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多发疾病,入秋后为什么会生病

此起彼伏的喷嚏

彻夜难眠的鼻塞

怎么都不够用的抽纸

……

又逢9月

对许多人来说

和秋天一起到来的不只是降温

还有恼人的鼻炎

互联网买药平台数据显示

立秋以来

在线购买

过敏性鼻炎相关药品的顾客

大幅增加

为何每年入秋鼻炎患者都显著增多?

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每逢秋高“气”不爽

生活在辽宁大连的王子晨,今年早早地就“嗅”到了秋天的气息,白天是打不完的喷嚏,晚上是擤不尽的鼻涕,最难受时,喉咙、眼睛跟着一起痒。经医生诊断,他才知道自己患的是过敏性鼻炎。

秋天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沈阳市民李女士有10余年的鼻炎病史。每年一过立秋,她就感觉身边“病友”多了起来,地铁里的喷嚏声不绝于耳,办公室里一聊起鼻炎,大家就似乎找到了共同话题,医院看病时专家号也常常一号难求。

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秋季过敏性鼻炎患者占耳鼻喉科总患者数近30%。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患者数量从8月初起就开始逐渐增多,一般到10月中下旬开始减少,11月基本就很少了。

在“我们都是过敏性鼻炎”豆瓣小组中,近期发帖量和关注量逐步增加,目前已有1.6万余位病友分享病情和防护方法。常有人在深夜或凌晨发帖:“又被憋醒了”。在美团买药平台上,8月以来,鼻炎线上问诊量月环比增长31%,每天有超过5万人购买过敏性鼻炎药品。

图为豆瓣小组“我们都是过敏性鼻炎”已有1.6万余名病友。(豆瓣截图)

儿童成为秋季鼻炎的“重灾群体”。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柴若楠介绍,今年立秋以来,过敏性鼻炎问诊患者中每天有20名左右是儿童患者,已成为秋季过敏性鼻炎的主要问诊人群之一。

柴若楠说,相较于成人,儿童过敏性鼻炎更容易伴发鼻窦炎、中耳炎、咳嗽甚至哮喘。“鼻炎之害,不容小觑。”

隐形过敏原给呼吸带来困扰

为何一“嚏”知秋频频影响人们的生活?专家介绍,秋后早晚温差大,空气干燥,本身就容易诱发鼻炎,加上人们身边的过敏原不断增多,给呼吸带来隐形困扰。

花粉是过敏性鼻炎的过敏原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花粉季节在延长,花粉产量也在增加。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介绍,有研究发现,一株豚草每年可以产生数以亿计的花粉颗粒,会向一些地方大量入侵和扩散。

耳鼻喉专家表示,8月到10月是北方地区的秋季花粉期,过敏体质人群吸入花粉后,常伴有嗅觉丧失、眼痒、流泪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引发鼻窦炎、中耳炎等疾病。

但即便躲进高楼大厦,人们也难逃过敏原的“追击”。相关研究显示,室内空气中可测得的有害物质并不在少数,如涂料、油漆、墙布等会散发出酚、甲醛、石棉粉尘等,厨房产生的烟气和炒菜油烟中也含有一些污染物。

“在东北,尘螨是诱发儿童变应性鼻炎最主要的过敏原。”柴若楠说。

近几年来,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富公弼明显感觉,在医院接待的病人中,由宠物引起的过敏性鼻炎比例也在增加。“城市中饲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猫、狗的毛发、身上带的尘螨都是过敏性鼻炎的潜在致病因素。”

相比季节性变化、过敏原增多,人们的免疫力却在下降。锦州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孙建华说,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逐步发育并受到训练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发展中,人们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减少,也减少了与潜在过敏原接触的机会。

“在身体发育过程中免疫系统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患过敏性鼻炎的概率自然也随之增高。”孙建华说。

治疗还需对症下药

过敏性鼻炎反反复复,很难根治。医生提醒,如果有相关症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检查确认病症后,再对症下药。

柴若楠说,如果能确认自己的过敏原,应尽量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例如,有花粉过敏史的人群,外出时应佩戴好口罩和防护眼镜,防止花粉进入眼睛及鼻腔。外出回家后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清洁手部和脸部,并更换沾染花粉的衣物,去除身上可能携带的花粉及其他过敏物质。

药物依然是抑制鼻炎的主要手段。孙建华说,确诊过敏性鼻炎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不可以擅自盲目用药。目前的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

