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里,市场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消息,产生新的影响。作为投资者,价格变动、突发新闻、甚至社交媒体上一条推送都可能打乱我们的思路。全球市场行至今日,高增长、低通胀的“金发姑娘”式黄金背景已经逐渐远去,牛市后段市场波动不可避免的提升,投资者情绪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各种信息影响波动。在去年四季度市场大幅下调后,年初至今全球市场均出现大幅反弹,短短半年走完一个V型走势,这种市场环境大大增加了择时的难度,更何况从历史数据而言,择时的效率往往难以超越长期持有。
此时我们更应该回归投资基本法,寻求长期真实增长带来的收益。我们认为在纷扰的市场噪音中,最不应该错过的,其实是那些多年以来潜移默化改变世界、影响深远且广泛的趋势。以不可阻挡的趋势作为投资方向,比起市场择时,更可能在长期为投资组合带来超额回报。
花旗认为,目前有三大投资趋势不容忽视:亚洲崛起、人口老龄化、数字革命。
亚洲崛起
1980年新兴亚洲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有1/10,今天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1/3,我们认为亚洲的崛起将会持续,到2023年,新兴亚洲将占据全球产出的40%。
在未来十年,世界大约有17亿人口会加入中产阶级行列,这其中有大约90%人口来自于中国和印度。新兴中产阶级将会拥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进一步产生更多的消费,预计未来5年间这一人群带来的消费增长可能会达到约10万亿美元。这些增加的消费可能主要流向高端家居产品、食品、耐久消费品、休闲消费和健康医疗。
由于中产阶级多居住于城市中,这一群体的崛起也会增加基建开销。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70%左右,其中的增量将主要来自于亚洲中产阶级。到2025年,全球15个最大的城市中将有一半左右在新兴市场,其中多数来自亚洲。为了迎接快速的人口涌入,公路、铁路、住房、治安等各方面均需要大量投入,带来大量的基建投资。
另一方面,新兴亚洲中产阶级在适应新科技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新科技的兴起也在改变着这一区域的金融服务业。亚洲的消费者正在拥抱接受金融服务的新方式,他们不再需要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而是更多依赖于手机和电脑,且逐渐习惯无现金社会的运转。同时全球仍有20亿人口等待接入银行系统,在新兴市场,银行服务的重点对象往往集中于企业和国有企业客户,因此在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科技金融大有可为。我们相信,对于新兴市场当地的银行、保险和金融科技公司的长期投资将是把握亚洲和全球未来金融机会的关键。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全球平均寿命有望在2050年增长至77岁,而这一数字在1950年仅为48,这一增长将对全球人口结构构成产生重大影响。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将从目前的9亿增长至超过20亿人。同时由于出生率下降,全球正在迅速接近老年人口数超过年轻人口数的临界点,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可能将在2020年首次超过5岁及以下人口。
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广泛影响全球经济的方方面面,包括养老金、生产力和健康医疗等。其中,健康医疗板块是我们认为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板块之一:1。 80%的65岁以上人群至少有一个慢性病。2。 80岁的老年人在健康医疗上的花销大约是59岁的人的6倍。3。 中国和印度的健康医疗开销占GDP的比重与发达市场相比仍然较低。
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我们预计整个健康医疗各个方面的支出都将增加。其中,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机会尤其值得关注:1。 癌症:一些制药企业正在进行免疫肿瘤学和CAR-T疗法的研究。诊断方面,健康医疗公司也正在研发不那么具有侵入性且可以进行早期诊断的方式。2。 阿茨海默症:随着年龄增长,阿茨海默症发生的概率不断增高。到2025年,仅在美国就将有约700万人口罹患阿茨海默症。据估算,阿茨海默症的年开销将由目前的8000亿美元攀升至2030年的2万亿美元。3。 老年医护:据估计,大约70%的65岁以上人群将需要长期看护服务。4。 减少医疗行业成本:我们认为健康医疗成本的减少将是一个多管齐下的过程。综合而言,在创新医疗管理,仿生药制造商,健康科技公司以及定制化医疗企业可能存在投资机会。
数字革命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世界正日益变得数字化。我们相信,数字化变革步伐的临界点正在接近:1。 半导体、传感器和软件的成本正在降低而功能正在提升。2。 对于5G技术迫在眉睫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会增强一系列的连通性并创造海量数据以供分析和使用。
将半导体和传感器嵌入一些非传统的科技产品中,如手表、电灯开关、烤箱、婴儿服装、街道等中是有可能创造商业收益的,而这可能会带领我们走向真正互联互通的经济。我们所熟知的“互联设备”可能将不再仅仅局限于智能手机或个人电脑,这些设备可能将迅速扩展至几乎所有物品,包括服装、汽车等等。全球的互联设备预估将由如今的180亿台增长至2025年的350亿台,到2035年,这一数量可能高达1万亿台。所有这些设备都将产生更多的数据以供分析,从而可以提高服务质量。
据估计,5G网络可能将于2020年开始投入使用,其将提供更高速和稳定的网络服务,连接速度可能是当前网络的100倍之高。兼具高速与低延迟的特征,5G将使得更多工业、城市和家居功能得以自动化和互联化,同时,也将产生大量数据以供收集与分析。总体而言,5G将帮助实现一个无处不在,万物互联的世界,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商业和家庭数字化的下一步变革。尽管终端产品的数字化提供的前景相当诱人(包括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消费品、无人机等等),仍然需要注意,这些产品中很多仍然处于应用的早期阶段,市场竞争依然激烈,投资需要精挑细选。
作为组合管理者,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些数字化终端产品背后的组成科技,比如说工业机器人得以运行的半导体、传感器和嵌入软件。同时也关注于那些提供5G无线基础设施和服务的企业,这包括电信硬件和软件服务商、基站公司和电信服务提供商。互联性的提升所带来的一个关键风险在于网络安全性,因此在组合中保有一些网络安全公司也是必要的。
