说的思想性因素,应当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所授知识中深刻的思想性内容,并加以正确的提示和阐述,要运用自如,而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应该承认,有些课程比如政治理论、社会科学等比较容易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而有些课程比数学、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等则难于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但就是在这些课程内容中,也包含着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深刻的辩证法因素,这些因素也应当被看作是思想性因素而予以重视。

第二,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除了课堂讲课之外,还有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环节,我们都应当把它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机会和有力手段。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既能够表现出他们掌握知识的深广程度,又能够表现出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还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和才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还可以启迪他们独立思想、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敢于竞争的精神。教师对上述各个环节严肃认真的处理本身,就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示范,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纪律性和职业道德都有很大的好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师生关系除了表现在教学环节之外,更多的表现在师生平日的交往之中,以个别谈心作为主要交往方式。通过谈心,可以交流思想观点,增进师生感情。师生之间的亲密谈心,内容广泛多样,大至对国内外形势、对当前改革的看法,小至个人爱好志趣、追求向往、家庭生活等等。友好的交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以诚相待,能够收到课堂上难以得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可以视教师为良师益友,愿把他们心中最为机密的事吐露给教师,求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有时学生可以提出各种知识性,哲理性很强的问题,要求教师给以解答,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教书必然育人,育人需要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是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矛盾。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爱护学生就是正确处理教师职业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但是学生能够把它接受下来并且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矛盾斗争过程,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通过严格要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爱护之情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爱护,迁就纵容学生,等于误人子弟。名曰爱之,实则害之。怎样把爱护和严格统一起来呢?概括起来,要做到“熟”、“准”、“强”。所谓“熟”,就是亲近学生,熟悉学生,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优点长处、缺点弱点、爱好个性、思想特点等,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准”,就是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在讲授知识时,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弄清楚从哪里作起点,最高要求应达到什么程度;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所谓“强”,就是教育性要强,所讲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有用的、先进的;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应当是有说服力、感染力、鼓舞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状况,我认为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强调以强国富民,振兴中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而不能只是为了谋求一个“饭碗”;在成才观、价值观教育中,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而不能单纯追求个人的待遇享受;在道德纪律中,要强调高标准、严要求,讲究理想人格的完美形象,而不能满足于低水平、得过且过;在个人生活方面,要强调崇尚高尚的、先进的品德,而不能追求低级趣味的、颓废的东西。

三是言教与身教的矛盾。就是说,利用学生具有天然“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身教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信念,加深学生对接受教育的感受,从而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技能。正确处理言教与身教的矛盾,要认真把握三点:第一,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带头不做。要求学生不吸烟,教师自己不在公共场所和学生面前吸烟;要求学生不喝酒,老师自己不在学生面前酗酒出洋相;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师自己首先就应当正确处理好恋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第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能力去影响、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甚至可以说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要有一种为人师表的形象,以便让学生鉴别和模仿。我们把它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坚持原则、作风正派;思想敏锐、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谦虚好学;待人和气、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朴素大方。这幅形象好像一面镜子,教师要经常对照检查自己,做一点积累一点,便会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第三,严于律己,勇于自责。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事事通,精明的脑瓜也不可能样样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会有缺点、失误和不足之处。教师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善于改正。这样不但不降低威信,反而会提高威信。教师知错改错,勇于自责,也能给学生以具体生动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事物具有双重性以及错误一旦被认识和改正就可以转化为正确的客观真理。

教师要将什么教育有机渗透到本学科,教师要坚持什么与什么相统一

要把课堂教学和什么教学有机结合

实训。



课堂教学和实训课有机结合的条件:

1、更新观念,提高对实训课重要性的认识

一部分教师对实习实训课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实习实训课只不过是组织学生动动手、摸摸设备设施的玩耍课。至于如何上好实习实训课,不少教师感到茫然。

有些教师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把实习实训课停留在生硬灌输理论、死记硬背要领、机械训练技能的层面上,感到老教法不灵了,适合实习课的新教法又不会用,从而进入到行动的"肓区"。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双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在知识能力方面不仅应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具有较强的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3、增加实验经费投入,完善实习实训设施条件

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在一定的实习场所里借助一定的设备设施通过反复训练形成的。实践证明,凡重视实习教学的学校,实习设施满足实习教学需要的学校,教学质量就名副其实的高,学生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就会逐步红火而名声大噪,进而赫赫有名。

反之,教学质量就没有保证,学生就业就没有出路,学校就会越办越糟糕。因此,完善实习设施条件是提高实习实训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不可或缺。

这就要求学校应对实验室建设给予政策上、经费上的倾斜,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实验设备,建立规范标准的实习实训室,达到实习场所、实习设备、实习工位、实习材料、实习工具全部具备、足量保证,满足实习实训教学需要。

同时要求教师在实习实训课上充分利用设施、维护设施,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奠定基础。同时也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实验课的管理,增加实验课学时,实验课课学时要占该门课总学时的30%以上。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32GB内存够用吗,32G内存到底有没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