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能成为北方香港吗,北方小香港是什么地方

在中国东北的辽宁,有这样一座海滨城市,地处黄海、渤海交界处,是整个东三省十分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座集旅游、工业一体的大城市。它就是大连。

上世纪90年代的大连正处巅峰,经济发展迅速,工商业一度位于全国领先地位,GDP更是在全国前十之列。它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提出以香港为目标来建设发展的城市。曾享有“北方香港”的美誉。

时光荏苒,在之后的二十年多年内,大连未能把握良机、再创辉煌,经济持续下滑,近年的GDP排名更是在二十名开外。“北方香港”不复往日风光,令人唏嘘不已!

从小渔村到第二大贸易港

19世纪80年代之前的大连,是一个叫青泥洼的小渔村。据说叫这个名字的原因,是因为大连靠近海边,雨水多,路面凹凸不平,湿润的天气使得地面发青,故起名“青泥洼”。

近代大连的发展,基本可以说是从旅顺开始的。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兴建海军势力,选址辽东半岛岛尖上的旅顺口,作为北洋海军的军事基地。和胶东半岛的威海卫隔海相护,建立渤海湾防线,守护京城。

到了1881年,清政府建设了旅顺口军港,修建船坞,大兴水利,辽东半岛南端地区得到极大发展。

旅顺口军港,经过清政府10多年建设,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已初具规模。军港、有船坞建设得有声有色,各种维修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周边也衍射出相应的生活区,整个城镇已颇具规模。

这一时期,日本刚经历“明治维新”,正励精图治,他们很快注意到了辽东半岛这块沃土,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然而此时的清政府,内部腐败严重,贪官污吏横行,甚至克扣军饷,导致北洋海军的装备落后日本海军,从而全军覆没。旅顺沦陷,被殖民统治几十年之久。

日本人占领了辽东半岛,觊觎辽东已久的沙皇俄国眼馋不已。尼古拉二世沙皇拉上德国法国,出面干涉。日本迫于列强压力,不得不退出辽东半岛。

沙俄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开始大力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辽东半岛地区得到极大的发展,已有了城市的雏形。

但是随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在马海峡战役中战胜沙俄,迫使沙俄撤离辽东半岛,日本重新占领了此地。

日本对大连大力建设,修建了大连港和连通东北大陆的南满铁路,海陆联动,大连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幅增长。如此便捷的交通,使得大连成为了东北对外出口的交通枢纽。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连已成为北方最繁忙的经济贸易港,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港口吞吐量,都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贸易港。

从建城发展的历史上讲,旅顺在前,大连在后。旅顺口和大连湾两个港口,都是北方深水良港,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从功能上分,旅顺是军港,大连湾主商贸,现在亦是如此。

乘改革春风,建“北方香港”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占领辽东半岛,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成立了公开的大连市委。在1955年苏军从大连撤走后,大连这颗北方之珠,结束了半世纪之久的殖民生涯,终于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

几十年的积累发展,大连有成熟的海陆运输路线,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要地。七十年代时,大连的工业体系愈发完善,其造船业、钢铁等重工业在全国数一数二。

1981年2月,大连市正式成立,辖区有中山、西岚、沙河口、甘井子、旅顺口五个区和长海、金、夏、新金、庄河5个县。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大连,大连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大连享受灵活的开放政策,其重工业基础的优势,更是得到中央政府的重点照顾。

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大连在当时享受到的政策红利包括但不限于自由进出口、无需缴纳省级税收、外资引进重点投入地等。大量东北地区劳动力的涌入,更是给大连的发展奠定了人口基础。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大连的经济发展程度,已可以稳居全国前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1992年,大连政府提出建设"北方香港"的想法,着重发展旅游、金融等第三方服务产业,减少重工业占比,将大连建设为第二、第三产业并重的综合性大城市。

客观分析此时大连与香港的经济差距,尽管这时大连已经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但其GDP仅为香港的四分之一左右。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大连毗连渤海、黄海,港口码头发展十分成熟。并且陆运铁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优势不输香港。其重工业更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故而大连成为“北方香港”并非无稽之谈。

决策失误,由盛转衰

大连计划大力发展本地的金融、商业和信息科技产业等第三产业,然而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曾经引以为傲的重化产业成了转型的障碍,或拆除或搬迁,远离市区。这导致大连多年积累的工业体系被破坏,整个工业产业链遭到重大打击。