本文源自新投资者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花旗集团有哪些经营优势
一、花旗集团经营优势如下:1、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
花旗银行之所以不断发展状大,成为全球最具有经营竞争力、价值创造力的大银行,这得益于花旗银行独特的企业文化建设。花旗银行自创业初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战略,它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不断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让员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园感"。
2、机制。
对于加入WTO后的中国金融业而言,最为关键和最为迫切的就是要更新人力资源理念,打破一切束缚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条条框框,从根本上改革人力机制。
一方面要营造优厚的政策环境吸纳优秀人才,特别是要吸纳业务经营、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电子网络、国际金融、数理分析、经济研究、文理复合、机构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包括引进国际"外援"人才;
一方面要努力提炼金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让"为企业献身的精神成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积极推行"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员工薪酬市场化制度与持股制度以及积极的期权制度,依靠制度激励人才;同时,要在培训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存量"人才的质和量。
二、文化特点:
1、具有柔软性: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尽管不具有像硬件那样的"不可塑性",却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感到有一种柔性压力感。
2、有渐进性: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创立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经过190多年的培育逐渐形成的。
3、潜移默化性:
花旗银行企业文化形成后,便体现在日常的各种经营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职工的思想中去,像无声的命令促使员工朝着同一目标前进。
4、具有延续性:
花旗银行的企业文化产生后,历经世代相传,绵延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
三、自身特征:
1、努力追求成长,以取得两位数的平均盈利成长为目标(不考虑购并因素);
2、以全球化为取向,但深深植根于业务所在的每一个当地市场;
3、分散盈利来源,即使在市场状况困难时也可获得丰厚利润;
4、将资本投入盈利率较高的业务,每项业务均能独立取得盈利丰厚的成长;
5、严格遵循财务规则,保持雄厚的财务实力,以便承受与回报相当的风险,把握有利可图的机会;
6、严密监控管理成本,同时审慎投资于集团的基本设施,精打细算,杜绝浪费;
7、注重技术创新,使多个平台紧密协同,向客户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
花旗银行的发展
在花旗的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名字:花旗银行(Citibank)、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集团(Citigroup),它代表着花旗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花旗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2年,是一家服务于纽约商人的金融机构。
花旗银行的总部设在华尔街,到了19世纪末,已在美国的其他州和海外开设分行。同时花旗银行也是第一个成立国际部的美国银行,在1904年第一个推出旅行者支票。
1902年起,花旗银行开始了向海外拓展,先后分别在新加坡、英国、中国、香港、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开设分行(这时花旗在美国不可跨州开展业务,却跨国开设分行)。
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年3月1日改为现名。
纽约花旗银行的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创立,经营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该行取得美国政府第29号特许状,国民银行执照,改为花旗银行。该名称当时没有叫起来,同时有混用现象。但美国花旗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纽约第一城市银行,美国花旗公司,国际银行,万国宝通银行都属于花旗银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该行,将它作为美孚石油系统的金融调度中心。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纽约花旗银行脱离了洛克菲勒财团,自成系统。当时,由于业务每况愈下,曾一度依附于摩根公司。到了40年代,纽约花旗银行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机,大力恢复和扩充业务。战后,纽约花旗银行业务不断扩展。5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纽约花旗银行在竞争中壮大起来,于1955年兼并了摩根财团的第二大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随后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此时该行资产急剧扩大,实力增强,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当时美国第三大银行,资产规模仅次于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
