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是个涵义广泛的概念,有着众多的别称。从症状表现来说,网瘾即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生理功能损害。
网络成瘾的因素
行为主义认为,网络成瘾行为的产生是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强化理论。强化的机制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青少年在上网时观看大量的信息获得的视觉上的享受,负强化:青少年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高峰体验”,即网络成瘾是一种象征性的自我实现,网络是自我需要的替代品。网络成瘾者在上网过程中找到了一种愉悦感,这也是网络成瘾的驱动成因。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网络成瘾就是一种“傲慢偏见”。比如说,一个学生在学习当中得不到满足,要考最好的学校而考不上,就彻底不学了,要在网上彻底释放之后再学,这其实是自己骗自己。长期循环之后,理性认知告诉自已不应该玩那么长时间,但是情绪上需要不能满足,还是想玩、想上网,导致理性与情绪的不一致。
存在主义理论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成瘾者为自己设定的人生意义就是到网上得到实现。如果和他谈网络成瘾,他会反过来谈在网上有什么人生意义可以实现。
生理学理论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一个“奖赏回路”。当网络成瘾者上网时,大脑中的高级神经中枢持续分泌高浓度的多巴胺,使个人处于兴奋状态。多巴胺浓度过高,随着时间的增加,青少年大脑需要更高浓度的多巴胺才能兴奋,大脑自动强化这种化学过程就产生了成瘾行为。
从成瘾原因来说,网瘾又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网络关系成瘾
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或通过聊天工具结识朋友
网络强迫行为
指以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指迷于在线赌博,网上贸易或者拍卖、购物
信息收集成瘾
指难以克制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可能并不需要的信息
电脑成瘾
指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写程序
网络性成瘾
指沉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
儿童和青少年电脑成瘾者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使用电脑次数越来越多,从中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
2.实际使用电脑时间比计划的时间长
3.曾打算停止或减少使用时间,但未成功
4.不使用就会出现戒断症状, 如抑郁、易激惹、情绪烦躁
5.在与电脑有关的活动中耗时过多
6.为了电脑,可以减少或放弃其他重要的活动、娱乐或学习
7.家长的劝阻、限制无效
一些应对措施合理安排时间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自控能力的强弱来掌握玩电脑的时间,当影响学习时,要减少玩电脑的时间,增加学习时间, 或在一周的某个时间段内安排学习电脑。
合理安排活动
让孩子从事一些内容丰富的社会活动、学校活动,鼓励他与伙伴进行正常交往, 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代替玩电脑。
帮助孩子解决所面临的困难
如减轻学习压力,缓和家庭冲突,帮助他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等。
认知行为治疗
对有电脑成瘾行为的儿童,要了解其内心想法,帮助他们认识到玩电脑的优缺点,提高对自己行为的自知力、培养责任心,促进其行为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