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下架今年已被处罚20次,豆瓣被下架怎么看

满分10分 《活着》这本书打几分?

余华:9.4分吧,剩下的0.6,去问问那个豆瓣。

豆辛瓜辛:我们被下架了,无法为您解答这个0.6。

今天,豆瓣被下架了!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迅速获得3亿多阅读。

最近一年来,豆瓣被处罚20多次,一步一步,陷入如今被下架的尴尬局面。

豆瓣连夜道歉

“将认真进行整改”

12月9日,据工信部的消息,下架106款侵害用户权益APP,包括豆瓣、唱吧等。

针对APP超范围、高频次索取权限,非服务场景所必需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等违规行为进行了检查。

依《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要求,工信部立即组织对上述106款APP进行下架处理,相关应用商店应在本通报发布后,立即组织对其进行下架处理。

于是,豆瓣迎来了最惨痛的处罚:下架。

华为应用市场,已经不能下载豆瓣了。

说真的,这些手机APP,动不动就是要身份证号,要手机存储权限,要短信读取,要摄像头权限,方便了哪些人,真的有必要吗?

或许,也正是这些权限数据,大数据分析(画像)推送,才能精准得恐怖如斯。

不仅可以精准推送你需要的广告,还能推送你不想看到的人,比如前男友的老婆。

豆瓣官方晚间回应称:

接到工信部通报后进行了严格的测试。确认问题是:在安卓9以及以下系统版本,当用户切换到“我”tab时,对用户已经授权使用的手机设备信息,存在获取频次不合理的情况。iPhone版本和安卓系统9以上版本不存在此问题。因安卓9系统为2018年发布系统,使用用户占比较小,很抱歉平台在测试时漏掉了这部分系统。

豆瓣表示,将认真进行整改,对各安卓版本进行严格测试,并将整改后的版本提交至相关机构进行审核,确保后续版本不再存在此问题。

忙着交罚金的豆瓣

自2021年1月至11月,豆瓣就被实施20次处罚,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共累计罚款900万元。

1月9日,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执法人员发现豆瓣网中“豆瓣读书”栏目以及“豆瓣”APP“书影音”栏目存在有害书籍相关出版信息,处罚3万元。

3月,因发布含有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的网络出版物被北京市文旅局处罚3万元;

4月,因违反广告法,被朝阳市场监督局罚款1.6万元;

8月,因出版、传播含有违法内容的网络出版物,被北京市文旅局处罚4万元;

11月,因擅自使用奥林匹克标志,被处以3万元的罚款;

12月,因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被罚款150万元;

豆瓣这不是在交罚金,就是在交罚金的路上。

可顶格罚金,都拦不住豆瓣。终于在2021年末,在第22次处罚中迎来下架时刻。

豆瓣被下架了

我还能用吗?

根据今年4月《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被下架的App在40个工作日内,不得通过任何渠道再次上架;

对下架后仍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将对其采取断开接入等必要措施。

所以当工信部,要求手机应用商店,将某款APP“下架”后。新用户40个工作日内,无法通过应用商店,找到这款APP的下载或者更新了。

如果豆瓣按照工信部要求整改到位,40个工作日后,就可以重新申请上架。

所以,你不卸载的话,豆瓣你还能继续用。可豆瓣的日子就不妙了,参考被下架几个月的滴滴。

可惜了的豆瓣

豆瓣于2005年上线,成为不少文艺青年关注的平台。实话说,对书籍、电影的选择而言,豆瓣依旧好用。

创始人阿北,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在美国加州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 IBM 担任顾问科学家。

之后毅然辞职回国,创立豆瓣。

豆瓣从最初的豆瓣图书、豆瓣电影,渐渐扩展到豆瓣小组社区的泛兴趣。

还记得有次想看电影,先上豆瓣查了下,短评第一条是:对不起妈妈,我把您给我的宝贵生命用来看这种东西了。

当时就笑喷了,豆瓣这影评真棒~

在2007年,豆瓣的用户就达到了100万。

可如今2021年,豆瓣依旧没能上市成功,盈利依旧是问题。

这或许也和创始人阿北,备受争议的“商业洁癖”有关。这么多年过去了,豆瓣规模体量,还是那个小而美的状态。

豆瓣对广告很挑剔,气质不合的不接。至于什么叫“气质不合”?

