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辩论是为什么要拍手,僧人是怎么辩经的

在西藏,藏民认为家里有人出家,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出家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1、为信仰

西藏全民信佛,因为信佛,成为僧人,是很自然的事。就好比因为兴趣而学习某专业,或从事某职业一样,如果孩子有出家的意愿,父母一般是支持的。

2、家里穷

以前西藏人民收入不高,去寺院里,生活总是相对要好些,比较有保障,不少父母因此将孩子送往寺院;为了让孩子生活更好。

3、受教育

在过去,寺院一直都充当学校的角色,要受教育,寺院几乎是唯一选择,现在很多寺院也设有学校,不止传授佛经。

4、政治目的

自古以来,西藏政教合一,寺院也是政府机构,僧人算是统治阶层。所以入寺为僧就如我们科考入仕一般。

5、父母心愿

类似于父母希望孩子当教师当公务员之类,希望孩子有个相对可靠且稳定的前途。

6、活佛转世

虽然是少数人,但每个寺院都有活佛

僧人之社会地位与受到的待遇,全看个人修为如何。因此,僧人之间的地位差距,贫富差距,也是相当大的,除转世灵童之外,学习及考核是僧人依次升级走向高僧的途径。

辩经是佛学用语,是对佛教理论的辩论。辩经这种相互问答的方法非常有利于修习提高。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提问一方先要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喇嘛头上或额前。

拍手有两个作用,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也在气势上威慑对手,让对方紧张。

当然,拍手的行为有佛教正解,有三层意思:

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

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

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

于是,每当有僧人在一起辫经练习时,吵吵嚷嚷,热闹非凡,外人远远看见还以为是在吵架啦,好不激烈啊。[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藏传佛教辩论是为什么要拍手,僧人是怎么辩经的

西藏喇嘛辩经为什么击掌

  辩经是佛学用语,是对佛教理论的辩论。即出家人学习佛经后,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采用一问一答或一问几答或多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就如我们的学术讨论。它是喇嘛学习佛经的一个方式。色拉寺、甘丹寺和哲蚌寺僧人学经内容和步骤基本相同,先学显宗,然后学习密宗,显宗主要以格鲁派规定的五部经典(因明、般若、中观、戒律、俱舍)为主,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大量深奥的佛学典籍仅靠自己修习恐怕很难将它们完全记住,所以辩经这种相互问答促进的方法非常有利于修习,同时也是除转世灵童之外,学经僧依次升级为高僧的途径。按格鲁派的规定,“格西”是格鲁派最高学位,相当于博士学位,是经由一年一度的拉萨传昭大法会上通过公开答辩确定的。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喇嘛头上或额前。拍手有两个作用,一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并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气势上要威慑对手。据说如果被提问者回答不上,那么提问者可以击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时也会用手牵弄臂上的佛珠寻求佛祖的支持;答辩者则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现自己口才和学识,除机智回应外,还得试图驳倒对方,答辩者如果应对得体的话,即引起围观喇嘛的喝采;若词不达意或义理不通的话,即遭满堂哄笑。
  在辩经中,其他动作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在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二手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
  僧侣在寺庙里接受的佛学教育类似于我们的普通学校,从小学、初中上起一直可以读到硕士、博士。教徒7岁时出家受戒成为沙弥,然后经过两年的学习,到十岁时才正式开始学习五部大论,逐次学完十三个班级到出立格西名号时,大约已经二十三岁。年轻喇嘛经过辩经,由“日琼”(相当于初中)升为“日庆”(高中),获得“日庆“(佛学学位为中级)学位,再经过数年的学经,将可参加“格西“(佛学博士)考试。凡是获得“日庆”学位的僧人才有资格参加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然巴”的考试和辩经活动。辩经升位佛学学位是藏传佛教传统的佛学升位方式。甚至,有喇嘛考到北大清华作研究生,博士。
  考取格西学位的制度伴随着辩经考试制度的出现而产生。所授学衔的高低,视寺院的规模大小,地位高低、所设学院的多少及课程设置而定。为使考辩制度趋于完善和正规化,规定了一些各寺院普遍实用的条例和遵循的具体原则。如辩经内容,辩经仪式,辩经者所具备的条件,辩经双方注意的事项等等。辩经内容主要根据立宗者的立论而定。辩经时需具备辩证三方,即立宗者、对辩者和裁判三方人士。辩论者双方的三要素:智慧具足、心机熟练、经籍通晓。辩论四根本:主张、见解、戒禁和我论。辩论三过失:内容过失、思维过失和语言过失。为了防止骄傲自满、辩论过失,特规定辩论七美德:即气度轩昂、语气温雅、语不伤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骄、不舍正理以行狡诈爱恶、成就自他两利郑重从事等。各寺视自己的实际也相应制定出了考辩细则,要求僧人参照执行。
  辩经有形式和层次上的区分,有平时在学院内同班级学僧相互学习辩论(属平时练习阶段的辩经)、每一学期结束或法会上全寺性的辩论(属中层次辩经活动)、考取某一种格西学位时的辩经(较高阶段的辩经)几种。寺院把辩经活动作为衡量一个学僧或喇嘛学识水平、辩论才能和思路迟钝敏锐的重要手段。要求以逻辑学的法则为主要内容,结合佛教的基本理论进行辩论,作为入门,然后逐步深入,推广到其余的几部论典。在双方辩论时,有论(立宗)的一方,就是以某一论典的内容立一种见地,并为维护这种见地的正确性而进行辩论。其特点是立辩者(立宗者)为1人,席地而坐,只能就对方提出的主题和各种问题有理有据,引经据典地认真答辩。答辩时要言简意赅,既不能任意发挥,也不能反诘。另一方是对辩者,即是向立论者围绕立论主题进行发难的一方。问难者可能是一人,或几个人,总是站在立论者前面问难,发问的内容巨细、高深莫测,就看答辩者的知识面和应辩能力。对辩一方有时击掌发问,有时挥舞佛珠、僧帽、手拉立论者的袈裟或拍打他的身体,场面气氛热烈而紧张。如果立论者精通经典,且循循善辩,使问难者理尽词穷,这时观众鼓掌称善,辩论得胜。如果对所立之论不甚通达,或不善言辩,被问得张口结舌,问难者乘一时高兴而拍掌高呼,甚至以行动语言过失而作出各种奚落和揶揄的姿态,场外众僧随之起哄,使立论者十分难堪。所以为了在大厅广众面前不失面子,学僧在平时学经、辩经时,在经师的指导下十分刻苦,争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一种格西学位或晋升高一级班次,在众僧中出人头地,受人尊敬。

