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索儿焜出来的美味

饱满的青稞。

石磨制作麦索儿。

醇香的麦索儿出锅了。

□叶 帆

高原的夏季太匆匆,似乎还没来得及好好经历暑天的炎热,转眼就迎来了萧瑟而繁忙的秋季。

一场秋雨一场寒,接连下了几场秋雨,气温降了不少。早起走在上班路上,忽然在街角遇到一位卖焜青稞的女人,看着绿绿的焜青稞,我不由停下脚步买了一斤,一问,居然是我们家乡的。

我的家乡靠近日月山,是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业区的分水岭,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地处高寒,农作物以耐寒的青稞和油菜籽为主。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在青藏高原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药性功效方面,有补脾、养胃、益气、止泻、强筋之功效。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却有不少长寿老人,是青稞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高原人。

我的家乡是半农半牧、以农养牧的地方。此时看到焜青稞,让我想念起小时候吃过的麦索儿来。

记得每到秋天,母亲就会带着我们去地里摘青稞,母亲叮嘱我们要专捡那些刚刚成熟、颗粒饱满而未干黄的青稞,捡绿的摘。人多力量大,因为要吃到向往已久的麦索儿了,兄妹几个很卖力的,不到半天我们就满载而归。

回到家,娘儿几个围坐在台阶上,将摘到的青稞穗儿一根根捋顺,扎成小捆,母亲熟练地将青稞穗上的麦芒直接用手打掉,再用镰刀把太长多余的秸杆截去,之后才把青稞穗头朝下码进大锅里。母亲加好水后,把一个蒸笼倒扣到铁锅上,然后压紧锅盖,为防止漏气,又严实地用布蒙上。

该烧火啦!我们欢快地拉着风匣,不时地铲着羊粪丢进灶膛里,半农半牧的家乡,日常燃料都是牛羊粪,炉子里用牛粪,而灶膛里用羊粪,羊粪耐烧而且火力更足。

我们把这种加很少水而“煮”出来的方法叫“焜”。要焜东西,锅里加的水不到三分之一,半蒸半煮,东西是焖熟的。我通常用这种办法煮洋芋。在厚厚的烙馍用的铝锅里焜洋芋,待水烧干了还用小火烧一会儿,等着洋芋上结一层厚厚的金黄色的“焦疤儿”,洋芋被煮得裂开花了才算焜好了。品种好、成熟好的洋芋才会在熟透后裂开花儿呢。这样的洋芋松软可口,咬一口黄疤儿,皮儿脆瓤儿嫩,那味道,没得说。还可以用这办法做馍馍,不同于焜锅馍馍。

焜青稞熟了,母亲找到一个新的大背斗(背篓),这是青海东部农业区人们常用的拿芨芨草杆编织的一种背负各种东西的农具,比内地的背篓织得紧密。这样的背斗因为经常要用到,所以每家每户都有大小不等的三四个。母亲把“背斗”侧立在一块布上,把从锅里取出来的一把把青稞穗放在背斗上搓,像在搓衣板上搓衣服一样,虽然她套着手套,还是被烫得一边吹着手,一边搓,绿绿的青稞粒儿便纷纷从背斗上滚落到布上,不一会儿,十几把青稞穗头儿都揉搓完了,母亲拿过簸箕一点点簸起来,好把青稞粒儿与谷皮分离出来。这可是个技术活,我那时怎么弄都不会,母亲当年在生产队可是拿第一工分的人,这些农具她样样拿手,看着那些翠绿的青稞粒儿在她簸箕里上下翻飞而又十分听话地与谷皮分离,我们的口水咽了又咽。

我们开始抓着吃焜青稞,母亲说别急别急,先去大门外园子里掐芫荽和葱叶去。接着她搬来了小石磨,这台小石磨是父亲做的,他是祖传的水磨匠人,手艺很好,我家的石磨既美观又实用。村里几乎家家有这东西,不专为吃麦索儿,这东西一年吃不上两三次,地处半牧区,经常吃炒面,这是用来磨炒面的,无论压豆麻(少量青稞炒面加酥油、曲拉拌成的糊糊)还是拌糌粑,炒面要随时现炒现磨的才好吃,所以多半人家有小石磨。

