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通市残疾人联合会_助残自强】
在如皋市搬经镇,有这样一名特殊的创业者。43岁的缪志坚是一名下肢残疾人,他“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开起了自己的渔具店,不仅打拼出了一份自己的事业,也开创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如皋市搬经镇,有这样一名特殊的创业者。43岁的缪志坚是一名下肢残疾人,他“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开起了自己的渔具店,不仅打拼出了一份自己的事业,也开创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10月10日,一大早,缪志坚拄着双拐就来到自己的渔具店里,和父亲搬运鱼竿、鱼饵、渔网等渔具,整理店里的货物,开始一天的忙碌生活。
1980年,缪志坚出生在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庄村一个平凡的家庭,一家人都因他的出生沉浸在欢乐之中。然而在缪志坚8个多月时,一场高烧导致其双下肢瘫痪。突如其来的变故,给缪志坚一家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当时家里贫困,只能向亲戚朋友们借钱看病。”缪志坚说。
为了给缪志坚治病,父母带他去如皋市人民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日子一天天熬过,缪志坚在困难的“爬行”中成长。随着缪志坚慢慢长大,他也渴望像正常孩子一样奔跑、跳跃。从练习拄着拐杖走路开始,到学着拄着拐杖劳作,他一次次地摔倒,再一次次地爬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缪志坚不仅能拄着拐杖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还能下地干活、帮着家里做家务。
“初中毕业后,为了找到适合的工作,他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缪志坚说,当年找工作被拒绝的经历让他很受挫,回到村里,周围人的议论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
16岁那年,缪志坚决定去搬经镇一家维修店学修家电。“我找到了一家维修店,做起了学徒。”为了学好技术,他起早贪黑,每天拄着双拐行走1个多小时才到目的地。一到店里,缪志坚就把旧家电拆了装,装了拆,用心揣摩,摸索着相关原理和技术。一年后,他克服了身体残疾带来的诸多不便,还学到了过硬的本领。
“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一年后,缪志坚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想开办一家家电维修店,“只要脚踏实地干,没有什么不可能。”缪志坚在心里为自己打气,他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又找熟人借了一部分钱开起了维修店,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2019年,缪志坚又有了新的想法,决定把家电维修店换成了渔具店。如今,小店经营3年,有了固定的收入,缪志坚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谈到今后的打算,缪志坚说:“我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我相信只要奋斗,我的双手也能给家人创造幸福的生活。”
“缪志坚身残志坚、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他的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搬经镇高明庄村的一名村干部说起缪志坚时,连连竖起大拇指。
如今,缪志坚每天操持全家的生活,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对生活充满了期盼。“作为残疾人,我经历了很多磨难,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我要坚强地走下去,书写更美好、更精彩的人生。”对于未来,缪志坚信心满满。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残疾人励志的故事介绍
残疾人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残疾人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以下是我收集的残疾人励志的故事,欢迎查看!