同时,大连把工作重心放到了改造城市面貌上,开始热衷于兴建各类高楼大厦,以及规模宏大的公共基础设施,诸如亚洲第一大城市广场之类的建筑比比皆是,试图实现城市面貌的国际化。

从城市“颜值”这点来说,大连是成功的,其城建在九十年代独领风骚,远远领先国内其他城市。然而仅凭好看的皮囊是不可能成为“北方香港”的,内在灵魂需同步发展。

经济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大连的经济并未随着其“好看的皮囊”一同发展,反而呈现衰退趋势。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看似风光的90年代也是大连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90年代中后期,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要节奏,人才储备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广州、厦门、珠海等城市的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信息产业聚集城市开始崛起,再加上南方特有的商业氛围,吸引了大量人才前往,甚至刮起一股南下淘金的风潮。

大连人才的流失并非偶然。生活环境方面,大连的冬天最低近零下二十度,南方地区冬天基本都在零度以上。除了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其他人很难适应这么寒冷的天气,如有更好的选择,一般都会选择后者。

在就业方面,此时大连虽然有重工业基地可作为人才吸纳的手段,但此时重工业氛围大不如前,信息产业又是萌芽时期,对于知识型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够。

大连市区基本被重工业占据,已没有多少可供新兴产业选择的地区,即便费时费力开发出来一些新区供他们使用,偏僻的地址使得交通问题又成了一大障碍。

新兴企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大量新兴人才也随之流失,大连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完成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城市的转型被迫搁置。

而在同一时期崛起的深圳,涌入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更有了腾讯这样的民营牵头企业诞生于此。企业与城市互相促进,深圳的发展欣欣向荣。

此后短短几年内,深圳的整体经济就已超越了香港。内陆地区,如杭州、成都等新兴科技型城市也吸纳了大量人才,成功完成转型规划。而此时大连依然原地踏步,甚至有倒退趋势。此消彼长,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停滞的每一天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为了达成振兴第三产业的目标,大连在90年代末的城市基础建设支出一度高达其GDP的三分之一,这是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如此夸张地投入却收获甚微。大连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困难重重的信息化城市建设,没有让大连停下脚步反省自身,它把发展的目标转换为美化城市,以吸引人才和企业,试图孤独一掷。

以“环境优美,风光秀丽”作为新的发展思路,大连开始着力于城市绿化建设和风景区开发。为此不惜再次伤害其曾经的“亲儿子”—重工业,强行将一些有污染的重工业移出市区,为城市绿化提供道路。

在城市周边开发大量风景优美的新区,可供新兴企业落脚,然而此时新兴的信息化企业已在南方城市落地生根,人才流失也已成为定局,大连又一次入不敷出。

从2000年开始,大连的经济发展开始降速,也就是在这一年,大连被曾经的“小兄弟”青岛超越,失去了北方第三城的地位。

重振旗鼓,重新起航

痛定思痛,在一系列城市发展方针失效后,大连开始自省,寻找自身发展的优势,制定重合重工业的发展路线。

除了其伴生的船舶工业基地以外,大连还引进了现代化装备制造基地和信息科技产业制造基地。也因此,一些本来自以为被抛弃的传统重工业在一夕之间又得到了“亲儿子”般的待遇。

在保持其重工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大连又提出"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现代产业聚集区)新战略,重新选择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迷途知返,但是往日风光已不再;前路艰辛。竞争激烈,脱颖而出极为困难。大连又该何去何从?

根据近些年来其他城市发展的轨迹,和成功案例,大致有下述几个方向可供参考

1、打造特色产业,多方面共同发展。

以青岛的青岛啤酒为例。青岛啤酒经百年历史酝酿和青岛政府的支持,已成为青岛的标志性物品之一,其发展更是与时俱进。每年的青岛啤酒节又吸引着大量游客,带动啤酒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带动了青岛的旅游业,二者互相成就。

大连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建筑,可结合各类建筑历史,打造独属于大连的特殊文化传统。大连多广场,据不完全统计,各种风格的广场多达70多个。

以中山广场为例,其作为大连的城市名片,有着独特的美,时代的沧桑和文化的酝酿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者大连可以打造一个“广场节”,在各个广场展示各时期的标志性物品,缅怀历史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城市的人流量,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2、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