母亲麻利地收拾干净石磨,一边转圈拉动石磨,一边把青稞徐徐放进石磨入口里,还会不时加一些炒面进去,说这样成型更好。

长长的拉条子一样粗细的麦索儿从石磨缝里流出来了,散发着诱人的清香,直勾着我们肚子里的馋虫。我们几个也帮着母亲推石磨,满满做了两大盆呢。母亲切好芫荽放到麦索儿上面,又放了一些葱花,撒上盐,炝上热菜籽油,拌匀,一盆分送给隔壁亲友(村里有互送稀罕吃食的习惯),另一盆留给我们自己吃。绿莹莹的麦索儿配上芫荽、葱花,清香柔软,非常可口,端的是唇齿留香的原生态美食啊。二哥和弟弟狼吞虎咽的吃相惹得爷爷直喊慢慢吃、别噎着。而母亲也笑着说,别急,盆里还多啊!不要学“脏脸尕宝儿,吃死不饱儿;脏脸尕宝儿,满山抓雀儿。”全家人嘻嘻哈哈地笑着,享受着这地地道道的纯绿色食品。

现在,人们为了省事儿,麦索儿用压面机压出来吃,但是压面机压出来的麦索儿其形状与口味是远远赶不上石磨磨的。

走在路上,一家人欢欢喜喜吃麦索儿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眼前。那时候,爷爷年纪大了,但身体依旧很硬朗很精神,父母亲身强力壮,兄妹几个和睦快乐,大家品尝着新青稞的美味,享受着秋天带来的丰收的喜悦,在那些平淡而漫长的日子里,有青稞陪着我们,以炒面、馍馍、面条、醇酒还有这美味麦索儿的形式陪伴着我们,滋养着我们,把我们对它深深的眷恋根植到我们的骨髓里,支撑起我们淳朴、温暖的日子。

麦索儿制作费时费力,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做了。如今的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年轻人们更迷恋火锅、烧烤等五花八门的新兴美食,但也有人专门做了麦索儿来卖的,远方的客人来了,可以随时吃到青稞炒面、面鱼儿等各种青稞面食,青稞美酒更是到处都有,但要想吃到湟源麦索儿,却得找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每当秋季青稞熟了的时候,我的鼻息间总萦绕着母亲焜出来的叫人唇齿留香的麦索儿的香气……

麦索儿焜出来的美味

青海的特色小吃

青海的特色小吃大全

  青海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上,菜肴口味,多以鲜辣见长,口味比较重.下面我给大家介绍青海特色小吃大全,欢迎阅读!

  青海特色小吃大全

  1、尕面片:又称软面片、面片。青海家常面食。将调和稍软的面揉好成圆条状,压扁,切成手指大小的面剂剂,抹清油摆放盘里;再用湿毛巾或塑料覆盖约十几分钟;然后将面剂剂捏扁,抻长,揪断成1.5厘米见方的小面片,投入沸水煮熟而成。纤小玲珑,既薄又小的指甲皮儿面片数最讲究。有只下一点青菜、炝点葱花的素面片;有先爆炒牛肉羊肉,再揪面片的牛羊肉面片;有先煮牛羊肉,后揪面片的肉汤面片;有出锅不带汤,将面片倒进用肉、粉丝、辣椒、蒜苗等做就的混菜锅内混炒的炒面片;有出锅带少量汤,用炸酱拌吃的烩面片;还有既没菜又没肉和油的清汤面片。

  2、狗浇尿:又称狗浇尿油饼。本地较流行的一种面食。用青油煎的薄饼。有只另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将小麦面和好揉匀,擀开,撒上香豆粉,浇少许青油抹匀,卷成长卷。再顺面卷方向拧成螺丝状,切成小段,逐个压平擀薄。在烧热的烙馍锅中倒上约半两青油,将饼放进,沿锅边浇上一圈青油,并不停转动薄饼,使其火色均匀。待饼上了火色,立即翻过来,再沿锅边烧一圈青油,并不断转动饼子,煎熟即可食用。50年代以前,当进居民厨房灶台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壶盛放青油,烙饼时,用小油壶沿锅边浇油的动作,犹如狗在墙根撒尿的姿势,故称“狗浇尿”。

