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手机电脑所放大的现代人焦虑

“自从钟表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现今只要有屏幕的产品,似乎都可以显示时间。钟表、手机、电脑,乃至户外的广告屏、室内的指示牌。只要愿意,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抬头低头间,精确地知道此时此刻,几分几秒。

钟表、手机、电脑,时间焦虑

时间的即时可知,让现在的人,不知不觉间陷入了时间焦虑中。而时间的可精确计量,更是让时间成了一种资源,一种被各种互联网产品争夺稀缺的资源。于是各种旨在吸引时注意力的娱乐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抢夺着人们有限的闲余时间。而这些旨在抢夺人们有限时间的娱乐产品,表现出相同的特性:碎片化、同质化、感官化、低俗化、快餐化。互联网的发展,更是通过技术,不间断地挖掘着人性原始的欲望,将人一步一步拖入到时间的空虚之中,迷失自我。

城市森林,将城市中的人困在一个个逼仄的格子间里;可计量的时间,将格子间里的人不自觉地拖入时间焦虑中;快餐化的娱乐方式,将焦虑中的人陷入不自知的空虚迷失里。于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卡着点上班,卡着点吃饭,就连出门逛个街踏个青,也要时不时地看下时间。下班后仅有的空闲时间,更是大都花在了刷抖音、刷头条、打游戏上。

不知有多少人,多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完整听过一首歌,完整看过一部电影。

最近重读《红楼梦》,有点羡慕古人。西洋钟这些对当时的人新奇的计时工具,虽然已经挂在了一些达官贵人家的墙上,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对时间的感知,主要还是来自于与对自然环境的细微观察上。而对时间的认识,更不可能精确到秒上,而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每两小时一个时辰的粗略划分里。

红楼梦里的时间,总是与自然交融

因为需要通过周边的环境感知时间,于是古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时时刻刻都在与自然交流,都在与时间互动。看到启明星,知道天要亮了;看到日出东方,知道该吃早饭了;看到树影东移,知道是下午了;看到月上柳梢,知道要休息了。看到冰消雪融,知道是春要来了;看到桃花盛开,就知道是暮春三月;看到麦浪滚滚,知道是盛夏酷暑;看到大雁南归,知道秋去冬要来;看到蛙藏蛇隐,知道已是冬天。

中国人更是通过二十四节气,将时间与自然对应,将生命与自然交融。这种人与时间、人与自然、时间与自然的有机结合,造就了中国古典哲学诗词曲赋,那关于花、关于风、关于月、关于春、关于秋、关于自然的种种,与时、与人、与情、与景、与天、与地,乃至与宇宙交融的极致浪漫。

科技的发展,看似让人能够更精确地把握时间,其实让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弱。

人,其实逐渐沦为科技的附属与工具,更是陷入时间的焦虑中。

陶渊明笔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然自得、恬然自处,王维眼中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得从心所欲、随遇而安,苏东坡词中“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心境相随、情景交融,如今只能在古人的文字中去感悟。因为从小缺少对自然的感受与认知,即使这些美的文字,再了熟于心,终究无法真正体会古人笔下那情景交融的美。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在时间的催促下,时人变得忙碌而又焦虑。

处处是匆忙,处处是拥挤,处处是奔波。

即使偶尔有心,抬头看到春花开,低头看到秋叶落,也只是匆匆拿出手机,拍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微博,配上四处拼凑的文案,自我感动一下,再次随着人流,陷入时间的匆忙中。

越来越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感受这自然与季节的变化,聆听自然中生命的律动。

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每个人都成了低头族,所有的感官与注意力,都被那方寸屏幕所剥夺。甚至是人的听觉、视觉、嗅觉,都在随之退化,随之退化的,还有人对自然与美的感知能力。

现在的我们,多了焦虑、抑郁与孤独,少了怡然、恬适与惬意。

科技的发展,让现今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享受。本以为工业社会的物质文明,能带给人类更多的精神文明的享受。最后发现,人只是物质文明的附庸,并在物质文明中沦落。

城市化的发展,将人封困在城市森林的牢笼之中。看到听到闻到的,处处都是人工设计人工雕琢的东西。自以为会成为城市的主人,其实早已不知何时,成为了城市中的囚徒。

一直特别讶异及惭愧于《红楼梦》中,一群十几岁,初高中年纪的孩子,无论识字不识字,无论公子小姐丫头,身上所具有的那对自然、对生命、对美的感触力。

现今的小孩,乃至人到中年老年的我们,从小接受的都只是技术性的知识,而缺少关于自然,关于人文,关于美的知识熏陶。而常常陷入对“背诵全诗”“背诵全文”的恐惧与焦虑中。至于诗文本身的美,也在老师文本字义的解析中解构。

前几年的《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播方式,但终究归于了娱乐化。

早先《百家讲坛》中对经典的解读,也是陷入鸡汤文的口嗨中。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回归到传统文化的教育本身之中。让小孩在文化中体悟自然,体悟生命,进而体悟人生。

而对于陷入工作焦虑中的人,可以拿起经典,拿起诗词,放下手机,不求甚解,只是随心所读,随心所感,然后在某个年龄某个地点某个时刻,或许会一下领悟到古人笔下的智慧与美。

放下手机,忘记时间,拿起经典,找寻生命的意义。

被手机电脑所放大的现代人焦虑

为什么使用电子产品会使人焦虑?