“抢人大战”这一现象,几乎发生在现在各个城市,大家为了留住人才使用了各种策略,租房、住房补贴,甚至安家落户也有补贴。

大连亦可以采用这样的策略,东北地区的百年高校,对比

3、降低外贸占比,实现由外资到自主发展的转变。

在大连的发展史上,外资和外贸占比巨大,大连曾依靠着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的外资企业。但是在长三角、珠三角发展起来之后,大连就逐渐失去了外贸优势。

在大连产业转型期间,外贸政策的调整,政府福利的减少,使得在大连投资的外企越来越少。大连应该再次放宽外贸政策,吸引外资并补给自身,培养本土企业,提高本土竞争力。

百年沧桑的大连,登过山巅,落过低谷,现如今扬帆起航,再次远行,前路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大连能成为北方香港吗,北方小香港是什么地方

曾有望打造成“北方香港”的大连,为何会一次次错失良机?

2020年全国内地各大城市GDP公布以后,南北方的对比再一次引发了热议。在该榜全国前30名中,南北方呈现出二比一的趋势,这个格局已经形成了很久。

然而在其中,有一座城市已经从当年的炙手可热,到如今仅仅能够守住末端。大连在一段时期里被全国人寄予厚望,希望将其打造成“北方香港”。

但是,多年以来,北方城市如郑州、西安等纷纷在政策支持和自身努力下迅速崛起,大连反而节节败退。

2020年,大连市的GDP内地排名仅以7000多亿元排在第29名,年增速不足1%,虽不至于衰退,却也几乎是原地踏步。在大连逐渐淡出视线的时候,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座城市的百年繁荣。

早在19世纪末,大连就作为我国的重点工业基地得到了大力支持。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部,由于中央高,四周低的特殊地势,为大连沿海一侧提供了抵抗寒潮的天然屏障,因而大连是我国仅有的不冻港之一。

在洋务运动的兴起下,大连作为东北海域的军事基地,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是清政府软弱无力,未能守住这片兵家必争之地。

20世纪初,沙俄强行租借走了大连及其附近的土地,当他们的实地考察队来到这片地方,就被这里的优势震撼到无比兴奋。

于是沙俄在这片土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将其打造成出了城市的雏形。但是随后的日俄战争中,沙俄战败撤离此地,日本占领了当地。

日本对大连也给予了十分的重视,为其城市发展的完备化不遗余力。两个当时强势的帝国主义国家均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对于当时的日俄两个国家来说,占领大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侵略中国内地提供便利。

大连地理位置极佳,若选择此地作为关口,相当于控制住了整个渤海沿岸,凭借着大连和旅顺东西两个港口,不论是军队输送,还是商贸运作,都能够畅行无阻。

而大连背后辐射的又是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人力充足的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修建铁路,凭借大连自由港的政策,强迫中国的劳动力开采中国的资源,以供本国所需,打得一手好算盘!

广州地理位置太远,上海、香港有着英美等国家的霸占。因此,在日本作为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帝国主义势力时,大连对他们而言远比广州和上海等地有优势。

截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大连港口的吞吐量已经占到了全国港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日本不遗余力地经营这里,为满足资本扩张提供充足的积累,也客观上促进了大连的工业、运输业的发展。

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大连成功解放,在当地设置了旅大公署,建国初期,旅大行政公署被改组为国家直辖市。此时的大连依托以前积累的铁路网、开发的港口和陆路运输线,成为了交通要地。

大连此前因经营钢铁、造船和机车等工业,有着不错的重工业基础,因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点建设。20世纪80年代,大连市正式成立,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开始起步工作。

大连除了在当时的交通、地理位置、工业基础优势,还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得到了大量东北地区劳动力的涌入。

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大连在当时享受到的政策红利包括但不限于自由进出口、无需缴纳省级税收、外资引进重点投入地等。到80年代末,大连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稳居国内城市前十名的程度。

但是大连作为当时北方最大的港口,在90年代初的GDP仅有同期香港的四分之一左右。尽管两者之间有着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大连与香港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国内的舆论依然对大连有些偏颇。

对此,大连市政府直接放话,“要在20年内把大连建设成北方的香港”。随后,大连设立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希望将大连从单一的重工业基地建设成第二、第三产业并重的综合性城市。

从当时的工业基础和天然优势来看,大连与香港的差距不大,因而大连计划把本地的金融、商业和信息 科技 产业都拔高,做成一个六边形全面发展的城市。

这一恢弘庞大的设想在当时激起了千层浪,许多专家对大连的这些规划都持肯定态度,因而大多数人都期待着看见大连的再度腾飞。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网络信息产业的崛起,大连一步步错失良机,逐渐停滞了脚步,被南方诸多城市超越。如今,大连设立的“20年”早已过去,大连非但没有更进一步,反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淘汰出局 。

为何积累了如此大优势的大连会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节节败退,从全国城市排名前十名一路险些跌出前三十?