  3、酸奶:这里所说的酸奶,不是我们常喝的那种工厂加工出来的,而是当地回族人民自己加工自制的酸奶,是盛在小碗中,并在碗口盖上一块小玻璃,然后回族人民自己摆在街头上卖的那种。他们用小碗装熟牛奶制作酸奶,并特意在碗口滴上几滴菜油,表层奶皮金黄,油渍点点,洁白如脂,芳香扑鼻,鲜嫩质细,清凉微酸,加一勺白糖,酸中带甜,更是凉爽可口。这种自制酸奶味道绝对正宗、口味绝对赛过其它所以品牌的酸奶。酸奶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饮料,营养胜于牛奶。它能助消化、增食欲,还有抑菌、收敛、镇静和催眠的功能,对轻微腹泻的慢性病人有治疗作用。医学家还发现它能降低胆固醇浓度、预防动脉硬化和肿瘤,避免过早衰老。

  4、沙罐奶茶:用沙罐炖的奶茶。东部农业区各族群众习惯用青海省大通县或甘肃窑街烧制的一种不施釉彩、内外粗糙不平的粗陶罐(当地俗称“沙罐”)“炖茶”。先将茯茶加食盐炖好,再“调”上牛奶炖熟即成。用沙罐煮茶,一般叫“炖茶”、“煨茶”或“熬茶”。

  5、寸寸:青海家常汤面。用小麦面调成较硬的面团,揉匀擀薄,切成韭叶宽、约2寸长的短面条,下锅煮熟即可。汤面中配有肉丁和蔬菜的称肉寸寸;配有萝卜、洋芋和蔬菜并炝有葱花的称素寸寸。

  6、长面:地方风味面食。用擀面杖将揉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擀成薄约2-3毫米的大园片后再切成细长面条,边切边整为小把,置于器物中。可以下凉面、稍子面。随着面条加工机器的普及,此种加工办法已经很少见到。

  7、炒面片:青海风味面食。在面片下锅的同时,用炒锅炒好肉丁或肉片及辣子、笋片、菜瓜等蔬菜或粉条,木耳、待面片开锅,即用漏勺捞起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翻炒,略炒片刻,即可出锅食用。

  8、蹬渣皮:煮面食。做法基本同软面片。面片一般要揪断成小片入锅,此则是将拉得既薄又长的面整条入锅,制作比较省事,常调有肉菜等。风味同面片相近。

  9、翻跟头:民俗食品。两头翻出中间切缝的油炸面食。将发面擀薄,切成约1寸宽、3寸长的面条;从中间切一道缝不出两头,再将两头从中缝翻出,投入沸油炸5分钟左右即成。干黄薄脆,适口易存,一般逢年过节时制做。

  10、干拌:青海特色面食。不带汤,拌操子或炸酱同吃煮面食。做法同拉面。

  11、锅盔:青海特色面食。两面都上了火色的厚烙饼。将发酵好的面团揉匀,做成比烙馍的'锅底略小的圆饼,厚约3-4厘米,放进烧热的锅里,并用筷子在上面戳几个小眼,使饼受热后空气从中逸出。盖上锅盖,用文火烤烙。待挨锅底的一面烙成桔黄色时翻过继续烙,约40分钟即可烙成外皮脆酥、里面松软的锅盔。一般用做饭的铁锅。可用小麦面、青稞面、豌豆、包谷面。也可做好卷了香豆粉、红曲粉的,还可在面中掺进青油烙成油锅盔。

  12、锅塌:青海家常面食。在锅中焖成的底部似烙饼、上部似蒸馍的面食品。将发酵好的面团揉匀,抟成一个个小馒头,或把面摊薄,浇上青油,撒上香豆粉或红曲粉等,做成一个个小花卷。放进在锅底擦了青油的热锅,倒入少许水,用锅盖盖严。然后间歇地用文火烧,以焖为主,以烙为辅,约一小时即熟。贴在锅底的一面烙成黄黄的硬底,上面则似蒸馍,膨松酥软。过去多用青稞面,现在也用小麦面、豌豆面或包谷面。可做成单个的,也可在锅中把好几个贴到一起,做成一个大锅塌。

  13、搅团:青海特色饭食。将豆面或青稞面等杂面徐徐撒入沸水,并不断用擀杖搅动,文火焖烧约20分钟。吃时配油炝腌菜、辣子、醋、韭辣、炒菜等。酸辣为主。

  14、韭合儿:韭菜为主料作馅的饼。馅一般另鸡蛋、肉末等。有圆形半圆形两种。常用油烙煎而成。

  15、手工拉面:又称拉条、扯面。青海特色面食。手拉的长面条。和面时放进稍许碱,边揉边蘸入适量的水;面剂剂搓得较细,一般都要抹上清油放在盘里,并用塑料或湿毛巾盖住醒面约15-30分钟;然后拉抻均匀,入沸水煮熟。也有不用清油而撒干面拉抻的,方法是随拉随撒,随粘面粉。前者叫油拉,后者叫干拉。回族的技巧尤为高超,一条面坯在面粉中拌来拉去,缠来绕去,手轻力匀,不断一根,入锅一把,刚好一碗。有圆形扁形之分,扁如韭叶,圆似垂线,入锅不断,入碗滑光,入口柔软。食用时可拌臊子、炸酱、或调以炒菜、油炝腌菜、辣子、蒜苗等。色味俱全,既是家常饭,又可招待亲朋。

