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亡羊补牢的解释「说文解字第136课成语亡羊补牢中牢的由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36课,讲一个汉字:牢。牢是《说文解字》“牛”部汉字,也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详情如下:

牢。读l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这是个会意字。“闲”,是栅栏的意思。养牛马用的圈,用栅栏围成。所以牢的本义就是关牛、马等牲畜的圈栏。这个字的字形许慎认为是“冬省。”就是说它的字形与冬天的冬字字形相仿。我们来看两个字的小篆字形对比。

(冬与牢的小篆字形对比)

的确有点像,许慎说原因是“取其四周帀也”,两个字都是四周封闭的样子,所以用这个字形来做关牛马的圈栏的“牢”字。但冬字是从“夂”从“仌”,意思是季节的结束,是“四季尽也”,仌是冰,夂是终的古字,意思很好理解,因为结冰了,一年到头了,四季尽了,所以是冬天。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字形相像外,“牢”字的字义似乎跟“冬”字并无渊源,看“牢”的字形演变:

(牢的字形演变)

我们看“牢”字的甲骨文,其实就是圈栏牲畜的形状,字形中不管里面是关了一只羊,还是一头牛,或者干脆是一只动物的象形,总之是被圈栏围住的牲畜。到金文基本无变化,战国文字顶部多了一个凸起,到秦简这个凸起被误写而保留。 陈英杰先生在《字源》中称:“《说文》小篆因秦简写法而误增一笔,许慎遂以为从冬省,非是。睡虎地秦简是处于隶变中的文字,它包含有篆体和隶体两重因素,即篆、隶合一,李斯所制小篆即源于其篆体因素。”所不同者是小篆又加了封闭栏口的一笔,这个完整的演变过程,“牢”字本来就这样写,与“冬”字似无关系,显然,许慎认为“冬省”对字义研究意义不大,就是两个字字形相似罢了。

李孝定在《甲骨文集释》中认为:“所谓从冬者,实象牢形,即许言‘取其四周币者是也。’”或许许慎的本义就是说说这个字的字形跟冬近似吧,与字义并不相关。

以上是对许慎“冬省”两字的解释。

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篇》引罗振玉曰:“牢为兽栏,不限牛,故其字或从羊。”牢并不仅关牛,还关羊,所以甲骨文字形有时下面是个“牛”字,有时是个“羊”字。《甲骨文字典》称:“古代放牧牛马羊群于山野中,平时并不驱赶回家,仅在需用时于驻地旁树立木桩,绕以绳索,驱赶牛羊于绳栏内收养,解放前四川阿壩地区大金县一带豢养之牛羊,仍以树立木桩绕绳……为牢,与甲骨文字形完全相同。”

(现代社会农村的牛圈)

许慎说牢的字形本义就是关牛、马、羊、豕的圈栏,这应当是肯定的。比如《诗经.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从猪圈里捉猪做佳肴,用葫芦瓢盛满了酒浆。这里用的就是这个本义。再比如最常用的一个成语“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称“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羊丢失了,再去补好羊圈的漏洞,通常用来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这里面的牢,用的也是牢的本义。

(亡羊补牢)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甲骨文里所提到的牢,并没有用牢的本义,而是用的引申义,即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甲骨文里,牢的字形有从牛的字形,也有从羊的字形,在殷商时代,用牛祭祀,称为“太牢”,用羊祭祀,叫“少牢”。比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太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到周秦以后,祭祀用“牢”的概念又有所发展,一般指牛、羊、豕各一称“太牢”,羊、豕各一称“少牢”。

(太牢祭)

本义之外,牢字还有很多意思,举常用的说说:(1)公家发给的粮食。《玉篇.牛部》称:“牢,廪食也。”廪,就是粮仓。开仓放粮,当然是公家发给的粮食,到裴駰的《史记集解》又说:“牢,禀食也。”禀的意思就是“赐谷也”。比如《后汉书·董卓传》载:“牢直不毕,稟赐断絶,妻子飢冻。”粮草不继,赐谷断绝了,妻子孩子又饥又冷。

(东汉末年的灾荒)