首先,大连最严重的的问题就在于错失产业转移升级的良机。在重工业时代,大连依靠着东北地区的劳动力优势,钢铁石油产量都位居全国前茅。但是紧随其后的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信息产业聚集城市的崛起。

随着广州、厦门、珠海等城市的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全国人才形成了一股由北向南的趋势,南方一下子吸纳了大量的高等人才。

大连的人才流失不是没有道理的。与当时的大连相比,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政策开放、城市宜居,收入更高,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好,而大连虽然有重工业基地作为人才吸纳手段,但是对于知识型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够。

人才流失导致大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聚集起完成规划的力量,城市的转型被迫搁浅。反观同一时期崛起的深圳,吸纳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诞生了腾讯、阿里等民营牵头企业,发展正是如日中天。

此后短短几年内,深圳就完成了超越香港的任务,杭州、成都等新兴 科技 型城市也吸纳了大量人才,完成了新与旧的蜕变。而大连依然原地踏步,此消彼长,在经济发展与 科技 进步日新月异的现代,停滞的每一天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此外,大连本身的地理条件也限制了它的扩张与发展。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角落,这是一片狭长、破碎的土地。

原本的工业基地占用了太多的基础土地,因而新兴企业根本没有落脚点,即便千辛万苦开发出来一些新区供他们使用,交通问题又成了一大障碍。

大连机场兴建较早,因而如今已经成了“市内机场”,这对周边的生活影响很大。而大连很难拿出移动机场的土地,单单是填海这一关就过不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精妙的规划,在面对无地可用,无处可挪的尴尬境地时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大连没有城市腹地作为依靠,也没有为附近提供发展辐射,在连通性越来越强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浪潮中,恰如一位孤独的行者。

最后,在制定了城市转型的计划以后,大连便略显“偏执”地将注意力放在这里,导致城市定位辗转反侧,难以寻找一个真正的落脚点与发力点。

为了达成振兴第三产业的目标,大连在90年代末的城市基础建设支出一度达到了GDP的三分之一,这是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如此夸张地投入却收获甚微,导致大连在21世纪初被青岛超过。

城市建设不断出现的困难并没有让大连收手。为了建设成一个新时代、国际化的城市,大连又致力于环境友好、风景秀丽型发展思路。但是大连固有的重工业基础和限制身手的地理制约让这一方面也收获甚微。

为了完成固有目标,大连甚至强行将一些污染严重的重工业移出市区,但是此时已经错过了吸引高新产业的最佳时机,因而大量环境优美的新开发区被闲置。

而在这一系列组合拳失效以后,大连终于有所觉悟,制定了重回重工业的发展路线。除了固有的石油化工制造基地和船舶工业基地以外,大连还引进了现代化装备制造基地和信息 科技 产业制造基地。

也因此,一些本来自以为被抛弃的传统重工业在一夕之间得到了翻天覆地般的待遇,搬进了新的产业园,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扶持。

这项举动至少从各方面的分析来看,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至少要比此前的“迷惑操作”要好得多。

而在全新的、环保型的工业集聚地进行重工业的生产,相对而言也比此前要友好许多。因而,这次的转型和回归从本质上来看的确是正确的举动。

大连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迷茫寻找之后,也许又找到了具备潜力的开发点,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复兴。但是在这些方面,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不可谓不多,近一点来看,韩国和日本的造船业和第三产业都会是大连的竞争对手。

大连要如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才能复现昔日的风光,扭转乾坤?窃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力。

第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提高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和 科技 含量。大连此前的弊端一言以蔽之,就是邯郸学步。在踟躇迷茫中反复思索出路,殊不知灵感就在身边。

