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为端午节最终重要的节日食物—粽子,也早就成为了端午文化最重要的象征和节日符号。但是关于粽子的来源,我们从小所熟知的都是楚地百姓为了祭奠投汨罗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最早记载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续齐偕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到了后来,又有一说是屈原投江以后,楚地百姓为了防止鱼虾螃蟹食用屈原的尸身,于是纷纷用菰叶裹着黏米,捆绑好投入江中,以喂鱼食。这样吃饱了的鱼虾螃蟹自然就不会再去食用屈原的尸身,表达了百姓对这位楚国英烈的爱戴。
关于粽子起源的这个传说,虽然饱含了百姓对于屈原深深感激之情,但是很显然这是附会说,并不是历史真相。因为早在屈原出生前三百年,百越地区就已经有了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角黍,和现代粽子已经极其接近)或者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筒粽)投入江中的习俗,那么问题来了,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粽子最早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有: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
虽然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在西晋时期,但是它却远比我们想象中所产生的时间久。首先这里的"角黍",正是我们所说的粽子,《集韵送韵》里有"糉,角黍也。或作粽。"其中角是关于粽子的形状,黍就是小米,即我们现在的糯米,可见古代最早的时候粽子做法和现在差别就不大。只是和现在裹粽子绝大多数都是用箬竹叶不同,《说文解字》里有"芦叶裹米"和《风土记》里"菰叶裹黍米"两种说法,也就说古人的粽子绝大多数还是用芦叶和茭白叶(菰叶)。
既然说到了这里,那我们不妨做个猜测,粽子最早出现的作用会不会是军需呢?众所周知,正所谓"军队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军队可以持久作战的重中之重,如此自然对军需的要求也变高了,不仅要便于携带运输,同时也要比普通食物更方便食用和蕴藏,这些条件实际上粽子都可以满足,自然成为了军需粮草的上上之选。
不过在目前的文献中并未找到直接记载粽子作为军需粮草的作用,只是《礼记·月令》中有,"季夏之月,命泽人纳材苇"的记载。可以确定的是芦叶在当时确实是用来当做军需粮草的,可芦叶又不能直接食用,哪怕是作为药材也不需要太大的量,而芦叶直到现在都有用来裹粽子,所以把粽子当做军需也不失一个非常有力的推测了。
除了军需以外,一个更为确定的是粽子最早是用来祭祀的。在中国上古传说中,有一神兽叫做"獬豸",头上独角,能辩是非曲直,所以又叫做独角兽。再加上早期社会,拥有角的大型蹄类动物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畜力,比如牛、羊等,这逐渐形成了一种另类的崇拜,那就是对"角"的崇拜。
而祭祀,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普遍以及最为重要的一项宗教活动,人们或是祈祷风调雨顺,或是祈祷无灾无病。即是祭祀,最不可或缺的便是贡品。大约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有人们开始模仿动物角的形状用菰叶制作角黍,这便是粽子最早的由来,在东晋范汪的《祠制》中,就明确人们有在仲夏用角黍祭祖的风俗。
所以到这里,粽子的起源基本就解决了,那就是祭祀或者军需。既然如此,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到后来粽子又变成了纪念屈原的了呢。
这实际牵涉到当时楚地的一个神话传说。说是在汉建武年间某个五月五日的这天,当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正往汨罗江丢麦面坨的时候。西南方忽然飘来一阵香风,一位都戴切云高冠,身佩美玉,腰挎长剑的老者出现在众人面前。老百姓们一看,这不是屈原么?于是纷纷行礼。屈原告诉众人,自己现在已经是"河伯"了,掌管楚地江河。
众人又问屈原,"我们每年向您祭祀的粗粮还顺利么?"屈原回答道,"你们的心意善良,可惜东西多被鱼虾吃了。"众人听完愤愤不平,于是说,"那就把江中的鱼虾全部捕完就可以了"。屈原连忙制止说,"不可以,你们这样子那鱼虾的生命怎么办呢?"正当众人左右为难,无可奈何的时候,屈原说,"可以用粽叶裹饭,做成尖角状态,鱼虾误认为是菱角就不会吃了,然后系上五色丝,可以镇住蛟龙不再作恶,保江河平静"。说罢,屈原随即飘然而去。
这则故事记载在吴钧《续齐偕记》中,正是最早记载粽子来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只是吴钧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附会风俗所编撰的故事,后世居然会把"屈原变河伯现身传授五色丝粽子"这段掐掉,直接是老百姓为了不让鱼虾食用屈原身体而制作粽子。在现如今的长江中下游,本身就有用五色丝邦粽子,丢河里祭祀镇蛟龙的风俗,与之一起的便是赛龙舟活动。
实际上关于这段,我们稍微想下也能明白。屈原身前位居高位,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奠基人,但其身份和普通人还是相差甚远,在那个老百姓都不读书的时代,普通人对屈原是没有多少概念的。屈原的声望只是士大夫阶层推崇而已,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去包粽子的情况。
直到吴钧在《续齐偕记》中完成了这个民间传说,讲"角崇拜"、"祭祀活动"、"河伯崇拜"、"龙舟文化"等等结合在一起,最终"发明"出粽子屈原起源说,此后逐被民间接受。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个故事。
不过退一万步来说,除了大型的官方祭祀屈原活动,现在民间裹粽子多数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保留下来更多是端午祭祖的风俗。