藏传佛教辩论是为什么要拍手,僧人是怎么辩经的

云游。西藏

2018年12月25日12:26分,火车终于抵达终点站拉萨。历时21小时零五分,途经德令哈、格尔木、那曲。这是云游独自旅行的第三次,她已渐渐习惯独自远行。这次出行时间略久,走的是青藏线,从青海开始,最后也由青海结束。

她的性格里总有一种孤傲和凉薄,对所有人都表现得淡然清冷。大抵是早已知道所有的关系都不牢固,终有一天会分离。她原本便好友不多,三三两两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以后交到的朋友少之又少,也因彼此的时间安排等因素很少相聚,而她也并不热衷人情往来以及熙熙攘攘的社交场合。虽然她有时极易对人产生信任,但这种信任是不完整的,夹杂着某种疑虑。

云游是喜欢并享受独处的,不喜欢被打扰也尽量不去打扰他人。但她也偏好与年长的人做朋友,大概是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她产生吸引。在一次都是中年人的聚会上,其中有商业精英,也有大学教授,而她是最年轻的那个。那时的她正处在人生的困顿期,对所有的一切都是无比的困惑和怀疑。她静静的听着比她年长的人讲述一些陈年往事,才知 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算得上一部传奇的戏剧,只是大多数人在琐碎的生活里已习惯了隐藏,缄口不言。

开往拉萨的火车上,大多数是藏区人,坐在她对面的是一对肤色黝黑的藏民夫妻。妻子怀有身孕,丈夫对其照料有加。他们的笑容非常温暖,略带好奇的询问她来自何处,又是去往哪里,云游一一回答。并热心的告诉她,在西藏要多喝奶茶,对预防和缓解高原反应有很好的作用。

于火车站乘坐公交车,大约四十分钟左右到达预定好的客栈,客栈的位置离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都在可步行范围。客栈老板是山东人,几年前来到拉萨旅行,因为热爱这片土地,现在和妻子小孩定居在拉萨。

在客栈休息了几个小时,傍晚时分,她跟随一位在火车上认识的游客,去到大昭寺附近的一家隐蔽在小巷里的餐馆,吃了碗米粉,并一同夜游拉萨。夜晚的拉萨没有白天那么温暖,广场上仍有很多虔诚的佛教徒做朝拜。后来渐渐感觉到寒意,便回到各自居住的客栈。并约定第二日在布达拉宫碰面,一同参观海拔最高的神奇的布达拉。

早上九点出门的时候,月亮还不曾落下,日与月出现在同一片天空,既灿烂又皎洁。在西藏时,步行时会比在内地时要慢些,走不了几步便气喘吁吁,这是因为高海拔以及体力不佳的缘故。这会让她更佩服那些骑行徒步进藏的人,更佩服那些勇于攀登珠峰的人。

