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我们来到寺院种善根也好,发心也好,积资粮也好,都是为了要灭除内心烦恼,这是最最主要的。本期推出“皈依之路”系列之十八《让菩提心的种子不忘不失》,探讨如何建立佛法的正信,具足正念,愿力强大,行持得力。如何让自己的菩提心的种子真正不忘不失,越学越好,不断增上。
佛言祖语:众生诸善根,菩萨功德力。三千世界起,安置众生类。——《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四
学诚法师法语: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也就是,佛法里头的智慧慈悲的思想要变成我们的思想。佛的慈悲,我们也要慈悲。佛的智慧,我们也要智慧。佛的慈悲——我们常常都知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众生有苦,众生需要快乐。我们自己也有苦,自己也需要快乐一样。
文章:学习佛法的目的——入佛知见
刚刚来当义工的皈依的信众,非常地快乐欢喜。有些人讲,哎呀,这可能很感性,其实既是感性也是理性的结合。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初来的人,初学的人,他有一个心情,我来这里,我就应该要好好向大家学习,我就应该要好好用功,我就应该要好好努力。所以他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应该遵守佛门里边的规定来实践佛法,所以他就很欢喜。
时间一长,一年、两年、三年以后呢,他就会有分别了。分别什么呢,我喜欢做什么,我不喜欢做什么,他就会变成原来道场里边要求我们做的,也是自己应该要做的事,变成我自己喜欢去做什么,不喜欢去做什么,也就是恢复到原来的、未学佛的、未皈依的那种状态上面去,这样的话自己就很痛苦。
在寺院里边做的这些事都是跟三宝有关的,内心当中如果于三宝的信仰不坚定,三宝的形象没办法在自己内心当中建立起来,你就不会心甘情愿,不会天天朝朝暮暮来努力,那是肯定会这样的。
所以学佛法,就是要从自己喜欢做什么,转变成自己应该要做什么,但是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是非常苦的事情。我们常常讲,同自己的烦恼习气在较量,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境界。告诉你应该要念经,告诉你应该要缘念,过斋,随众等等等等一系列的,但是我们不容易做到。
不容易做到那怎么办呢?可能一点都不做也不行,那你就会做一点点。也就是一天24小时,你可能只能做1小时,两小时,乃至10分钟,20分钟,也就是你只有如此微弱的心,如此微弱的善心,其他时间的善心你都发不起来。实际上我们也就是内心当中,明跟无明在打架,就是烦恼和智慧在打架,智慧没有办法真正生起来,所以无明烦恼就挡道。
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也就是,佛法里头的智慧慈悲的思想要变成我们的思想。佛的慈悲,我们也要慈悲。佛的智慧,我们也智慧。佛的慈悲——我们常常都知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众生有苦,众生需要快乐。我们自己也有苦,自己也需要快乐一样。(2)(未完待续)
——摘自学诚法师2012年1月北京龙泉寺开示《让菩提心的种子不忘不失》
佛教中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悟,证悟之意;障除体显后,则事(现象)、理(本体)融通而有所悟。入,证入之意;谓事理既已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智慧海。依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诸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世间,即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出现于世间。关于‘开示悟入’之解释,法华文句卷四上,以四位、四智、四门、观心等四种不同立场,阐释开示悟入之理,并一一配列之:(一)就四位而言,四位系指菩萨修行过程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大阶段。(1)以‘开’配当十住位;谓于此阶位之初,能破除无明,开显如来藏,而见实相之理。(2)以‘示’配当十行位;谓于此阶位,惑障既除,知见之体亦自彰显,此‘体’圆备万德,故举凡法界之众德,无不一一显示分明。(3)以‘悟’配当十回向位;谓于此阶位,既已除障显体,明了法界众德,则必事理融通。(4)以‘入’配当十地位;于此阶位,事理既融,故自在无碍,任运自如,而入萨婆若(一切智)海。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修行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净化,自我人格的完善。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是要达到解脱的目的。解脱什么呢?解脱烦恼,解脱无明,解脱我们的种种业障.。现在修行的方法来讲,大部分人是修净土法门。它是求解脱的一种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修行净土法门,就是要真正使我们向往净土的这种意念时时刻刻不要间断,即《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成佛。成就无上佛道就是学佛最终目的,六道轮回不是我们久居之处,毕竟,六道充满苦痛、无常、空幻、无我、六道非永恒的。声闻(梵语 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二乘行者,仅是独善其身,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急迫求离生死,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生死,自度自利,并非学佛者的愿望。
菩萨行者正行六度波罗蜜中,未究竟证成菩提,亦然非学佛者的理念,佛道是修学佛法的终程,一切行门已告圆满,智慧(梵语jnana)、慈悲(梵语maitrya)、信愿、神通皆已具足,圆满无碍,万德庄严,是故,成佛就是学佛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