花旗公司
由于美国银行法对银行与证券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规定商业银行不许购买股票,不允许经营非银行业务,对分支行的开设也有严格的限制。为了规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银行走出了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银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花旗银行把自己的股票换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资产的99%是花旗银行的资产。数十年来,花旗银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舰银行”,20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的资产一直占花旗公司资产的95%以上,80年代以后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花旗公司共辖13个子公司,提供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按照当时法律要求,非银行金融业务所占比例很小)。通过这一发展战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并在198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银行控股公司。
花旗集团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组成的新公司称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和花旗集团的蓝色字标。
旅行者集团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险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Company)成立于1864年,一直以经营保险业为主,在收购了美邦经纪公司(Smith Barney)后,其经营范围扩大到证券经纪、投资金融服务领域。1997年底又以90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该公司已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的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有1亿客户,拥有6000万张信用卡的消费客户。从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
花旗银行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派克大道399号的花旗银行,是华尔街街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华盛顿政府的第一任财政总监(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缪尔.奥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与纽约的一些商人合伙创办了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团的前身。当时,该银行还是一家在纽约州注册的银行。在创建之初,纽约城市银行主要从事一些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国国民银行法,纽约城市银行取得了国民银行的营业执照,更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后,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之一。
20世纪初,纽约国民银行开始积极发展海外业务,1902年,该行在伦敦开设了它的第一家国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万国宝通银行之前,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已在拉美、远东及欧洲建立了37家分支机构(Muro,1984,p.47)。万国宝通银行成立于1901年,当时主要是为了发展对中国及菲律宾的贸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国在华的第一家银行分行,不久又相继在远东其他地区设立海外分行32家。通过兼并万国宝通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的海外分支网络扩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银行(1927年以后,纽约城市国民银行的中文行名改为花旗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00家。
20世纪20年代花旗银行开始开拓零售银行业务。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专对个人服务的分行,1928年成为首家提供个人贷款的商业银行,70年代花旗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它成为美国VISA卡与万事达卡的最主要发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银行率先大规模将ATM机引入银行系统,2013年,花旗银行已是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者。
1929年和1930年,花旗银行先后收购了农民信贷与信托公司和纽约美国国民协会银行,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花旗农民信托公司,1959年花旗农民信托公司改名为第一花旗信托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Trust Co.),两年后合并于第一花旗银行,成为其信托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1955年3月,花旗银行兼并了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同时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合并后的第一花旗银行成为仅次于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的美国第三大银行,1962年第一花旗银行更名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1年第一花旗银行率先推出了大额可转换定期存单(CD)业务,该业务使花旗银行能够与政府债券竞争资金,花旗银行取得了新进展。同时,花旗银行进一步国际化,到1982年底,花旗银行已在94个国家拥有1490余个分支机构,海外机构的资产和收益占花旗银行全部资产和收益的60%。