大连重工业是有着百年工业基础沉淀的,在新时代,重工业并非是被时代抛弃了,而是与时代有些脱节。因而,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和重工业的结合远比抛弃重工业转型信息产业要好得多。

引入自动化制造技术,打造人工智能型产品,对原有的产品进行一次技术改造。这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很多的投入,但是这般举动是结合本地特色和专长的,是有望实现的。

第二,扩大人才引进的力度,留住本地人才,实现人才的“开源节流”。大连本地就有着大连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遗憾的是大连的发展潜力和现状导致了当地的尖端人才选择离开。

参考郑州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留住本地人才的经济补贴,在就业、住房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这些实质性的物质补贴就是留住人才的诚意。

此外,对未来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大胆规划优质人才的用武之地,让产业布局既脚踏实地,又壮志满怀,激励人才与大连一同发展。

第三,改变以往严重依赖外贸的局面,实现由外资到自主发展的转变。以前的大连依靠着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贸投资。但是当经济特区逐渐建设起来,大连在这方面的优势有些乏力了。

尤其是在大连准备产业转型的10年间,甚至抛弃了原本方便的外贸政策,这使得一些原本在大连进行外贸交易的企业不得不放弃大连的优越地理位置而选择其他地方。

日本由于严重的泡沫经济,引发了失落的二十年;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巴西,从原本的南美洲之希望沦为二流。由此可见,一个具备独立运行发展的经济结构是多么的重要。

大连应该在放宽外贸政策,吸引外资的同时,充分利用外贸红利,留住本地的高端企业,完成由脐带供养到自主觅食的蝶变。

世界格局如暗潮涌动,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见证不同的城市的兴衰瞬间。大连就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迷失方向,但在阴云密布的前路,隐约已经有了一抹阳光漏出天隙。

几次的经济失误不能打倒这座见证百年沧桑的城市,大连的未来也将如修整完毕的万吨巨轮,即将再度下海,驶向国际前端。

大连能成为北方香港吗,北方小香港是什么地方

曾经实力强悍的大连,为啥如今跌出一线城市行列?

因为受到东北经济衰退的影响,旅游业也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1. 东北经济发展停滞

明明东北是三个省,但是大家都喜欢把他们混在一起,统称为东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似的口音,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有着相似的脾气性格。大连其实是东北经济发展停滞的一个缩影,得益于两张时期大力建设东北的工业,所以东北在被日本占领前就有很好的经济基础。不仅如此,日本占领东北后把东北当作一个大本营,也是大力发展重工业,还有以前俄国人修的铁路,都是成为东北发展的助力。第一个五年计划后,东北占了三分之一的项目,可想而知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多好,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石油,矿产,木材储备都为东北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这个时间段的大连可谓是风光无限,吃到了东北发展的红利,加上被侵略时期保存完好的城市建筑,都让大连人有一种骨子里的骄傲。但是后面这些东西,都成为了大连发展的负担。

2. 吃老本,没有把握新产业

   大连一直都是以传统工业作为经济支撑,但时无论是石油还是矿产都会有一个瓶颈期,因为这些资源是有限的,挖完以后又靠什么来拉动经济建设呢?可以参考一下山西的煤老板们,挖完煤矿后抱团集体炒房,也是用钱赚了不少钱。但是反观大连,这群人选择安于现状,等着坐吃山空。现在大连的支柱性产业可能就只有船舶,但是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才,大连完全留不住人。大部分人都宁愿南下去追求更辛苦但是更优越的生活。以前大连一直被当作青岛的学习对象。青岛确实学的不错甚至已经反超大连。在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等新兴产业上,青岛也做的很不错。旅游虽然不温不火,但是以点带面,把“好客山东”作为一张名片打出去。大连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是一张好牌打得稀烂。

3. 人才流失,思维固化

   每年北上广都有各种吸引人才的各种福利政策,就是为了把优秀的聚集在一起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优秀。但是大连是个典型的低收入高消费的城市,本地人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所以对外来人来说并不是很友好。不仅是大连,整个东北都是大量的人才流失,人口老龄化严重,加上气候也不是非常理想。很多人离开大连就不想再回去了,相对而言走的都是比较优秀的那一部分人,留下的则是坚信“大连是最好的城市”的这种信念。倒不是说这种认同感有什么不好,但是从一个理性的角度认识自己也是有必要的。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电脑开机主机滴一声显示器不亮,电脑开机显示器不亮主机一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