杨佩——无臂也想飞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向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我喜欢做的事,她个性喜爱唱歌、跳舞,期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我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我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取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我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我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取了乞讨的生活。
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务必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我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我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我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此刻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我的学业,使自我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
张海迪轮椅上的梦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用心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明白自我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先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最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但是因为自我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顽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我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学。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潜力,便随着知识一齐增长起来了。透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来到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的农村生活。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忙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疼痛,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我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我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我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扎。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她自我身上进针,她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我感觉。曾有人问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我身上扎针不疼痛啊?她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我最疼的地方,比如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明白。”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后掌握了必须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天才在疼痛中诞生
之后,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我的笔去塑造完美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张海迪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年12月29日,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张海迪身残志坚、勇斗病魔的事迹,她那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胡同志,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生命的最终好处是要努力实此刻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由于长时光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光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光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的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的又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全国发行。紧之后,张海迪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读者的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
2008年11月,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她说:“我要振奋精神,让自我的精神飞翔。我也期望在困境中的残疾人兄弟姐妹要有信心,生活正在改变,必须会越来越好……我和很多同志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残疾人拥有更好的生活贡献自我的力量。”
一向在为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不懈努力的张海迪,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残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呼吁关爱残疾女童,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她以自我的事迹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撰写提案。在2004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张海迪多年来做了超多的社会工作,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忙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我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用心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怀帮忙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事迹让人们记住了张海迪,记住了那个说过“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灰姑娘”,记住了那个数次打破医生对她生命期限的预言、昂头笑对人生的“弱女子”。“爱美爱笑爱生命,至情至性张海迪”,这是一位采访过她的记者的感言,也是对她最精到的描绘。
年过五旬,当年的“海迪姐姐”已不再年轻;时过境迁,如今的“80后”、“90后”对她的事迹可能不再耳熟能详。我们重温海迪的故事,是为了见证一个道理:成功不是“中彩票”,人生梦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浇灌。从这个好处上说,张海迪依然“年轻”,“海迪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历程评述:
在这天的一些青少年看来,奋斗、磨炼、挫折,这些成功前的环节最好通通省略,最好自我走在大街上,能被大导演、大星探一眼看中,最好能凭借一部片子、一场“选秀”一夜成名……
张海迪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梦。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之后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验证了风雨之后终见彩虹的真理。
黄宇——赢得完美生活的“玻璃娃娃”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疼痛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我体味。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期望。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十分疼痛,但他也认识到疼痛悲哀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应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完美。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最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他说:“机会掌握在自我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1991年,他萌发了自我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此刻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我的想法:“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但是别人,但是能够帮忙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好处。”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2003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2004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完美的生活。
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光,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取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期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期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光。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期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我: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状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就应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十分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应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我,因为我清楚自我跟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一样,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一样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能够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忙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我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激励残疾人的话
1、捧出一颗心,献出一份爱,伸出一双手,付出一份暖。全国助残日,古道热肠,心在给力,爱在接力,大爱无疆,希望闪亮,爱暖人间!
2、看看我们身边努力的残疾人吧,他们比常人付出多10倍的努力,他们都在坚持,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国际残疾人日,向残疾人学习,致敬。
3、爱心在助人时最美,生命在互助中顽强,残疾只是折翼的天使,助残可以让爱心延续。帮助残疾人,爱心大比拼。全国助残日,让我们把爱心传递!
4、身体残疾意志顽强,团结友爱夜空闪亮,互帮互助和睦体谅,和谐社会残疾朋友也出彩,梦想也铿锵。愿大家都爱护帮助残疾人,共建友好的大家庭。
5、伸出你的援手,帮助他们,让爱的阳光尽情释放,拿出你的关爱,照顾他们,让温情之花尽情绽放,全国助残日,传递能量,让爱心遍布各个角落!
6、生命是一本书,封面只是包装,内容则需要自己填写。伸出关爱的手,重塑自信的心,共谱人生新篇章。全国助残日,携手残疾人,拥抱生命的阳光。
7、用关怀播撒阳光,用关爱温暖心房,用关注驱散迷茫,用关怀插上翅膀。国际残疾人日,为残疾人朋友送去关怀关爱关注和关怀,让世界充满爱的力量!
8、苍穹今日现雄鹰,折翅依然在翱翔。雪雨风霜何所惧,凌云壮志舞长天。国际残疾人日,加油,残疾兄弟姊妹,相信自己,有爱有梦,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9、只要心理健康,每一步都走得顽强;只要胸有丘壑,残缺的笔也能描慕梦想;只要爱心传递,社会就会充满能量。全国助残日,多一份关爱,世界更美好!
10、爱心的烛光可以照亮黑暗的世界,真诚的双手可以指引迷茫的航向,温暖的拥抱可以驱赶寂寞和无助。全国助残日,献出爱心温暖世界,伸出双手温暖人心。
11、关爱的心可以点亮生活的希望,关怀的情可以筑起友谊的桥梁,关注的眼可以撑起梦想的天空。世界残疾日,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与残疾人一起创造辉煌!