1967年花旗银行组建了控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First National Corporation),1971年第一花旗公司改组为多银行持股公司,1974年3月28日更名为花旗公司(Citicorp),花旗银行也同时更名为Citibank,N.A.。花旗银行是花旗公司的核心附属机构,资产在70年代中期占整个控股公司资产的95%以上,以后有所下降,在80年代改比例在85%左右,至2013年约占60%左右。花旗银行的董事长、总裁也同时是花旗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
20世纪80年花旗公司先后兼并了Diner’s Club、加州忠诚储蓄银行(Fidelity Savings)、芝加哥第一联邦银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迈阿密比斯肯联邦银行(Biscayne Federal)、华盛顿特区的国民永久储蓄银行(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同时,其跨国业务业有了进一步进展,海外分支机构扩展到了芬兰、新西兰等国。
20世纪80年代末,花旗银行由于在海外及商业房地产方面的不良贷款而陷入了困境。1990年至1992年3年内,信贷损失准备达到100多亿美元,1991年税后利润亏损9.14亿美元。不过,经过里德领导的三年复兴计划(1992-1994),花旗银行迅速调整了资本结构、恢复了资本实力。1995年,花旗银行净收入达到创纪录的35亿美元,资本总额也上升到了277亿美元。花旗银行的一级资本上升到了192.4亿美元,占总资产的11.9%。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宣布和旅行者集团合并。旅行者集团原是一家生命与财产保险公司,后来它通过收购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史密斯·邦尼(Smith Barney)公司,把业务范围扩大到了投资银行、商业信贷、融资服务等领域。1997年,该公司又以90亿美元兼并了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新组建的所罗门?史密斯?邦尼(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至2013年,旅行者集团的业务范围主要有:生命与财产保险、投资银行、商业信贷、私人理财、资产管理等。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起企业兼并案,合并后组成的新公司成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合并后花旗集团的总资产达到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营业收入为750亿美元。通过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公司之一,由1997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58位一跃升至1998年的第16位。
1999年,花旗集团与日本第三大证券行日兴证券于日本共组合营企业-日兴所罗门美邦。该合营企业自成立以来各项排名均突飞猛进,2000年更于股票及相关交易界别中荣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兴所罗门美邦于日本市场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占的市场份额为55%,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总和。2000年4月,集团的投资银行旗舰所罗门美邦成功收购宝源投资,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欧洲投资银行,令花旗集团于欧洲市场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为把零售金融业务推向全球化同时扩展分销渠道,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设于15个国家共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2001年,为壮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地位及业务表现,花旗集团以逾120亿美元收购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机构Banamex。
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花旗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资产达1兆美元,于全球雇有二十七万名雇员,为逾一百多个国家约二亿消费者、企业、政府及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消费者银行和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服务。以红色雨伞为标志的花旗集团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花旗银行、旅行家集团、所罗门美邦、CitiFinancial及Primerica金融服务公司。集团2000年的核心收入达140亿美元,2001年收入达146亿美元,为全球盈利最高及财政最稳健的公司之一,其股本总值达880亿美元(2001年),一般股本回报率为20%。雄厚的资本促使集团能运筹帷幄,顺利过渡逆境并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大展宏图。在2001年、2002年《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1000家公司排名中,花旗集团皆名列第5位,在全球金融界中排名第一。
最新进展
花旗银行欧洲分部从2013年2月份开始联手万事达,推出NFC支付贴纸,作为新的Citi Life、Citi Life Metropole、Citi Broker Consulting、Citi BILLA和Citi CSA信用卡使用。该服务免收费用。花旗还将联手VISA推出作为O2花旗信用卡使用的无接触式贴纸。
这款支付贴纸可粘贴在任何地方,如手机背面或钥匙坠上,工作原理与无接触式信用卡一样:用户只需将贴纸靠近支付终端上的读取器即可完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