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支那”一词,大家都会认为这是日本对中国带有侮辱性的蔑称,所以对这个词语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但事实上,“支那”的感情色彩在不同历史阶段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它甚至还曾经是革命者的风尚。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支那”是日本对中国人尤其是汉人的称谓,也有除了东北、蒙古以外关内汉族人聚居区的地域概念。史学界一般认为,“支那”一词最早起源于印度。
古代印度称中国为“chini”,据说这是来自“秦”或者“晋”、“荆”的音译。在《摩诃婆罗多》、《摩奴法典》、《罗摩耶那》等印度古籍里都出现了“支那”一词。在中文古籍里,《大唐西域记》有:“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宣,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至那”即是“支那”的谐音。后来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法语和英语中的“China”都是出自古代梵语的“chini”。所以,“支那”并不是从英语的“China”音译而来的,正相反,“China”其实是从“支那”发展而来。
唐朝以后,很多日本僧人和学者来中国学习,从汉译典籍里学到了“支那”一词。到了宋元时代,用“支那”来称呼中国的日本人还不常见,只有少数大学问家和高僧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才会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在这个时期,“支那”一词不但没有侮辱性质,反而带有几分尊崇之意。
到了清朝末年,不少立志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者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丝毫没有觉得“支那”是带有侮辱性的词语,反而认为“支那”带有革命性。当时很多反清人士到了日本之后要做的两件标志性的事情就是剪辫子和自称“支那人”,将“支那”和“清朝”对立起来,以此表示与清朝的决裂。
1902年,章太炎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在会上宣誓“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是从南明永历政权覆灭的公元1661年算起的,换言之,他把明朝看作了“支那”。1904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一本杂志,取名为《二十世纪之支那》,后来发展成同盟会的党报《民报》,杂志名称上都用了“支那”,充分说明当时“支那”并没有蔑视意味。就连立宪派的梁启超也曾在文章中写下过:“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并且还用“支那少年”作为笔名。
章太炎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很少用“支那”来称呼中国,更多的是用“汉”、“汉土”、“唐土”、“中土”,或者相应的朝代名称如“隋”、“明”、“清”等。有种说法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中国的国号从“大清帝国”变成了“中华民国”,但日本政府1913年根据驻华公使的提议决定今后均以“支那”呼称中国,甚至还有“支那共和国”的称呼,由此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愤怒。
但是直到民国初年,中国人对“支那”的说法还没有今天那样反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中山在1914年与时任日本首相大隈伯爵的来往信件中,仍然多次使用了“支那”、“对支政策”、“支那革命”、“支那国民”以及“支那人”等词语。
也许有人会问,日本为什么不用“中国”来称呼中国?因为古代日本效仿唐代的行政区划,将全日本分为68个国,其中一个国就叫“中国”,位于今天本州岛的西部,包括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等五个县,面积大约有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万。
日本古代行政区划
“支那”一词的褒贬变化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随着日本受西方影响越来越大,原来对中华文化的敬仰也就逐渐淡薄,尤其是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一些军国主义书籍著作中开始称中国为“支那”,并且还把中国与“懦弱卑下”之类的贬义词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对中国的轻蔑和疯狂的征服野心。到了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打败中国,对中国的敬畏之心更是荡然无存。明治维新之后,“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普遍使用,其中所带有的胜者对于败者的轻侮情感也逐渐浓厚起来。
1915年,留日学生彭文祖在《盲人瞎马之新名词》一书中首先提议抵制和废弃用“支那”来称呼中国。此后,郁达夫也在小说《沉沦》中提到:“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
日本企业的股票,也用“中支那”来指代华中地区
中国民间也逐渐开始意识到“支那”一词中的轻蔑,因此对这个词语的反感也日趋强烈。1930年,国民政府专门照会日本政府:如果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将断然予以拒绝。在中国如此强烈的要求下,日本政府开始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上使用“中华民国”称呼中国,但民间仍是盛行使用“支那”,口语中的轻侮意味不言而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揭开了侵华的序幕。随着对中国侵略的深入和日军的节节胜利,日本政府愈发不把中国政府的要求放在心上,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民间报纸都用“支那”来称呼中国,这样的说法也蕴含着作为胜利者的得意。1912年清朝被推翻后,日本军方将原来的“清国驻屯军”改称“支那主驻屯军”;日军对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也是叫作“支那事变”;战争期间关于中国战场最著名的画报叫做《支那事变画报》;再如全面抗战爆发后组建的“北支那方面军”、“中支那方面军”、“南支那方面军”、“支那派遣军”以及海军的“支那方面舰队”,清一色都是用“支那”来称呼中国。