12、拿出你的爱心,帮助无声的群体,献出你的关怀,辅佐肢残的朋友,捧出一份好心,点亮无光的世界,全国助残日,关爱残疾人,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13、身残志坚是榜样,团结友爱是桥梁。不要用歧视的眼光打量,他们也有自尊和梦想。全国助残日到了,请你伸出温暖的双手,爱护帮助残疾人,共建和谐社会!
14、理解,无需言语,会心一笑就够;关爱,无需言语,一个眼神就够;体贴,无需言语,一件外衣就够;贡献,无需言语,一条短信就够。全国助残日,一起转!
15、伸出温暖的手,传递关怀的薪火;捧出真诚的心,积蓄爱的能量;拿出炽热的情,继续帮助的多米诺骨牌。全国助残日,帮助他人,温暖他人,延续爱的力量。
16、人间处处充满爱,寒冬虽冷暖阳在。身体残疾志不倒,互帮互助幸福来。世界漂亮又多彩,团结友爱花盛开。全国助残日到来,快快献出你的爱,快乐生活春常在!
17、有阳光的春天才会有花朵,有江河的滋润大地才会肥沃,有爱心的凝聚生活才会有硕果,今天是全国助残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尽我所能,让世界更美好!
18、国际残疾人日,帮助残疾人,永远不要迟疑伸出你的手。关爱残疾人,永远不要犹豫付出你的心。伸出双手,献出关爱,让我们和残疾人一起创造美好的幸福生活。
19、爱的阳光照遍每个角落,折翼的天使不再悲伤。天涯海角布满芬芳,快乐的歌声四处传扬。中国助残日,伸出援助的双手,传播爱心能量,让温情之花尽情绽放!
20、残缺的躯体挡不住远大的志向,梦想之花会在顽强的奋斗中发芽。只要呼吸不止,执着的脚步绝不退缩。全国助残日到了,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残疾人浇灌梦想之花!
21、残疾朋友是社会的财富,给他们热情的礼让帮扶,友好的牵手关注,体贴的关怀呵护,真诚的理解信任,善意的劝解鼓舞。全国助残日,愿我们共创大家庭的和睦幸福。
22、关爱他们,让爱心的小苗开枝散叶,关怀他们,让能量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关照他们,让他们的天空更加精彩,全国助残日,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愿大爱之光普照!
23、不圆的月亮最有想象力,残缺的躯体蕴藏强大的动力,爱护残疾朋友显出真爱的魅力。全国助残日,和残疾朋友一起把中国梦托起,爱护帮助残疾朋友,大家庭亲切无比。
24、身残志坚有骨气,追求梦想最漂亮,大爱无疆不为己,助人者也是助己,大家都是好兄弟,团结共唱幸福曲。全国助残日,愿大家都献出一点爱,残疾朋友的生活也出彩。
25、身残意志坚,社会齐关怀。为了生活美,贡献爱一片。互帮和互助,关怀不停步。只要有爱心,生活会美满。国际助残日到来,愿大家都来关怀残疾人,让社会更加和谐!