  16、凉粉:青海风味食品。用豌豆粉熬成稠糊,冷却后凝成块状,切成条,用醋、油炝辣子、蒜泥、芥末、盐等佐料拌着吃;也可以和葱花用油炒热,再佐以醋、辣子、盐等调料拌着吃。最有名的是在西宁北大街设摊经营的殷姓老人,人称“殷凉粉”。去世后其配方秘法没有传人。

  17、凉面:青海夏季家常面食。将长面条煮熟拌以植物油,吃时调用盐、醋、油炝辣子、蒜泥、芥末等佐料,并凉拌有韭菜、黄瓜丝、青笋丝等。主要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吃。西宁街头多为回族经营。切有经特殊加工的羊肠或肉,称为羊肠凉面。也可在凉面中放上熟萝卜丁用热汤反复冲几次,变成热凉面;用热汤中的过程俗称"冒",冒过的热凉面别有滋味。

  18、炉馍馍:专用鏊烘烤的面食。调面时,拌入适量清油,也有不拌油,将面坯揉成长条形,切成节,再团作椭圆形;上面用刀切上花纹,或用木梳压上花纹,放入有底有盖直径约7寸、称为鏊的烤具中,上下加火焖烤制成。

  19、麻花:四、五条面拧成一束的油炸面食。做法基本同馓子,但合面比馓子稍硬、入油锅时的面也比馓子稍粗;麻花出锅后可趁热撒上糖。色泽黄亮,酥松香甜,易消化,善保存。是馈赠亲友、招待宾客的佳品。

  20、麻麦:青海风味小吃。用旺火将小麦炒至脆黄,加入适量麻籽,混炒一、两分钟即可出锅。是一种有益消化,增进食欲,质脆味香,人人喜欢的小食品。

  21、麦茶:地方特色饮料。用炒熟的小麦粒压碾成麦碴后熬成的农家饮料。茶汤黑褐色,类似咖啡茶的清香味。多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主要由于过去茯茶价格昂贵,农民就地取材,用当地出产的小麦炒熟压碎,即可熬成。用麦茶和牛奶也可煮成奶茶。

  22、麦索儿:青海民俗小吃。将颗粒饱满、尚青未干的小麦或青稞,取穗拌盐水,入锅焖熟,搓皮簸净,或在案板上研搓为细条,或用小石磨、水磨磨为长条状。可拌蒜末、拨熟油食用,别有风味。还可做稀饭馓饭配料。不研碎整粒而吃,称焜麦子或焜青稞。

  23、酿皮:青海地方吃食。用小麦面加工的大众食品。在小麦面中掺和适量碱面(最好用土法制造的称为“蓬灰”的碱),用温水调成硬性面团;几经揉搓,等面团揉匀光滑,再放进盆中用凉水连续揉洗,洗去淀粉,直到面团洗成蜂窝状的软胶状时为止。这胶状体蒸熟后就称为“面筋”。洗出的淀粉水待沉淀后,倒出浮水,将沉淀面糊舀在铺有蒸布的笼中,蒸熟成3分厚的圆饼,即为“酿皮”。另一种作法是把面糊舀入特制的铁盘中(俗称“煸锅”),用水浴煮熟,从盘中剥离出来。前者为蒸法,后者为馏法。蒸的色褐沉着,浑厚肥大;馏的色黄发亮,薄细柔嫩。西宁较出名的有刘酿皮、尕余儿酿皮。

  24、破布衫:青海风味面食。擀好面后,不用刀切,而用手揪成碎片下锅煮熟。一般用青稞面等杂面制做。

  25、棋花儿面:青海家常汤面。因面叶儿呈菱形,两头尖尖,形如麻雀舌头,故名。用小麦面和成较硬的面团,揉匀擀薄,切成约1厘米宽的长菱形面叶,下锅都煮熟好可。在汤面中配以白萝卡、芹菜、韭菜等蔬菜的称素面棋儿;配以肉丁和蔬菜的为肉面棋儿。西宁汉族办丧事时,家属和帮助操办丧事的内宾,晚饭都吃肉面棋儿,不能做其他饭食。

