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不杀皇太极「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为何不自立为皇帝有一个致命原因」

  我们都知道,多尔衮是对清朝极为重要的一位关键人物。他是清军得以入关的主要指挥者,对清朝的建立功不可没。顺治七年,当时已经成为清朝摄政王的多尔衮不慎摔下马受伤,一个月后就因病逝世了。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特意追封其为“清成宗”,完全是按照帝王的规格来对待他,可见他对清朝的功劳有多大。不过,虽然顺治帝后来又以谋逆罪下令去除他的一切封号。但在乾隆继位后,又重新为多尔衮平反了。如此位高权重的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为何不选择称帝呢?下面听小编细细道来。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驾崩,由于当时他并未提前立好太子,所以朝廷内部一片混乱。此时的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名列六王中的第三位,其实力也被朝廷上下都认可了,所以便有人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此外,皇太子的长子豪格也对皇位虎视眈眈,他虽然没有多尔衮的辉煌战绩,但他手中握有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军事力量颇为强劲,令多尔衮有所忌惮。满朝文武,支持豪格和多尔衮的人都有,一时之间,两人的火药味愈发浓烈。

  但是,多尔衮和豪格都明白,若两人争执不下,到了开打的局面,会导致两败俱伤,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最终,在豪格和多尔衮双方的商讨之下,两人决定各退一步,共同拥立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即位,这样既可以保持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的势力平衡,又避免了大清分裂的后果出现。当然,在双方商讨期间,孝庄太后的从中周旋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尔衮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

  要知道,多尔衮一生妻妾成群,但只有一个亲生女儿,亲生儿子竟然一个都没有。不仅如此,在一次同明军作战中,多尔衮因受重伤,落得终身无法生育的毛病。这个隐疾也断绝了多尔衮称帝的所有念头。所以,就算赢了豪格,夺得了皇位,对他来说,也没有多大意义。多尔衮最终还是决定退让一步,以此保证了清朝内部的团结。对此,你如何认为呢?

多尔衮为什么不杀皇太极「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为何不自立为皇帝有一个致命原因」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因为条件不允许。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驾崩。满洲的贵族王公迅速地分成两党,参与争夺新的皇帝宝座:一方以睿亲王多尔衮为首领,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主要军事势力为正白、镶白旗,成员有多尔衮的同母兄弟英王阿济格及豫王多铎等人。

另一方的首领则是肃亲王豪格,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掌握正黄、镶黄两旗的军事实力,同党诸王有索尼、鳌拜等人,在人心所向及军事实力方面占压倒优势。还有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及资历很深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他们都是没有争位之心的中间势力。

索尼等人提出要立豪格为新皇帝,发誓死生一处。豪格托人拜访尚在摇摆的济尔哈朗,说:“两旗大臣决定立我为君,需要你发话支持!”济尔哈朗当即表示:“我也是这个意思,但要与九王(多尔衮)商议。”代善老谋深算,默不作声。

阿济格则向多尔衮下跪说:“你应该马上登临皇帝大位。”足智多谋的多尔衮长于审时度势,没有立即应允。

皇太极死后的第四天,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在沈阳的崇政殿议立新君。当天黎明,皇太极当年统帅的两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派精锐护军包围宫殿,如遇情势变化,准备立即动手。

宫内气氛紧张,多尔衮向黄旗大臣索尼征询嗣君人选,索尼非常干脆地说:“先帝有皇子在,必须立其中的一个,其他我就不知道了!”

礼亲王代善突然举荐豪格说:“先帝的长子,理当继承大统。”济尔哈朗赞成代善的提议。一介勇夫豪格想起他父亲皇太极登基时的往事,表演我辞众劝的把戏,谦让推辞说:“我福小德薄,不能担此重任。”

多尔衮随机应变,马上抢过话题说:“诸位王爷说得都有道理,但虎口王(豪格)情愿退出,没有继承大统的心愿。”阿济格、多铎一看时机已到,马上进言:“请睿亲王登临帝位。”

代善一看情势不好,接着说:“睿王要是答应接任帝位,那是我们国家的大福,要不就该拥立皇子。”代善话中的重心是要拥立皇子,但两白旗的王爷一见代善不再坚持拥立豪格,马上提出附和:“肃王当位,我们这班人就没法活了!”

多铎也乘机提出:“立我也行,要不请礼亲王承继大统。”多尔衮还是希望自己掌权,否定了多铎自立的建议。这时代善说:“我已是白发苍苍,哪有这番心思。”说着退出议事厅。

在这关键时刻,皇太极的心腹将领们,佩剑闯进议事大厅,向着多尔衮嚷道:“我们这班人,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要是不让先帝之子承继大业,我们宁愿跟着先帝一起走!”以命相拼,剑拔弩张,随时有血流成河的可能。

多尔衮权衡得失,采取稳定局势、分步揽权的策略:排斥豪格,自掌实权,找个陪衬。他向诸位王爷宣布说:“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嗣君,我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兵力,左右辅政,(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福临为孝庄皇后所生,当时只有六岁。这虽是个折中方案,但多尔衮实际掌握朝政大权,而双方再也没有理由兴起大浪。

扩展资料:

顺治七年秋天,多尔衮患病。据说是膝盖受了伤,他用了不该使用的石膏敷治,结果使病情加剧(《北游录》)。为了调治疾病,也为了改善心情,十一月中旬他率领诸王贝勒及大批八旗官兵到塞外打猎行乐。

