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仇恨的来龙去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我们一直在听说着、在见证着印巴冲突,每隔几年就会搞一点动静出来。不禁会问一个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有历史原因,有民族原因,也有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积怨的原因。所谓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印度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完全统一过。曾经,印度也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并不是国家名称。印度幅员辽阔,种族更是复杂,雅利安人、波斯人、蒙古人都曾入侵这一地区,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现在印度有北部的人都是雅利安人后裔,比较白一点,他们往往是高种姓;印度南部都是土著后裔,比较黑一点,他们多是低种姓。所以你会看到,都是印度人,长相却大不一样。

印度还有上百个民族,说着几十种语言,又没有一个人数绝对优势的大民族起到统治地位,便产生了几十个国家同时存在。所以印度这一块地区很难统一,就算能够短暂被统一,也经常是由外部民族入侵而带来的统一。

印度高种姓多是雅利安人后裔,他们属于白人高加索人种

真正带来印度统一的就是英国殖民者,直接大杀四方,把南亚次大陆全部纳入自己的殖民统治之下,将众多民族强行攒在一个国家体系内。

英国人不允许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进行民族构建,一旦构建成一个统一的强大民族,将对他们的统治带来很大威胁。世界上很多民族原本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在后来需要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才形成的一个民族,说白了,往上查三代血统就很不一样了。

英国人很聪明,他们利用印度各民族的矛盾进行分而治之。在各土邦和不同宗教信仰中,刻意制造矛盾。比如,曾经印度穆斯林反对殖民统治,他就利用印度教部队和锡克教部队进行镇压。利用这种制衡术,使英国人长久的殖民着印度地区。这就为后来印度独立埋下了许多祸根,即使英国人走了,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却都还在。

在印度独立运动时期,圣雄甘地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合作,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而真纳作为穆斯林领袖,他认为应该单独建立一个穆斯林国家。巨大的分歧根本就谈不拢。

印度“国父”甘地

巴基斯坦卢比上的巴基斯坦“国父”真纳

这导致非印度教、非穆斯林的族群也开始蠢蠢欲动,比如锡克教徒就要求建立一个“锡克斯坦”。甚至还有一些党派认为,干脆将印度17个主要的民族都单独建国算了。

这样吵来吵去终于是不能达成共识。英国人又出场了……

英国人从内心来说自然是不希望印度独立的,但印度的独立运动浪潮不可阻挡,无力回天。于是英国驻印度末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提出著名的“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

末任总督蒙巴顿将军,后来从未英国海军元帅

“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划分为两大块,印度教徒占优势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优势的地区划归巴基斯坦,而克什米尔地区的各土邦自行决定归属。

这就是“蒙巴顿方案”非常阴险的地方,他非要留一个小尾巴,埋一个冲突的种子。你让别人自行决定,无疑是告诉印巴你们去争,谁争赢了就是谁的。很明显以后要扯皮的、要打仗的。

另外,“蒙巴顿方案”还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灾难。在英印殖民时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杂居在一起的,当“蒙巴顿方案”出台后,印度教徒便在他们占优势的地方大肆驱赶、屠杀穆。穆斯林作为报复,也同样在自己占优势的地区展开屠杀。

难民迁移潮

结果来了一次被动的人口迁徙活动,800万穆斯林从印度逃到巴基斯坦,400万印度教徒则逆向逃往印度。所付出的代价则是空前巨大的,据后来统计,有60多万人被屠杀,有数十万妇女遭到性侵……

这种历史带来的仇恨,现在印巴两国都还牢牢的记着。悬而未决的克什米尔地区,就是两国动不动宣泄仇恨的地方。

如果按照“蒙巴顿方案”让克什米尔自决,那么巴基斯坦本来是占优势的,因为当年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有70%都是穆斯林。但麻烦的是,克什米尔的统治阶层又是印度教徒。

于是在1947年克什米尔爆发了穆斯林起义,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统治阶层就向印度求援。印度觉得那地方本来就是我印度教徒的地盘,当然是义不容辞出兵。巴基斯坦一看印度出兵了,也立刻出兵克什米尔。第一次印巴战争就这么打起来了。

在克什米尔作战的印军

战争的结果是印度胜出,他们占领了克什米尔一大半地盘,以及四分之三的人口。巴基斯坦只得到了北部比较荒凉的地方。这当然使得巴基斯坦一直就很不服气。后面又爆发了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战争,但对两方实际控制地盘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有大量的穆斯林,他们组建了“克什米尔自由战士”的游击队,一直搞活动要摆脱印度,加入巴基斯坦。印度称他们是恐怖分子,而巴基斯坦称他们是英雄。

总的来看,巴方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比较平静,因为那边都是穆斯林。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情况比较棘手,经常不太平。印巴双方也经常在控制线上摩擦一下,大的战争打不起来,局部冲突总是发生。

印巴仇恨的来龙去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是同根生的印巴,为何现在都是相煎何太急?

就是因为边界之争,各不相让。

印巴仇恨的来龙去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典故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记载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作者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 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辞情慷慨,语言刚健。后人以“建安风骨”称 誉这些作品俊逸刚健的风格。但有些篇章表现了消极出世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如《白马篇》、《送应氏》等。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 浓厚的消极思想。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也善辞赋、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 ,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赏析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邃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说,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诉书。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拍拍贷不做网贷了借不到钱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