残疾人创业励志事迹
敢于与命运拼搏的人生才是勇者表现。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但是他们的创业 事迹 告诉我们他们残疾人也能行。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创业励志事迹相关 文章 。案例1:被逼创业 残疾“爬爬女”终成百万富翁
10个月时,她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小,别人是站着走,她是爬着走。一个小板凳,一扇窗户,就是她的全部世界。
20岁时,她学会了裁缝,学会了修表,收获了对于残疾人来说难得的爱情。
45岁的她,经过不懈创业,拥有了数家门面,经营着两大文印店,开了一家电脑培训学校,身家百万。上高中的儿子对她说:“妈妈,同学们都说,很羡慕我有您这样的母亲。”霎时,她泪如雨下。
51岁的她,成为临猗县残联阳光电脑培训基地负责人。今年“三八”,她还当选运城市残疾巾帼创业明星。日前,她筹备的彩印企业即将投产。
她,就是姚艳贤。
渴盼上学 功课优秀
躲在窗户后面的姚艳贤,那年6岁。从她记事起,双腿就不能动,只能爬来爬去。父母工作很忙,她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趴在窗台上,张望着窗户以外的世界。
父母给她买了一个小板凳,7岁的她通过锻炼,借助小板凳挪动身体。她终于可以单独来到大门口了,看着过往的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地背着书包向巷子外走去。她幼小的心里,隐隐作痛。“我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非常难过……我多想,也像他们一样快乐,我的病一定能治好。再痛的手术,我也不哭。”对同龄人的羡慕,让幼小的姚艳贤格外坚强。为了给她治病,父母求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医。手术,是她的家常便饭。
“9岁以前做过不下8次手术,几乎每年一到两次,就是那种埋线刺激神经复苏的手术。因为要测试神经灵敏度,手术是局部麻醉。有一次,身边做手术的一个18岁男孩痛得大呼小叫,6岁的我咬着牙没哭。我只想站起来……”无数次手术,无数次针灸,那些钻心刻骨的疼痛,在姚艳贤的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
一个信念支撑着她:上学!和胡同里那些同龄伙伴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
11岁那年,姚艳贤对上学近乎痴狂的渴求触动了父母。苦于没时间护送她去学校,父母将她送到了乡下老家——临猗县楚侯乡黄仪南村小学,由爷爷奶奶照顾她。她年龄偏大,直接就读于小学三年级。
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她兴奋不已,极为珍惜这个机会。每天晚上,她捧着一二年级的课本,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苦苦研读。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仔细标注出来,第二天问老师。好学的她,令老师感动。老师的名字,至今铭刻在她心里——郑瑞阳。每逢下大雨,郑老师会背她去学校,下学后再将她背回家。每遇到难题和要点,郑老师都会给她详细讲解。
不到半年,勤奋的姚艳贤补齐了所有的课程,并成为班里的优秀学生和班干部。“那时候,学生劳动课考评有劳动分数,学生要下地种棉花、种试验田、收麦子。我行动不方便,就趴着在地里干活,拾棉花扒条我都能干。郑老师尊重我,他知道,我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无助的一面。一次,农业社组织学生收麦子时,我执意要和同学们一样劳动,我趴在麦子地里割麦子,地下的麦芒一根根地刺进我的手掌,两个手都扎红肿了。”姚艳贤说,是生活,让她内心逐渐强大;是努力,让她自信。
艰辛站立 钻研技艺
姚艳贤童年的时光里除了手术,还是手术。由于长时间爬行,她的腿部以及足部肌腱强直。想站起来,就必须治疗。“那年,一个专家组巡回医疗,父母带我去专家那里进行肌腱康复治疗,承重拽拉了一个星期不见效,医生不小心将我一根腿骨给折断了。后来,分别在三个医院接了三次,伤口迟迟不好,可以看到伤口处的鲜红肌腱。治好骨头了,又要治我的肌腱强直。别人的童年是彩色的,我的童年却因病痛而伤痕累累。”一场场接踵而至的磨难下,姚艳贤渐渐无视寻常的苦难,因为苦难就是她的生活。
终于,她站起来了。读初中时,姚艳贤就是拄着拐杖一步步走进学校的。那一刻,她的整颗心充满了骄傲。凭借刻苦认真,她很快成为班里的学习委员,并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竞赛。上学路上,她经常会滑倒,摔得头昏脑胀,手脚青紫。但这一切,都比不上学习中的收获带给她的快乐。她对自己说:“学校以你为荣,你没有给自己丢脸。”