有豆瓣内部员工回答过:阿北不喜欢的就是气质不合。

阿北甚至觉得,不希望用户停留在豆瓣太久,也不希望用户在豆瓣转载信息。

呃。。。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

上一个说过类似话的人,是被称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

天眼查信息显示,豆瓣网经历了4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上海出版集团、策源创投、挚信资本、红杉中国等。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2020年7月。

豆瓣小组

或许是流量毒药

这次豆瓣被下架,有人认为是“豆瓣小组”的锅,和众多娱乐八卦小组脱不了干系。

2012年10月25日,豆瓣推出豆瓣小组移动客户端。豆瓣小组成了豆瓣的流量担当。

一开始试用豆瓣小组,就觉得这就是豆瓣文艺青年约X用的。

豆瓣小组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驻扎,2019年年底,豆瓣的注册用户超2亿,月活跃用户超4亿。

可豆瓣,为了流量加入豆瓣小组,为了流量又对某些话题敞开。可这,往往会多出大量的“下水道”流量,多出一个个地雷。

2021年1月以来,豆瓣小组已多次出现问题。每隔几个月,就有相关议题小组,被整改,更严重者被原地直接解散。

今年12月1日,大量新闻媒体报道,合肥庐阳区一男孩,被女X摔死的事件。

然后在豆瓣小组上,引起了某些大量令人不适的激烈讨论。这里月月鸟就不放截图了。

事实上,相对隐私问题,很多互联网业内人士,也更加担心,豆瓣会因为内容违规而被处罚。

12月1日,国家网信办负责人,约谈豆瓣网主要负责人、总编辑,针对的就是近期豆瓣及其账号,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处以150万元行政处罚。

当日,豆瓣APP内就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告称,根据有关部门的整改要求,豆瓣在2021年12月2日0时至2021年12月17日0时期间,暂停“小组”回复功能的使用,并暂停小组“精选”频道的内容更新。

当时,微博上有人这么留言:“当一个厕所,都培养出恐XX子了,那当然要把厕所平了,还留着接着孵化么?”

还有用户点评:

“豆瓣要想活下去,趁早把小组、电商和点评三块分拆,对持续经营来说,现在的小组完全是个负资产,彻底关掉也无妨,不关小组,最后结果就是整个公司关门。”

可假如没了豆瓣小组,豆瓣可能就养不活:点评和电商板块了。

最后,希望豆瓣,能好好再读下《活着》。

豆瓣下架今年已被处罚20次,豆瓣被下架怎么看

豆瓣为什么被下架?

豆瓣因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未整改被下架。

12月9日,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工信微报”消息,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针对APP超范围、高频次索取权限,非服务场景所必需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等违规行为进行了检查,并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APP进行了公开通报。

截至目前,尚有豆瓣、唱吧等5款APP未按要求完成整改,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要求,组织对相关APP进行下架。

豆瓣再被处罚

12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网信办”)约谈豆瓣网负责人、总编辑,并对豆瓣网运营主体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依法予以共计1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同时,网信办也指出,这已经是豆瓣网第20次受到处罚,迄今已累计罚款900万元。

但公告中的一条说明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公告中提到,豆瓣网已被多次予以50万元的顶格罚款。有多名专家向21记者指出,豆瓣网屡遭顶格罚款,很有可能是因为违反了《网络安全法》中的相关条例。

在顶格罚款的背后,不止暴露出豆瓣本身的平台治理问,也揭示了该类社交平台在治理过程中如何平衡内容合规和用户体验的难点。而于近期相继出台的多项针对文娱领域的整治行动,对平台本身和用户行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上内容参考 凤凰网-工信部:下架豆瓣、爱回收、唱吧等106款侵害用户权益App

你如何看待豆瓣今年被网信办处罚20次这件事?

我认为豆瓣确实该罚。

为什么说豆瓣该罚?

豆瓣被罚的主要原因是豆瓣网及其账号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而这个屡次出现违规信息的原因是饭圈已经彻底入侵豆瓣了。

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在看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前,都会参考豆瓣评分。如果评分高的话会去追一下,反之则选择其他影片。豆瓣评分之所以令人信服,是因为打分的观众基本都是普通路人观众,本身对这部剧所有的制作人员不存在任何偏见,所以这个评分是相对公平公正的。

但是后来饭圈文化兴起,越来越多的疯狂粉丝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恶意给偶像对家的电影电视剧打低分,甚至在豆瓣小组里用污言秽语辱骂其他明星,恶意造谣其他明星,对其他粉丝进行人身攻击。在整治饭圈的当下,豆瓣依然为饭圈保留这么一片净土,没有根据相关法律对违规内容进行处罚,这种行为和纵然犯罪没有任何区别。所以豆瓣被罚一点也不无辜。

豆瓣后期该如何整改?

豆瓣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取缔那些违规发言的小组和账号,情节严重的可以采取封号处理。其次是尽快完善用户账号管理,实行一人一号的实名制账号,杜绝饭圈文化入侵豆瓣。

平台该如何做好用户运营?

对任何一个平台来说,用户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大量的违规账号除了能给平台带来日活跃度外,让平台的年报数据好看一点之外,没有任何一点好处,甚至还可能会对平台反噬。这次豆瓣的处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你纵容饭圈文化在平台肆虐的同时,他们给你带来的就是20余次的行政处罚。

所以平台在运营的时候,宁愿选择一个优质用户,也不要为了数量去选择100个劣质用户。你把一个优质用户运营好了,自然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入驻,这样平台才能健康发展。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人头马君度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SophiePHE发力高端洋酒市场加码中国长线投资|走近进博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