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时称中国为支那,引起爱国人士的不满,这一词语之所以包含污蔑,原因并不在支那二字本身的含义,而是因为这一词语兴起的背景。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日本历史上对中国的称呼。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研究
日本古代崇尚中国文化,全盘引进,尊称中国为汉土、大唐、隋、清国,1860年代开启明治维新后,日本“脱亚入欧”,思想文化严重西化,说英语成了高大上的时髦事,CHINA音译过去就成了支那。
“支那”一词在近代日本民间先兴起,后官方用得越来越多。
侵华战争前,中国仁人志士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等留学日本,闹革命救国图存,拒绝承认自己是“清国”人。当然,那时也没有“中国”一词。
孙中山的字迹
所以不少人借用CHINA的音译,说自己是支那人。
1902年,章太炎等革命志士在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1904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梁启超也曾用"支那少年" 为笔名发表文章;康有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诗中称"我是支那第一人"。
所以,此时的“支那”只是时髦的音译词,不带感情色彩。
日本宣传图
还有更深的考究者称,CHINA一词来源于印度。古时印度人称中国为cina。而cina来自"秦"的汉语音译,印度佛教传到国外时,把印度对中国的音译也传了出去。
所以,根据印度对中国称呼的“cina”,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英国称为China,法文称中国为Chine。
日本画的中国地图
侵华战争初期,日本人对中国称支那已经比较普遍。1938年,日本唯一反战的报纸《东京大学新闻》周刊发表一篇批判日本侵略中国的文章,称“不要再为了日本的利益去妨害支那人的生活……必须充分考虑支那国民的伟大之处,以及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只是,在军国主义控制下的主战舆论中,这种反战的声音太过微弱,报纸还没有什么发行量就很快被官方毙了。
日本画的“支那帝国”图
甲午战争前,日本对中国文化历史仍然尊崇,称中国为“支那帝国”。
后来,随着法西斯主义的走火入魔,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提到“支那”一词时,附着了越来越多的侮蔑意味。支那事变、北支、中支等给中国带来无尽灾难,惨绝人寰罄竹难书……
日本占领上海时期发行的货币,中支那振兴株式会社株券
1946年,日本政府发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的通告,要求"支那"一词彻底从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中消失,“支那”争论彻底解决。
【飞春读传,一个专注历史名人传记的原创号】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现在称中国人为“支那”
是对中国人极大的侮辱
按“支那”这个名称的起源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古时印度、希腊、罗马人都知道东方有个秦国,把“秦”字音译做Cina、Thin或Sinae;另一说则是Cina、Thin等字来自我国的“绮”:我国出产的这种丝织品古时已经驰誉世界了。法文Chine、英文China就是从Cina等字进一步演变而成的。
由此可知,“支那”其实是把外文再次音译过来而成的一个词。本来没有褒贬的意思。到了晚清,国家衰微,人民受辱,
从此“支那”的称呼就带上了愚昧无知的含义。近代日本人不忿叫我国做“居四夷之中”的中国,实行改称“支那”,把侵略中国叫做“膺惩支那”。
日本称中国人为支那人,是支那这个词语带有贬义的始作佣者,从
荷兰人出版的1901年的荷兰大百科通用辞典中可以查到这样的文字——
支那:中国的贬义称呼,常用于日本语,亦指愚蠢的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当时的中国比较贫弱,中国人受到歧视,外国人称中国为支那,带有侮辱的性质。定居在外国的华侨也饱受歧视,比如美国在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那以后61年,华人都不能入籍,配偶
也不例外。一直到1943年,这条法案才被废除。
美国俗语用“支那人的机会”来形容一个绝望的情形,即是说完全没有机会的意思,这是何等侮辱及轻视华人;又有嘲笑华人的市谣:“清清支那人,坐在栅栏上,想从十五分里找出一块钱。”这是嘲笑华人愿意做辛苦而又工资低微的工作,由此可见华人当时在美国所受的轻视及欺凌。所以,现在有一点爱国心的中国人,听见“支那”二字,都会十分反感的。
常听到“支纳”,到底是什么意思?谢谢!
-支那-支那(梵文:cina)原为隋唐时佛教僧侣对梵文中称谓中国的一种汉字音译,亦作至那、脂那等,一般出现在汉译佛教经典中。这一汉字词汇于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18世纪初,日本学者在学习兰学(荷兰学)时,将“支那”一词与西方词汇“China”对应起来,作为其在日语中的梵音译词。(China英音译词则为チャイナ)
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的思潮在日本日益兴盛,“支那”一词开始在日语中大面积地替换原有对中国的各种称呼。在日语中,该词的汉字写法与中文一致:支那,假名为“シナ”,罗马字拼写法一般有两种:“shina”(平文式罗马字)或“sina”(训令式罗马字)。
甲午战争令日本开始跻身东亚地区强权的行列,而中国的国力则进一步衰弱。在承认中华民国之后,日本政府认为中华一词具有自尊自大的性质,决定以“支那共和国”来取代“清国”作为对中国的正式称谓(而不是“中华民国”),这日益引起了中国民间和官方的不满,因为中国的舆论渐渐觉察到日语“支那”所附含的不友善含义。虽然1930年代时,日本已决定在外交正式场合弃用,但是“支那”一词依然为日本上下广泛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之后,“支那”一词才从日语的正式场合中全面退出。
如今,中日等国的民族主义者对使用该词是否在带有敌意上存在争议,一般的共识是:以个人身份屡次地或者在正式场合使用“支那”称呼中国,或称呼中国人为“支那人”,是一种轻蔑、敌视中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