毕业 后,姚艳贤考取了高中。但由于种种原因,她没有继续学业。闲暇时,她喜欢读书。张海迪写的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她的最爱。她一遍遍地读着保尔·柯察金的那句话: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姚艳贤年轻的心为之热血沸腾,是的,她不甘心碌碌无为地活着。
16岁的她,频频出入裁缝店,老裁缝裁剪时的一举一动,她牢牢地记在心底,回家后就在废旧报纸上揣摩着修剪。半年后,她可以照着裁剪书,为家人做裤子,做上衣。这是多么让人惊喜的一件事情啊,她能自食其力了!然而,练习裁剪需要长时间拄双拐站立,姚艳贤腋下的皮肤被磨得血肉模糊。无意间,父母发现了这个秘密,不让她再干裁剪。
在父亲朋友的推荐下,姚艳贤在县二轻开发公司学习修表。在师傅的精心调教下,她很快就上了手。学习了一年,恰逢政府对残疾人创业有优惠政策,她就找了间门面,开了一家修表铺。那年,是1980年。
开店创业 收获爱情
修表生意繁忙,姚艳贤坦承自己是边做边学:“我在师傅那里修的都是闹钟,那时候手表很珍贵,师傅是绝对不让我动的。在师傅那里,我只偷偷地修过我认识的中学老师的一块表,还给人家修坏了。自己开铺后,进货都是5个零件、5个零件地进,不敢多进,怕没有生意。有生意了,我就硬着头皮壮胆修。”
正是顾客们的善良和理解,让20岁的她把生意做得顺水顺风。有天,她接了一个“大单”,这块手表的市价达到了4000元,零件比较精细,她琢磨了几天也没修好,顾客来了,却没有责怪她,还安慰她说“没关系”。
一个眉清目秀的女孩,却身患残疾,很多人都为姚艳贤唏嘘不已。好心人都来惠顾她的小店,生意一单接着一单,一个顾客还没走,另一个顾客就等着。身体带来的不便,让她上一次厕所要耗费常人三倍的时间。为了不让大家多等,一天又一天,她憋着不上厕所也不喝水,嘴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身体越来越虚弱。一年后,她病倒了,高烧42℃,医院一检查,肾脏发炎了。得知她的情况后医生劝说:“小姑娘,可不敢不喝水,再这样下去,就是尿毒症啊。”“像我这样的人,能找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子?”情窦初开的姚艳贤,有点悲观。这时,一个大她5岁的男孩走进了她的生命。李云龙也是个苦命的孩子,也经营着一家钟表铺,修表技艺精湛,还会刻章。尽管他同样患有小儿麻痹,但可以不借助拐杖走路。两颗渴望爱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
1982年,两人结婚,共同经营修表铺。看着国家经济复苏,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1984年,姚艳贤四处筹资,买了套铅字打字机,开了一家打字印刷店。“主板字盘有3000多字,备用字盘是左右两边各1000多字,只能靠死记硬背才能记住每一个字的位置。打出的每一张蜡纸都要一张一张油印,并且是边印边记张数。有些材料的大标题常常要手工刻写,我们经常干通宵,冬天的时候,我的两个脚都是木的,什么感觉都没有。回家一看,脚上的冻疮都流水了,将袜子粘住剥不下来。”再苦再累,姚艳贤都坚持着,她坚信一句话: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更何况自己是一个残疾人。
勇于创新 事业有成
上世纪90年代初,铅字打印机逐渐退出市场,夫妻两人借债4万元买了台原子印章机和四通电脑打字机。当初,万元户都要上报纸电视的,这么沉重的债务,让姚艳贤捏了一把汗。
两个儿子正读小学,老师要求带字典。大儿子回来对她说:“妈妈,别人都是新字典,只有我和弟弟是你和爸爸用过的旧字典,同学们问我:‘你们家那么穷啊!’”姚艳贤听了心酸,她想,为了孩子也要拼一拼。
“那个时期,国家要求商业单位必须使用正规发票,发票上需要盖章,刻印章就是一笔大业务,我这人胆大,拄着拐杖就找到了原运城地区国税局负责人。他听我一说,看到我一个残疾人有这么大的决心,就非常支持。”凭借着姚艳贤过人的胆识,她的生意很快就风生水起,一年后,本钱就全部回笼。
随着制版业的更新换代,1993年,夫妻俩又投资了小型胶印版机器。时代在进步,姚艳贤的文印店总走在时代的前列,她雇了不少员工,生意红红火火。本世纪初,她认为,不远的将来,即将成为人手一台电脑的电脑时代,于是着手开了一家电脑培训学校。“起初,学生有上百人。近几年,孩子们觉得到大城市里 学习电脑 ,是种潮流,我这里的学员就少了很多。”这时的姚艳贤已经完成了原始资金的积累,她购买了数间街头繁华地段的门面房,又扩展了文印店的规模,开了一家分店,“目前,我的电脑学校成为了临猗县残联的阳光培训基地,每年,有不少残疾人来这里学习电脑操作。”
捐资助学 照亮他人
文印店的出路在何方?姚艳贤一直在思考。51岁的她还想做一番大事业,她投资70多万元在建一个彩印厂,一切事务均由她精心打理。“要做就要付出全力,要做就要做好!”