(2)监狱。牢的引申义,牢是关住牛、马等牲畜,使其失去自由。监狱是让人失去自由。《释名.释宫室》:“狱,又谓之牢。”这也是常用义。司马迁《报任安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圈当作)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现代汉语也称监狱为牢房。比如鲁迅《药》:“这小东西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鲁迅《药》插图)

(3)坚固;牢固。引申义,为了不让牛马逃走,所以要修的坚固。《广雅.释诂一》:“牢,坚也。”比如《韩非子.难一》:“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读yǔ,指恶劣、粗糙),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东夷的陶工制出的陶器质量粗劣,舜到那里制陶,一年后,大家制出的陶器很牢固。再比如韩愈有诗《赠刘师服》有句:“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余皆兀臲(读niè,指不安、摇动)。”他羡慕别人的牙齿长得牢固,叹自己牙差不多掉光了。

(4)古代州名,牢州,唐代置州。在今广西玉林县。(5)古代水名。就是现在广东省西南部的新兴江。

此外,牢还是姓,《广韵》有载。牢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牢的小篆写法)

有朋友建议在解说中将一些不常用的字义省略掉,因为这些字义已渐不为人所知,一味钻书袋子实际意义不大,读来却如读字典,体验实在不好,鉴于阅读性提高的考虑,我们在汉字解说中省去了部分不常用字义,但在本套课程最终结集时,会将未列出字义一一补上。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

(【说文解字】之136,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成语亡羊补牢的解释「说文解字第136课成语亡羊补牢中牢的由来」

亡羊补牢成语由来

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四》典故)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四》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 亡羊补牢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才想起去找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成语亡羊补牢的解释「说文解字第136课成语亡羊补牢中牢的由来」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典故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释义】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历史典故】
战国末期,楚国已由强盛走向衰败。楚襄王即位以后,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还任用奸臣子兰为令尹。子兰把持朝政后,朝纲败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臣庄辛看到楚国如此境况,痛心疾首,寝食难安。有一天,他闯进深宫劝谏楚襄王。他对楚襄王说:“大王,令尹子兰专权妄为,排斥异己,迫害贤臣,长此以往,楚国危矣!”
此时,楚襄王正玩得开心,看到庄辛闯进来斥责自己,顿时大发雷霆,高声骂道:“你真是个老糊涂,楚国现在平安无事,你怎么说出这种不吉利的话来,还不快给我滚出去!”庄辛回到家中,想想自己闯宫进谏,却遭到昏君的一顿辱骂,深感痛心,一气之下,便带着全家迁到赵国去了。
庄辛走后不久,秦国派大将白起率强兵直逼楚国。秦军来势汹汹,杀得楚军兵逃将散,都城郢很快便陷落了。楚襄王仓皇出逃,直到阳城才暂时脱离了险境。此时,楚襄王冷静下来,想起庄辛闯宫时劝谏的忠言,追悔莫及。于是,他立即派人去赵国接庄辛。
楚襄王见到庄辛马上说:“当初我听不进您的金玉良言,使国家败落到如此地步,令人痛心。事已至此,我该怎么办呢,还请您为我指点一二!”
庄辛见楚襄王确有悔改之意,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养了一群羊。一天清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查看,原来是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邻居都劝他赶紧修补羊圈,但那个人不听劝告,说:“羊已经丢了,何必再修羊圈呢?”第二天,他发现又少了一只羊。他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诫,于是赶快把羊圈修好。以后,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
讲完故事后,庄辛又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然被攻陷,但楚襄王只要振作起来,楚国是不会灭亡的。楚襄王听后,便依庄辛所说励精图治,重振了国威。
【成长心语】
当一件事情已经做错,如果继续执迷不悟,一错再错,只能是自取灭亡。孔子曾经说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面对已经犯下的错误,最应该做的是及时改正错误,并依据发生错误的根源进行及时的补救。无论是目前的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我们的经验总是有限的,所以犯错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当我们已经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可以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直到“破罐子破摔”,但我们也可以及时地弥补自己的过失,吸取失败的教训,让它成为自己未来道路上的“警钟”。很明显,后者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更积极的,也是更有意义的。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你用心地去弥补、去改正,永远都不晚。

上一篇: 女销售原来靠这样卖房(楼盘置业顾问提成大概多少)
下一篇: 现在为什么苏宁和国美都没有卖台式电脑了,买电脑在国美还是苏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