富公弼建议,如果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最好记住自己发病的日期,在医生指导下提前两周预防性地吃抗组胺药物,这样会缓解发病周期的症状,症状重、持续久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

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柴若楠正在为患者诊断。(受访者供图)

除了药物干预,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也很重要。环保专家提醒,应该多使用负离子发生器净化空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流动;此外有相关过敏原的患者,应避免接触毛皮、地毯、羽绒制品,尽量用吸尘器清洁环境。

做好科学绿化,对鼻炎预防也不可或缺。辽宁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付保荣说,城市绿化既要考虑生态效应,也要考虑尽量避免引进不适宜当地气候条件,或可能增加环境中过敏原的树种,“在城市绿化管理中,也应该合理配置,减少致敏树种的比例。”

转自新华社

来源: 未来网

入秋多发疾病,入秋后为什么会生病

初秋如何防疾病

最近,各大医院儿科、内科、消化门诊就诊患者明显增多,感冒、腹泻和一些“老毛病”最为常见。初秋时节,人们在衣食起居方面还是要多加注意,谨防疾病“趁凉”来袭。 着凉感冒最为常见 近日感冒发烧病人数量猛增,儿科门诊大约六成都是发热的患儿,急诊更是如此,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两倍。由于秋季气候多变,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忽冷忽热往往让人不易适应,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刺激,致使黏膜上皮纤毛运动紊乱,功能失调,防御能力下降,抵抗力减退,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如果治疗不及时还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 建议:预防感冒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加强锻炼,锻炼时要避免着凉。感冒后,应多休息、多饮水、吃易消化的食物。症状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切不可滥用抗生素,只有当感冒并发咽炎、支气管炎、肺炎时,才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加用抗生素。 需要提醒的是,“秋冻”对老人、小孩及其他体质较差的人来说都不适宜。 秋季腹泻不可不防 秋天患胃肠道疾病的人数并不比夏季少,秋季腹泻大多数是病毒污染所致,与一般饮食不洁引起的肠炎不同。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或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 建议:预防秋季腹泻主要是防止着凉,尤其是要防止疲劳后着凉,因为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虚而入。此类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时定量,饮食有节制,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宜清淡,多吃些蔬菜瓜果,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冷的食品,避免暴饮暴食。 旧病复发尤需重视 入秋时节多变的天气,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初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秋季天气转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可导致血压增高,心脏负担加大。受凉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甚至导致猝死。 建议: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要重视高血压等原发 疾病的治疗,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血压,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的疾病。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有哮喘、老慢支病史的人,要弄清引起哮喘发作的致敏源,室内要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无烟尘污染。 此外,老年人还要注意加强营养,进行体育锻炼。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量力而行,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还可以用凉水洗脸,循序渐进地增加抗寒能力。

入秋多发疾病,入秋后为什么会生病

入秋后血糖为何越来越高?三个方面别忽略!医生教你如何降血糖

入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差也会越来越大,本来舒适宜人的季节,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却发现自己的血糖越来越高,严重的甚至控制不住,却都不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来听一听医生是怎么说的。

一:入秋后造成血糖升高的原因

1、吃的过多

入秋之后,天气变得舒适,相较于闷热的夏季,很多人的胃口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入秋也有“贴秋膘”的说法,这时候会吃的比较多也吃的比较好,会导致身体摄入的热量超标从而使血糖升高。

2、气温下降

入秋后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凉爽,早晚温差也比较大,人的身体一旦被低温所影响,就会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肝糖原会分解增加,升糖素分泌增多,血糖就会提升。

3、运动量减少

立秋后天气比较舒适,人的睡眠时间也会相应增加,同时晚上气温较低,很多人都选择窝在家里,这样运动量也会相应减少,运动量的减少就会导致体内多余的糖分和热量消耗过慢,血糖自然也会升高。

二:如何预防血糖在秋季升高?医生提出2点建议

1、控制饮食: 虽然秋季胃口好,适合滋补,但是糖尿病患者仍需控制饮食,尽量避免摄入含糖量、高脂肪食物,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餐不要吃的过饱,注意营养的均衡。

2、坚持运动: 运动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无论什么季节,都应当保持适量的运动,像慢跑、散步、广场舞、太极拳这些都适合糖尿病患者,运动量也不用太大,每天保持40分钟左右即可。

另外,入秋后天气变化过快,要注意增减衣物,避免过冷或者过热,日常保持一个 健康 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这样对于降低血糖都有帮助。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电脑无线出现红叉怎么办,无线网卡显示一个红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