对于这些部队的番号,我们更习惯使用“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华南方面军”、“中国派遣军”和“中国方面舰队”,但是不应该忘记这些部队的真正番号,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法了日军对中国的轻蔑,在这一时期“支那”一词的侮辱性也是达到了最顶峰。
抗战时期日军出版的《支那事变画报》,今天是研究抗战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盟国最高司令部经过调查后确认“支那”的称谓含有蔑意,因此于1946年责令日本政府不得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日本政府随即向全国发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呼之事宜》的通告,从此以后,“支那”一词才完全从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中消失。
但是近年来,一些日本右翼人士又开始采用“支那”的称谓,自然会激起中国人对这个词语的历史记忆。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
根据国号来称呼:
例如:唐朝时期称呼中国人为“唐人”,明朝时期为“明国人”,清朝时期为“清国人”。
支那:
中国秦朝时期因为国力强盛而声名远播,国号“秦(Qin)”也经由印度传向西方,这个过程中“Qin”的发音几经变迁(梵语:ThinChin,拉丁语:Sinae,英语:China,法语:Chine)。日本在二战之前已经全盘西化,对中国的称呼也沿用西方,将“Sinae”译为“支那”。
“支那”一词最初没有蔑视中国的含义,是随着中国的衰弱、日本的强大,以及日本军国主义对内仇视教育,逐步变成了对中国的蔑称。
中国:
二战后,在中华民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政府禁止使用“支那”的称呼,改为“中华民国”或“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简称也是“中国”,所以这一称呼沿用至今。
只那是什么意思
印度支那=India-china 就是印中地区支那和震旦差不多,都是古代天竺(印度)对中国的音译。
“支那”原是“Cina”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支那”、“脂那”、 “至那”或“震旦”。
梵文Cina向东方传播,进入中国和日本,译音为“支那”、“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进入古代中国后,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译为“震旦”,但 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称呼,中国人一般不这样使用。
日本辞书《广辞苑》解,“支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转讹),初出现于印度佛典”。在日本,“从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过。”到19世纪中期之前,日本人用“支那”指称中国与“唐国”、“清国”等无意义上的差别,没有特别的政治含意。
日本社会开始用“支那”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极点。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日本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狂呼“日本胜利!‘支那’败北!”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渐由中性词演变为贬义词。
1930年,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并由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政府。决议说,“中国政府中央政治会议鉴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日本政府致中国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称中国为‘大支那共和国’,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故敦促外交部须从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写National Repubic of 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从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国”为“中华民国”,但社会上一般书面语和口语,仍把中国蔑称为“支那”,侵华日军被称为“支那派遣军”,中国人被叫成“支那人”。直到二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代表团到东京,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许再用 “支那”这个名称。同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报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先后发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查支那之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日本还有人以孙中山过去曾用过“支那”称呼为自己辩解。孙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数场合的确使用过“支那”一词,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处于“支那”向贬义词演变的初期。
但从1905年后,“支那”的贬义逐渐浓厚,从此,孙中山就不再用“支那”一词,而是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孙中山作为革命者,他认为“支那”等同于清王朝,而“中国”则是他进行革命所要建立的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建立前称“支那”指清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