今年,姚艳贤被评为运城市残疾巾帼创业明星。她成为运城市残疾人创业的一杆旗帜,她的 故事 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守护梦想,艰苦前行。
尽管有今天的成绩,可姚艳贤骨子里仍藏着一份自卑。有不少重要客户,她不愿意亲自去谈。她向儿子们解释:“妈妈不想去,是因为不想看到他们同情的目光。”儿子奇怪地说:“妈妈,你怎么会这样想?我们一直为有你这样的妈妈而感到自豪,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也都非常佩服你。那些客户看你,都是敬佩赞赏的目光啊!”
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英俊勇敢,宽厚优秀,成了姚艳贤的朋友,她向他们倾诉,向他们咨询,她觉得,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才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和收获。
生活富裕了,姚艳贤夫妻将目光投向公益事业,修路,建小学,捐助灾区,他们慷慨解囊。“能走到今天,得益于政府的扶持,离不开朋友们的帮助,更离不开丈夫的鼓励和支持。”姚艳贤感慨自己是爱情事业双丰收。
“紧跟时代,依托政策,不懈追求,相信自我”,在记者的要求下,姚艳贤说出了自己创业成功的秘诀。
案例2:聋哑夫妇闯淘宝 年销265万创奇迹!
陈汉俊夫妇是千万网商之一,他们普通却又不普通。网络让他们找到了谋生的出路,他们的网络创业经历,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无声”的力量。陈汉俊,他是“十大网商”之一。在杭州阿里巴巴举行的网商大会上,当他一身运动装束奔跑着上台领奖时,全场响起了掌声,但他却听不见。在台上,他很激动,频频弯腰鞠躬,一直在用手语“说”着“谢谢”。
陈汉俊夫妇
他的第一笔交易,一位摄影 爱好 者
2004年10月,王健在淘宝的一家店铺看到了自己,已经寻觅了很久的一款摄像头,他很兴奋,迅速拨通了店主留下的手机号码。电话通了,但很快被对方掐断了。打了几次都是这样。正当王健纳闷的时候,他收到了一条短信:“您好!我是店主,谢谢光临小店。您有什么需求可随时发送短信,不便接电话。”发短信多累啊,又说不清楚,难道是怕手机话费太贵?王健犹豫了一下,再次拨通店主的手机,又被拒接。王健有点火了,这时,又来了一条短信:“非常抱歉,我是聋哑人,无法接听您的电话,请您谅解!”聋哑人开店?王健震惊了!