  26、哨子面:青海家常面食。将牛、羊、猪肉丁或肉末在锅中煸炒,加盐、味精、花椒粉等调料及白萝卜丁和水烧沸;再加进黄花、木耳,打上鸡蛋花,用水淀粉略加芡汁,即成为臊子。将手工擀的或机压的韭叶宽的长面条煮熟,捞在碗中,浇上臊子,再佐以醋、油炝辣子和凉拌的红萝卜丝、青笋丝、辣椒丝或酸菜等就饭。西宁习俗,招待客人,过生日,婴儿满月,过百日(本地称百岁)时要吃哨子面,取长福长寿、常来常往的意思。

  27、油花儿:青稞面做的卷型花卷。一般卷有清油、香豆、胡麻籽等。原先用青稞做,现在一般用白面做。

  28、油香:回、撒拉族群众地油饼的俗称。油香与普通油饼几乎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油香中间不是圆孔,而是用切刀尖划的两道短缝。回族的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尔的节)和古尔邦节(大尔的节),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圣纪节各清真寺炸油香,散发给所属教民。家中殁了人,在送悼亡人后也要炸油香,请来阿訇、亲戚邻居和送埋体的人吃油香,临走时还要给每人送一个大油香。

  29、砖包城:青海风味面食。外层为白面,内层为杂面的花卷。将充分发酵的麦面、青稞面分层卷进清油或胡麻油,撒上香豆粉、红花等食用色素,叠卷一体再切成节,蒸熟即成。也有不卷油不抹色素的。同土筑砖砌的城墙,谓之砖包城。

  30、灶卷:彩面层叠的椭圆形大花卷。将发面团或压或擀薄,分层加清油,抹红曲、姜黄、香豆,卷起成长条形,切成椭圆形上笼蒸熟。主要为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之用。

  31、油泼酸菜:青海西宁、大通、门源等地俗吃。把腌熟的酸菜切碎,浇上刚烧熟的青油即成。也称“炝酸菜”。

  32、油菜麦杆烟熏腊猪肉:当地农民每年冬天杀猪后,为了能长期保存,将猪肉吊在厨房里,在日常做饭的油菜麦杆烟熏中自然风干,至次年三、四月份以后再吃,那味儿可以与四川有名的熏腊肉媲美,但也略有不同,因为这是自然熏干的,肉皮在柴火中稍烤一下,刮其焦面,放在青稞面系列的面食中,肉面呈透明状,形似冰糖,其味别具一格,让人回味无穷。 此味只能在中国门源享受。

  33、面肠:风味食品。将豌豆面粉和葱花、盐、花椒粉、姜粉等调料和匀调成糊状,灌入洗净的牛、羊、猪肠子,煮熟即可食用。

  34、牛肉干:五香牛肉干是青海解放后的新产品。行销国内外市场,颇得消费者的好评。牛肉干不仅是招待贵宾的上品,而且也是馈赠亲 朋好友的礼物。它既便于携带,又宜于长期存放,可供家宴或旅游途中食用。五香牛肉干的主要原料,是青海高原特产的新鲜耗牛肉。制法是将鲜肉剔除筋皮,以净肉加白水煮熟后,再切成长一厘米、宽一厘米、厚半厘米的小块,加入花椒粉、咖喱粉、味精、料酒、糖、盐等佐料干炒,最后再烘干、装袋。由于制作方法考究,成品色鲜,营养丰富,既保持了耗牛肉的风味,又有香气浓郁,滋味鲜美,久吃不腻等特点。近年来,来青海的客人和旅游者,争购青海牛肉干,当做一种有青海乡土特色的食品,使青海牛肉干更加名声大震。

  35、烤羊肉:将羊肉切成小片,串穿于铁扦上,放特制的长方形烤炉焙烤。然后在羊肉上抹上酱油、精盐、姜粉、辣面、椒粉等佐料,并翻动铁扦。其肉嫩味香,营养丰富。现在烤羊肉已经发展到烤蹄筋、烤腰子等,格尔木的烤羊肉是其他地方没法比的。