冬季游人稀少,不必浪费时间排队,用身份证拿到预约门票很快进去。有很多是来朝拜的信徒,手上拿着换好的零钱,供养给每一尊佛像。有些拿着从家里带来的酥油,添在佛像前的酥油灯里。也有背着幼童的藏族妇人,用头触碰佛像前的围栏。

布达拉宫灵塔殿内有八座灵塔,供奉着八位达赖(五、七至十三世达赖)的法体。据藏传佛教仪轨,历代达赖喇嘛、班禅大师及少数大活佛圆寂实行塔葬,此为藏地最高级葬礼。塔葬之前,须将大师法体用盐巴、藏红花等珍贵药品进行脱水处理,方可塑成金身,安放于金、银灵塔塔瓶之内,供万世瞻仰。

从布达拉宫下来竟有些头痛,吃了顿简单的藏餐后来到大昭寺广场。大昭寺的信徒顺时针朝拜,云游和同伴也跟着朝拜的人流绕着八廓街大昭寺走了一边又一遍。广场上有许多年岁很大的老人,头发胡须已发白。他们席地而坐晒着太阳,把高大的转经筒撑在地上慢慢转动,那是不同于手持的小型转经筒,口中默念六字真言,虽饱经风霜却神情安宁,仿佛早已看透生死。

上午来到帕邦喀寺庙,在寺院后山随处闲逛,有很多废弃的经幡,天空盘旋着鹰也许是秃鹫。原来他们不小心误闯娘惹乡天葬台,两人是在出来后看到铁门上的字才知道。从山上下来,打车去色拉寺。进入色拉寺看到很长的队伍,大多是怀抱婴孩的藏族妇人,也有天真的孩童。队伍前面走出来兴高采烈的孩子们,眉间和鼻梁上多了一道黑色的印记,这是寺院里修为较高的僧人为孩子们祈福和辟邪的一种仪式。

下午三点钟,很多身穿藏红色僧袍的僧人陆续进入辩经场,虽是寒冬时节,他们也只着单薄的僧衣,僧袍围裹在腰间露出手臂,仿佛跟场外的普通人身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僧人中不乏些许面容清秀的俊朗少年。大多时候是辨析佛经里的一些观点,比较形而上。虽听不懂藏语,看得出他们为阐述自己的观点神态激昂,充分展示自我的个性与才华。色拉寺出来后,她与暂时的的同伴分开,去向不同的旅程。

28日早上云游打车来到旅行社约定的地点,按车牌号找到车辆,上车后等待边防证和其他旅客,到齐后一行七人便开往更深处的西藏。一路上随处可见的藏文六字真言,六字真经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源于梵文,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沿路的石壁上画着很多白色的梯子,这是藏民为家里去世的人祈福的一种方式,祈求亡者的灵魂能顺着梯子升天。

旅途的第一站遇见的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分支,河流交错覆盖着积雪,不远处有很多柳树。看着冰冻的河流远处的雪山,总有一种时间静止的错觉。在雪域高原上,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如一日,几乎感受不到时间流逝,世事变换。古代神话故事中曾描述仙境与人间最大的区别: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那一刻她想化作一株旱柳一缕清风一颗玛尼堆上的石头,永久的停留并守护这片人间仙境。

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我的梦想是星辰和大海。云游之前多次到过有大海的城市,此行终于得以目睹浩瀚星辰。此行路途遥远天寒地冻,身体上备受煎熬,然而所见之美,再高配置的单反相机也拍不出千万分之一。

因冬季封路,此次并未达到珠峰大本营,一行人停在海拔最高的绒布寺,在寒风中等最后一抹夕阳撒在珠峰的山顶。之后立即返回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巴松村,也是距离珠峰最近的村庄,大概三十多公里。珠峰大本营的一应用度,吃的用的甚至喝的水,都经由这里运上去,供大本营的人使用。当晚入住在旅行社安排的旅馆,在巴松村的一家藏民经营的家庭旅馆。旅馆老板的女儿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不难想象这里经常接待一些外国友人。

在旅馆吃到藏式火锅,身体顿时暖和了许多。饭后,与其他两位同车游客相约去看星空,走出村子不远的地方,灯光渐渐消失,抬头仰望是满天繁星,银河就那么神奇的出现在世人的视线中。其实银河一直都在,不知是世人被物质遮蔽了双眼,忘记抬头看一看夜晚的天空。还是大气被污染了,又或是城市的灯光太耀眼。几个萍水相逢的人躺在巴松村的马路上,望着满天繁星,窥一抹璀璨银河流光。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竟也不觉得寒冷。