很多人在现实世界中过的并不如意,但是在社交网络可以寻找到理想生活的快感。记得上一次去电子厂参观,工厂三班倒,每天工作八小时,其余时间就是在宿舍看电影听音乐聊天,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外,时间都花在了线上。甚至有人总结说:手机以外的生活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很容易使人焦虑。

被手机电脑所放大的现代人焦虑

现代人焦虑症:为什么看手机的时间越久,你反而越不开心?

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它逐步入侵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从购物、付款、社交,如今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特恩斯市场研究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球16到30岁之间的用户,平均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超过3.2小时,其中中国用户使用手机的时间长达3.9个小时。

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每天至少会花费四个小时的时间在手机上。

我的后台常常会收到这样的消息:每天沉迷于玩手机,心情低落,我该怎样戒掉呢?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问题,首先探究它的成因。

手机上肢解我们大块时间的,通常是游戏和视频。

心理学家米哈(MihalyCsikszentmihalyi)曾说过,人们对快乐的追求是为了快乐本身,而对其它目标,比如健康,金钱,权力等,却是只有在我们认为会让自身快乐时才会得到重视。

玩手机不需要动员任何兴奋细胞,它紧密贴合了人类最原始的短暂快乐。

米哈里将人们会感到快乐的境界称为福流体验(Flow Experience),根据他的理论,能产生这种体验的活动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这项活动能使人专注;

(2)这项活动是我们自己选择进行的;

(3)这项活动的难度不能低到让我们感到无聊,也不能过高而使我们感到无法达成;

(4)活动的目标必须明确,成果也应得到即时反馈。

2.

置身于福流体验的人,会不断投入精力和时间成本进去。在这个过程中,人不需要对自我状态进行监控,因此通常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游戏的设计原理,恰好与福流理论如出一辙。

以受众较多的王者荣耀为例,这款游戏很容易上手,保证了玩家的数量,但是随着技能提高,升级越来越难,但因为有赢的希望,又让人欲罢不能。游戏的结果可以立即得到反馈,并通过升级和金币来强化刺激。

而学习和工作,远没有如此吸引力。

如果说游戏的设置击中了人性的弱点,那么沉迷于看剧刷娱乐新闻的人,则是缺乏自制力,时间管理能力较弱。

在智能化时代尚未来临之前,我们无论怎样沉迷于某种事物,它都会发出一个类似于红绿灯的停止暗示:看杂志,翻到一半时候你会觉得差不多了,于是将它放到一边;电视节目每天总有播完的时候,想看下一集就必须等到明天,停止信号无处不在。

但是现在,手机就像是塞满信息的小盒子,有无数东西躺在里面等着你去检阅——虽然大部分是无效信息。

手机里的各大视频app,夺走了我们的停止暗示。

3.

从2007年iPhone问世,到2017年,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科技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它的另一端,也有着不可低估的杀伤力。

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十年间,我们花费在睡觉和工作上的平均时间并没有多大的波动,划掉这些衣食住行,我们还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自我思考、发展技能、产生创意的绝佳时期。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来自如何对待业余时间,业余时间,是一个人短期内实现快速上升的途径。这个区域利用效率越高,我们的发展潜力也就越大。

在2007年时,人们的平均业余时间,还能保留在5个小时左右,到2017年,只剩下了2个小时不到,超过84.5%的人将这段时间用在玩手机上。

长期沉迷于玩手机的人,内心真的感到快乐吗?结果恰恰相反,因为虚拟世界产生的一切反馈,都只是暂时联系。

大脑区域中,有一块区域是奖励反馈中心,当这块区域受到外部刺激,它会在突触神经之间释放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帮助细胞传送脉冲,从而维持指令的延续。

刺激本身不会带来快乐,但大脑的不断分泌的多巴胺让你失去正确判断。

玩手机的时候,我们不会进行刹车。当一个人的自制力有限,停止暗示又被剥夺,就会陷入大脑不断被刺激的恶性循环。

如果想有效避免陷入这种糟糕的情绪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停止暗示。

4.

心理学家奥特尔(Adam Alter)曾介绍了一些公司加强停止暗示的做法,荷兰的一家设计公司,将桌椅安装了装置,每当下午6点,无论你正在做什么,办公桌都会被吊上天花板。

对于自己,我们同样可以设置一个停止规则,而不是试图抵御诱惑。比如,永远别把手机带上床,游戏只能放在星期六玩。

当你的大脑逐渐适应这些规则,拿起手机的时候,它就会发出停止暗示,提醒你今天已经差不多了。

2010年乔布斯在iPad新品发布会上,形容iPad是一个超凡的装置,但《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他时,他却说,我们限制孩子在家中使用电子产品;在硅谷附近的一所学校,限制学生在八年级之前接触电子屏幕,而这些学生的家长,75%都是硅谷的技术高管。

可见开发出这些东西的人,都深知电子科技的另一面。手机就像一个巨大的时间黑洞,吞噬你的未来,剥夺你的意志,限制你的思想。

几乎每条新闻的评论区,都有一群无知的灵魂在呐喊。以为网络让他们失去了自主思考能力。

所以,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加强我们的停止暗示,如同建造一座牢固的堤坝,才不会被汹涌的信息潮流所淹没。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人为什么要读书阅读答案,为什么要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