塞北寒冷的气候和行猎时过度的劳累,使多尔衮此行再也没能回到北京。十二月初九日,他病死在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死后,在他摄政时期用强权压制下去的各种矛盾一下子暴露出来。首先是皇帝本人与摄政王的矛盾。多尔衮摄政时,顺治帝福临尚小,而到顺治七年时,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了。身为皇帝却无权力,这对福临来说,当然是件无法长期容忍之事。

摄政王一死,福临必然要真正操起皇帝的权力。其次是以济尔哈朗为首的一批在摄政期受压的诸王与多尔衮的矛盾。那时他们慑于多尔衮的威望和权力,不敢有所表现,然而却从没有放弃他们那种保守落后的政见。多尔衮之死无疑是他们聚集起来,夺回失去的权力的绝好机会。

另外,深受多尔衮信任与重用的一些大臣,此时也会为保住自己在摄政期间得到的权力而拼搏。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冲突,相互利用,清王朝的政局在多尔衮死后一个多月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多尔衮一死,他的亲信罗什、额克苏、鳌拜等人,即利用他的葬事大做文章。先是安排了隆重的迎灵仪式。十二月十七日,多尔衮的灵车运回京城。顺治帝与诸王大臣身着丧服到东直门五里以外迎候。从东直门到玉河桥,凡是灵车经过的地方,都有跪着哭丧的官员。

公主福晋以下的命妇,则身着丧服聚集在睿王府大门内跪哭。灵车到达东直门外,顺治帝亲执玉爵为灵车敬酒,奠祭摄政王。这天夜里,满朝文武又都受命到睿王府中去守灵。接着,罗什等人又要求以皇帝的葬礼安葬了多尔衮。

即使这样,他们还怕多尔衮死后的地位不牢,十二月二十五日,又通过顺治帝之口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其元妃为“义皇后”,并把他们的牌位供在太庙。他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使多尔衮这个护身符永远存在了。

与此同时,保守派的济尔哈朗等人,利用顺治帝要亲掌大权的迫切心情,也开始了一连串的活动。他们首先命大学士刚林等到摄政王府收回了象征权力的印符、赏功册,接着就开始削减多尔衮的军事实力。

摄政时期,多尔衮将清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交给了自己的亲信、同母兄弟英亲王阿济格与豫亲王多铎。他们是多尔衮推行其政策的重要军事支柱。当时多铎已先多尔衮一年病死,对济尔哈朗等人威胁最大的,就只有阿济格。

阿济格是一个妄自尊大的莽夫,摄政时期,自恃有战功,曾向多尔衮提出封自己为“叔王”的要求,但被拒绝。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又想扩充自己的势力与诸王抗衡。他以多尔衮生前曾说过“不满养子多尔博,而想让阿济格之子人自己亲辖乙正白旗”为由,企图吞并正白旗。

阿济格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遭到正白旗多尔衮旧部的反对。他们之间的矛盾,被寻找机会铲除阿济格的济尔哈朗等人看在眼里。

于是他们联名上疏,告阿济格对摄政王不敬,轻而易举地给他定了罪,剥夺了他手中的军权,将他逮捕、削爵、幽禁、抄家,并将其诸子皆黜除宗室,赏给仇家为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多尔衮为何从皇父跌入罪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多尔衮为何死后遭清算:逼死顺治成导火索

多尔衮为什么不杀皇太极「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为何不自立为皇帝有一个致命原因」

多尔衮为什么不自立为帝?

原因如下:

一、皇族宗室内部关系错综复杂。

顺治帝福临尽管年幼,但却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是八旗王公推选出来的。多尔衮一旦篡位,势必受到八旗内部的极力反对甚至引发激烈的内讧,尤其是那些受到打击的两黄旗王公大臣更是会借此发难,以求翻身。所以,多尔衮即便有胜算,也需付出巨大的代价。

二、当时的国家大局并不允许多尔衮废帝自立。

多尔衮执政的七年,正是清初统一中原的关键时刻。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尚未荡清,在西北和四川仍有大规模的战事。多尔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重点放在了统一战争上,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可能争夺皇位。

三、孝庄太后的影响不可忽视。

多尔衮之所以没有称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顾及孝庄太后的面子,甚至还流传出“太后下嫁”的传闻。笔者对太后下嫁一说不敢苟同,但对孝庄太后的巨大影响力是深信不疑的。

四、没有儿子做了皇帝又有何用。

退一万步说,多尔衮即使能战胜满洲贵族集团、能镇压抗清力量、又能阻止蒙古反叛,而顺利夺得皇位,那他百年之后没有人可以继承将。

多尔衮的谋略和英武:

其一,明确提出对明“残毁”战略。

多尔衮目光敏锐,很有战略头脑。天聪七年(1633),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询问他们征明及察哈尔、朝鲜,应该以何者为先?多尔衮力主以征明为先。

多尔衮的建策,符合后金的战略目标,得到皇太极采纳。因当时山海关外一带地方尚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军队绕道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多次深入明境,蹂躏土地人民,给明朝以沉重打击。

其二,攻灭蒙古察哈尔部,获传国玺。

早先,当后金征服与招抚蒙古各部时,惟独强大的察哈尔部在林丹汗率领下,不肯降服,始终采取与后金对抗、周旋的态度。天聪八年,林丹汗出天花死在青海打草滩。

最后他提出一个折衷方案,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济尔哈朗左右辅政,等福临年长后,当即归政。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中国有俄罗斯族为啥俄罗斯没有汉族,俄罗斯的少数民族中有没有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