通过十几条短信的沟通,王健与店主达成了买卖。王健要求当面交易,这样做,一来是便于验货;再者,他很想见见这位特殊的店主。由于同处厦门,他们很快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天,当店主站在王健面前时,他不太敢相信面前是位聋哑人: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一身运动装,个头足有一米八,青春而充满了活力。 点头招呼之后,小伙子略带腼腆地拿出纸笔和王健“攀谈”起来。在纸笔的帮助下,交易顺利完成,王健由此记住了这位特殊的店主——陈汉俊。
陈汉俊说,他对这笔交易记忆深刻。因为,这是他们夫妻在网上开店后的第一笔生意。 2004年9月,陈汉俊夫妇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小店,名叫“夫妻**折扣店”,主要卖数码产品。两个星期过去了,仍没有一单生意,夫妻俩有些着急。 10月初,他们终于等来了第一单生意,客户就是王健。当王健提出要当面交易时,陈汉俊有些犹豫。身为聋哑人,他担心的就是无法顺利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这也是他选择网上开店的主要原因——网络交易不用见人。这毕竟是第一单生意,陈汉俊考虑再三,还是答应了客户的要求。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约定地点,没想到交易非常顺利,王健还鼓励他把店开好。这第一笔交易,坚定了陈汉俊继续在网上走下去的信心,并一直走到今天。他的第二份职业--网店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陈汉俊的妻子也是聋哑人。事实上,在网上开店的想法,正是来自于他的妻子。有一天,陈汉俊的聋哑妻子上网,不经意间发现易趣网上有人开店,她顿时来了兴趣,觉得这种小店比较适合聋哑人经营,成本可高可低,可以选择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产品,只要找到合适的供货 渠道 就行,而且网上交易用文字(QQ或短信)交流基本可以解决问题。她心动了,想学着做点生意。后来,她在淘宝上注册了一家小店。 夫妻俩都有工作,店铺的生意主要由妻子打理。看着妻子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店铺,睡眠很少,陈汉俊很心疼。他当时在一家大酒店的洗衣房当工人,工资不高。他心想:我干脆辞职吧,专心料理小店。陈汉俊辞职后,全力扑在了网上的小店,渐渐地,他熟悉了电脑,小店的生意也有起色。
他的第二份职业--网店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陈汉俊的妻子也是聋哑人。事实上,在网上开店的想法,正是来自于他的妻子。有一天,陈汉俊的聋哑妻子上网,不经意间发现易趣网上有人开店,她顿时来了兴趣,觉得这种小店比较适合聋哑人经营,成本可高可低,可以选择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产品,只要找到合适的供货渠道就行,而且网上交易用文字(QQ或短信)交流基本可以解决问题。她心动了,想学着做点生意。后来,她在淘宝上注册了一家小店。 夫妻俩都有工作,店铺的生意主要由妻子打理。看着妻子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店铺,睡眠很少,陈汉俊很心疼。他当时在一家大酒店的洗衣房当工人,工资不高。他心想:我干脆辞职吧,专心料理小店。陈汉俊辞职后,全力扑在了网上的小店,渐渐地,他熟悉了电脑,小店的生意也有起色。
陈汉俊说:起初,我们卖的是数码产品,开始还挺不错的,后来竞争的店铺多了,加上我们对数码相机的了解不够深入,售后服务风险很大。”陈汉俊夫妇想卖别的产品。陈汉俊非常喜爱 篮球 运动,因此,他们想到了品牌运动用品。经过一些波折,陈汉俊找到了稳定的供货渠道,小店经营的产品顺利转换。如今,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品牌已经成为陈汉俊网店的主打产品。 对于陈汉俊夫妇而言,做生意要比健全人难得多,困难是明摆着的:“我们都是聋哑人,没办法接打电话,新买家常常产生误会。”在淘宝网购物,买家可根据卖家的服务质量给予评价(分好评,中评,差评),陈汉俊夫妇非常感激客户们的通情达理,小店至今没有过差评,但陈汉俊对第一个中评记忆深刻。
2005年,黑龙江的一位客户买了一件运动衣,收到货后发现有瑕疵,要求退货。陈汉俊刚刚经营运动品牌,供货商不同意退货,他怕压货,当看到衣服上的瑕疵并不影响正常穿着时,就拒绝了客户的退货要求。客户因此给了一个中评。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他产生了这样的认识:网上交易,除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外,更需要诚心、耐心地做好售后服务。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客户买了双鞋,收到货后说鞋子后跟有质量问题,而且做工太粗糙,要求退货。陈汉俊耐心地解释说质量没有问题,不能退货,但买家还是坚持要退。几经协商之后,陈汉俊还是让买家退了货。拿回鞋后,陈汉俊并没有发现质量问题,一看正好是自己脚的尺码,就留着自己穿了,“一直穿到现在都没坏。”