  36、羊杂碎:指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肝、肺、肠、胃、蹄等切片,舀原汤汁,加调料,即成。杂碎柔、嫩、烂、脆,汤香味浓。青海最有名气的“羊杂碎”要数里离市区25华里处的大通后子河杂碎馆。

  37、爆焖羊羔肉:高原一绝。吃羊羔肉一般是有渐近线的,只有春秋产羔时期才能品尝到。做法:将出生15天左右的羊羔宰杀剥皮、洗净切成3~6厘米的方块,入油锅爆炒,待皮肉淡黄时加入面酱、辣面、姜粉、椒粉、精盐等,再反复炒至肉块呈红色时,加适量凉水,封锅慢煨,水干肉烂即成。其肉细嫩,辣酥爽口,色泽暗红,芳香柔软。

  38、馓子: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青海回族和撒拉族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馓子是用头罗白面为原料,稍加盐和调料,搓成细条,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

  39、甜醅: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40、干板鱼:青海有句顺口溜:“贵德的梨儿享堂的瓜,湟源的干板鱼天下夸。”这话一点儿不假。青海省盛产湟鱼,因其体肥肉嫩味鲜而远近驰名。将湟鱼剖去内脏,洗净杂质,按大小摆列在滚烫的石板上或沙滩上晒干,即为干板鱼。干板鱼经水泡软后,肉质柔韧,可烹制出风味别具的佳肴。市面上出售的干板蒸鱼是把泡透的干板鱼,用葱末、食盐、蒜泥、胡椒、辣椒、花椒等佐料粉末加入面粉,调为糊状,涂抹在洗净的干板鱼上蒸熟。由于干鱼软化,佐料也就渗入肉中,待蒸气弥漫、香味扑鼻时取出,连鱼肉带面块一起食用,辛辣鲜美,芳香可口。

  41、羊肠面:羊肠面是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它以羊肠为主料, 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做法是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佐料的糊状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汤。食时,先喝一口热羊肠汤,而后切豆面肠为寸段一小碗, 再吃一碗梢子汤浇的面条。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肥肠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夏天吃凉 冬日可吃热,实属实惠之小吃。

  42、焜锅馍:焜锅馍馍是在金属的焜锅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众习称“焜锅”,是青海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们的面食品。焜锅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时,有时掺进鸡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锅形状大小相同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鲜丽,异香扑鼻。它的特点是省时,省事,制作单间,松脆好吃,携带方便,经久耐贮。

  43、门源名吃奶皮:是门源地区独特的回族名间奶制品,是牛奶煮沸后扬动起泡,再静止一段时间后由悬起的脂肪沫等凝结而成的物质,是牛奶的精华部分。门源奶皮精选青藏高原纯天然、无污染的优质牧草和雪山泉水养育的牦牛、犏牛的新鲜奶汁为原料,在继承回族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按照现代营养需要精制而成。富含优质蛋白,脂肪以及钙、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门源奶皮白中透黄,油花点点,一张奶皮如同一轮皓月挂空;如同一幅女人的笑脸;如同超薄型白面大锅盔。奶皮上面蜂窝满布,沙孔密集,就像一片蓬松的海绵,其味不油不腻,鲜嫩香脆。其状似饼非饼、似糕非糕、似酥非酥、似柔非柔。美味可口,让人食之不厌,留恋永久。

  44、门源名吃搓鱼儿:系青海门源地方回族小吃,用青稞面做原料,和面后将面用双手搓成一根根一尺多长的细长面条,边搓边整理为小把,置于器物上,然后炒一锅洋芋做稍子,加上其它佐料下面吃,其味清馨可口、堪称一绝。

  45、凉拌鹿角菜:鹿角菜科,褐藻门藻类多细胞体植物,卵式生殖,主要生长在潮带岩石上。属青海特产 ,可以凉拌,也属青海一特色小吃


;

麦索儿焜出来的美味

青海人爱吃的10大“另类美食”是什么?

青海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因此菜肴、小吃面点品种多样,风味各不相同。青海菜特点是醇香、软酥、脆嫩、酸辣,兼有北方菜的清醇,川菜的麻、辣,南菜的味鲜、香甜。少数民族的菜具有一种粗犷的美,主料以牛羊肉为多。下面就来看看青海人爱吃的10大“另类美食”,外地食客只能望而却步,无从下嘴!