为了看日出的霞光照耀珠峰之顶,一早大家就出发赶路了。七点半的山上夜色茫茫,晨星寥落,一弯月牙悬挂在远方的雪峰之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珠峰观景台。远处雪山层层交错,在与天空的交接处,天色由淡青色渐渐转向霞光的彩色。北京时间2018年12月30日9:12,北纬28°2237"东经86°576",海拔4983.2m的高山之巅,云游等来了人生第一次日出。太阳是一下子从山顶跳跃而出,金色耀眼的光芒照亮了珠穆朗玛峰和周围的雪山。

行程最后一晚,在海拔近五千米的村子里,她与同车的几位游客夜宿在当地藏民的家庭旅馆,房间墙壁是土坯的涂着藏式的花纹,地面坑坑洼洼,其余陈设简陋。几张单人床,床上是厚实的棉花被和电热毯,一张小小的桌子,屋顶上悬挂着一瓦灯泡。有年代感的灯泡散发出昏黄色的灯光,一下子把她的记忆带回童年时代。家庭旅馆没有公共卫生间,只在前一天晚上吃饭的小面馆附近有一个原生态的公厕。入睡前和早晨,大家轮流用塑料脸盆洗漱。大概小时候的生活并不富裕,所以也不曾觉得这样的旅途环境艰苦。与那些骑行徒步进藏的人以及一路磕长头朝着圣地虔诚做朝拜的人相比,她所经历的旅途已经非常舒适了。

早上醒来,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经常走高原线路的司机师傅也不例外。其中一位来自香港的男生高反最为严重。早上有旅行社安排的藏服主题摄影,在村子周围采景,也得以看到村子的面貌。村子里大部分房屋老旧,院墙大部分是用土坯垒成,墙头上是码放整齐的厚厚的烧火用的干牛粪。旅行社提供的藏服多为长袍,颜色艳丽花色繁复,又大又长,云游只好改穿自己的衣服。

离开村子后,车子停在普莫雍措一处岸边,此时湖面结了厚厚的冰,被白雪覆盖。目光所及之处,只有两种色彩,天空蔚蓝大地苍茫。而同时在普莫雍措的另外一处,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有别于此的不同面貌,湖面是碧蓝色的且有不规则的冰裂还有白色的冰泡。因风力与时间的作用,岸边的积雪竟渐渐形成很多冰柱像极了小型冰川,也弥补了未能到达40冰川的遗憾。

岸边积雪厚重,足以将人完全包裹,她与其他旅客躺在雪地上,像孩童初次见到白雪般欣喜若狂。 江南小镇的宽窄巷子一蓑烟雨里,怎么容得下女儿家的千般愁万般绪。而在这广袤无垠的天地中,再多的愁绪也都能铺展开来,和这皑皑白雪一起冻住,最后被风吹散被太阳溶解,回归大地。

相比在繁华的街市,看人潮汹涌众生百态。她更喜欢在荒芜的山野,看山河湖川生生不息 。都市里拥挤的人流会让她没有安全感甚至觉得恐慌,这也是她始终对繁华喧嚣的一线城市提不起兴致的原因。而在这片广袤无垠人烟稀少的大地,她感到渺小且安全。

在西藏见到的第二个湖便是羊卓雍措了,藏语意为“碧玉湖”、“天鹅池”,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当地藏民用民歌赞美羊卓雍湖:“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牛羊。从高处的观景台远望,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较多,湖岸曲折蜿蜒绵延千里。

冬季的羊卓雍措湖面呈现蔚蓝色,如同西藏的天空般透彻,比她所见过的大海的颜色还要蓝。碧空如洗,冬日的天空比任何一个季节都要碧蓝和广阔。明晃晃的太阳照进蔚蓝色的湖水里,照进湖水的最深处。水面上波光粼粼,还有些许未消融的碎冰。在羊卓雍措的一处岸边,有很多的玛尼堆,不知存在了多少的年岁。当地路过的行人在玛尼堆上添加一块石头,右手转动转经筒左手拨动珊瑚红色的佛珠,对着圣湖低声诵经默默祈祷众生。

行程结束后返回拉萨,又在拉萨待了两日,第一日与萍水相逢的人在喜鹊阁喝甜茶晒太阳,第二日在书店看完一本书,内容有关一位来自西藏的导演,万玛才旦,之前曾看过一部他的黑白电影。后仍旧一人坐火车返回青海,在青海乘机飞回到居住的江南城市。

这一路云游遇到许多人,对她都比较照顾,她很感谢。 两个人独自旅行的人(有时候会碰到一群有趣的人),在旅程中因时间地点等因素产生交集。在这段交集中,都是萍水相逢相知不深的陌生人,互相陪伴一程,然后各自分开相忘于江湖,奔赴另外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win7系统卡顿怎么办,win7系统卡顿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