端午节粽子的由来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的。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又是一年 端午节 的到来,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又说每年在 夏至 和端午这两个节日都吃这种食品。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后来端午节以粽子祭祀屈原,不过是原来风俗的演变和发展。
如今,粽子已发展成为终年可见的民间风味美食。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南北风味之别,但其中著名龙舟粽的生产地却在中原郑州,亦南亦北,口味丰富,有如有菠萝粽、黑糯花生粽、绿豆蓉粽、板栗粽、桂花红豆粽、紫糯八宝粽、蜜枣山药粽、薏米果仁粽、叉烧粽、板栗猪肉粽、香菇肉粽、台湾经典肉粽、港式鲍鱼粽、粤式瑶柱粽、嘉兴蛋黄肉粽、苏式金沙百合粽、京式桂圆莲子粽等等等等,算是照顾到了全国人民的口味“审美”,且口味之多 ,足可以可申请以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又岂是一个整天叫嚣着掠夺中国 文化 的棒子国能比拟的?
现在包粽子还是按照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中的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来包裹粽子。
端午节为什么要叫端午节
端,“端”字左边是个“立”字,表示站直,起立的意思,右面的字,则是一个象形字,表示拐杖。两个字结合到一起,端字的造字本义就是老人拄着拐杖重新站了起来,引申为重生、再次的意思,和“初”相通。古时候,午和五通用。所以说,端午也就是初五的意思。
现在,人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年屈原的,但是学术界上有争议的。最开始提到端午这两个字的人是晋朝大文豪周处,他在记载地方风物志的《风土记》,第一次提出了端午的概念。在书中,周处说,“仲夏端五,烹鹜角黍”。证明当时的南方人,已普遍食用用菰叶裹黍米粟枣的粽子(也叫角黍)。
唐朝的时候,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此后,端午节才频频见诸于各种文学作品。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还对此进行了解读:“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由此可见,我们过的端午节直到晋朝开始的时候,才叫端午节。
中国人有个习惯,喜欢造节。比如说,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 春节 ,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 重阳节 等,五月初五也一样。但是,五月初五叫做端午节是在晋朝才固定下来的。晋朝管五月初五叫做端午节,那么晋朝之前的五月五叫做什么节呢?
根据资料记载,五月初五过节,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时代,中国人就过这个节日。但是,那时候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 故事 传说 ,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所以,晋朝以前,五月初五这个节日,名目非常多,甚至达到20多个叫法。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
端午节这个名字之所以被后世固定,应该说晋朝周处和唐玄宗功不可没。接下来,就要谈一个问题,端午节究竟是为了纪念谁。在很多人的认识中,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学术界认为,端午节除屈原外,还是为了纪念精忠报国的伍子胥,还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或者是纪念汉代出使西域的介子推。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那么,为啥现代人牢牢记住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呢?河北省 民俗文化 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他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可见,在屈原含恨跳下汨罗江之前,中国人就过端午节。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在中国史料中,屈原出现在公众视线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之前的诸子百家著作中,没人提到屈原。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但是,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统治阶级也认为屈原的忠君思想值得褒扬,有利于统治,于是大肆宣传。所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风俗习惯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 清明 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2021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相关 文章 :
★ 2021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 2021端午节的真正来历
★ 2021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 2021端午节习俗由来
★ 2021年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 2021端午节的由来故事是什么
★ 2021端午节的真正由来故事
★ 2021端午节的由来
★ 2021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