1、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外地食客第一吃很不适应其味道,尤其是蘸着酥油食用,需要多多吃几次还能慢慢适应。

2、筏子肉团

筏子肉团是青海西宁的名菜,俗称“炸筏子”。将猪的胃壁脂肪膜九俗称蒙肚子油或包肚油)做包裹皮,把肝、肺、肾、脾等,剁成泥,拌入盐、姜粉、花椒粉、胡椒粉、 酱油、清油、葱沫、蒜泥等掺入面粉和团粉,拌匀,填入脂肪膜中,再用洗净的小肠管来回密密地扎成一长圆形肉团,两端封口、煮熟,再蒸一个时辰可食。有的做 法是把羊肉状入肠中经煮、蒸而成。因形似当地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而得名。特点是肥而不腻,鲜嫩味美。这道美食对于本地人而言视为美味,外地食客要能接受那些下水的味道可以尝试一下。

3、门源奶皮

门源奶皮,青海省门源县特产,门源奶皮是门源县回族群众采用纯手工奶制品,具有无污染,无任何添加剂,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以及钙、铁、锌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的特色,色、香、味俱全,营养价值丰富、绿色无污染。奶皮色泽乳白透黄,呈蜂窝沙孔装,松脆爽口,不油不腻,风味独特。外地食客第一吃有些适应不了其膻味,就像内蒙那边的奶酪一样。

4、牦牛酸奶

牦牛酸奶是民间非常传统的奶制冷饮,营养丰富,助消化。牧区的酸奶用牦牛奶制作,这种酸奶表层结为含奶油的黄色硬脂奶皮,扒开奶皮,软嫩黏稠的酸奶像豆腐脑一样洁白如雪,芳香扑鼻,入口,酸甜凉爽宜人,因为是自己家制作,没有脱膻的处理,有些外地食客还是接受不了其味道。

5、杂碎汤

青海人民把杂碎汤泡馍看成是最美好的早餐。耐饥,又能抗寒,杂碎是指煮熟的牛羊的头、心、肺、肠、胃、四蹄等,俗称"下水"。它又分两种,即"牛下水"或"牛肉杂碎"、"羊下水"或"羊肉杂碎"。杂碎汤就是杂碎煮成的汤,即下水下锅后,加调料、山楂等物,文火煮,肠肚烂后捞出,继续煮头蹄,去上层油 凝固(称"化油"),全部捞出备用。汤中加一些干葱丝、绿芫荽等调味品。杂碎汤香味浓、不腻。接受不了羊下水的味道,那就没有口福消受了。

6、麦索尔

青海民俗小吃。将颗粒饱满、尚青未干的小麦或青稞,取穗拌盐水,入锅焖熟,搓皮簸净,或在案板上研搓为细条,或用小石磨、水磨磨为长条状。可拌蒜末、拨熟油食用,别有风味。还可做稀饭稀饭配料。不研碎整粒而吃,称焜麦子或焜青稞。 喜欢这道美食的朋友记得一定要尝尝。

7、清汤羊肚

清汤羊肚是西宁的特色菜肴,用奇怪羊肚烹制成的青海清真菜肴。将洗净的羊肚块放入水中煮开,加葱、蒜、姜等,至其煮烂捞出切成条或小块,放入高汤中,再加葱、蒜、姜末、盐、胡椒粉、味精等煮开使之入味,撇去浮沫,盛入大汤碗中,滴入香油,撒上香菜或蒜苗丝即可食用。外地食客要是接受不了羊膻味那就没有口福了。

8、羊肠面

羊肠面是青海省省会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它以羊肠为主料, 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做法是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佐料的糊状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汤。

9、清蒸牛蹄筋

清蒸牛蹄筋是青海回族人民筵席中常见的地方特色菜肴之一,在清真饭馆里被列为地方风味菜。此菜淡嫩不腻,质地犹如海参,颇有高原乡土味,在内地很难吃到它,喜欢吃劲道的定要品尝下,不过在咀嚼时多少还是有些膻味。

10、藏族酥酪糕藏族酥酪糕(醍)是青海的特色小吃之一。藏族酥酪糕是藏族地区著名特产糕点,在藏族同胞称之为"醍"的点心,系采用营养价值极高的奶酪品制成,是家里专为节日款待嘉宾用的奶味甜点,外地食客要是到了藏民家第一次吃还是有些不适应其味道,需要多吃就此就好了。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三年亏损11亿负债27亿上市26个月后青客公寓破产清算长租公寓如何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