对于类似事件,陈汉俊并不抱怨,他“说”:“渴望客户理解自己,首先要尽量去理解客户。一次退货,对我们来讲是百分之几的损失,但对客户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损失,这样想想,心里也就平衡了一些。” 陈汉俊夫妇的小日平静而紧张地继续着。 困难也好,委屈也罢,都会让陈汉俊夫妇变得更加坚强。“不为别的,只是想更好地担起一个家庭顶梁柱应该担负的责任,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为女儿打拼出一份更加幸福的生活。”女儿治病期间,陈汉俊在 日记 本的扉页上写下了十个字:真诚、善良、勇敢、自信、自强。“我和爱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用这十个字安身立命。”
陈汉俊说:他感谢互联网给他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有机会自食其力,“回归社会”。他更 感谢信 任他的客户和供应商,“是你们不嫌弃我这样的残疾人,谅解我在沟通方面给你们带来的麻烦和不便。是你们的厚爱,才有了我的今天和明天。”至此,似乎对陈汉俊夫妻网店里的那段话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我们素昧平生,天涯相隔,眼不能见,手不能触,您凭什么要相信我?请原谅我实在找不到什么确凿的证据。我只知道,尝试信任一个陌生人,成功之后会很快乐;如果您把信任给我,我会像呵护生命一样爱惜它。”
陈汉俊夫妇是不幸的,但同样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通过网络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在中国,残疾人数量已高达8300多万,这个数据还仅限于2006年底。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大问题,仅凭企业定额安排和社会救助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我:在网上开店,对于残疾人来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风险同样存在。比如,就目前而言,中国的网上购物与网上销售市场还是有点混乱,如果经营的产品不对路,价位不合理,没有良好的销售信用,解决不好支付与送货的环节等问题,网上开店很难持续。因此,残疾人朋友在网上开店,最好选择相对熟悉的产品进行销售,在开店前要对经营风险有够的认识。
案例3:残疾人白手起家也能赚亿万残疾创业赚钱
人物:王国胜,身高1.55米,先天残疾,前弓后驼。
但由他创立的驼人集团,目前下属7家分公司、两个生产基地、一个研发中心,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创业赚钱已资产过亿。
噩运:一家六口两个残疾
1965年3月,王国胜出生在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孟岗乡苇园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对这个家庭来说,命运似乎有点不公他们一家六口两个残疾人,全靠几亩薄田度日。
成人后,王国胜的身高仅有1.55米,体重仅37公斤。
1982年,他准备高考,可因身体残疾,梦想破灭了。
我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办?无数个夜晚,王国胜这样问自己,他不敢想象,自己是否要这样度过一生。创业赚钱!对,不能就此消沉!
1992年,王国胜在广东佛山一家医院推销医疗器械,听说当时气管导管比较紧俏,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产品附加值高,便萌生了要自己生产这种器械的念头。
残疾人创业赚钱的奋斗:创建驼人集团
一个残疾农村青年想要做成在当时还属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谈何容易?
为学技术,他10多次上河北、下上海,7次骑着摩托车跑洛阳、郑州,向专家讨教。
有一次,为了一个关键技术,王国胜骑上摩托车,连夜赶往200多公里外的洛阳。专家听说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毫不保留地把自个儿掌握的技术全传给了他。
之后,他又向乡亲们借齐了办厂所需的2万元资金,开始了创业赚钱得征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王国胜的气管导管终于研制成功,当年便获得河南省技术成果奖,还填补了国内气管导管生产的空白。
1996年,他注册了驼人牌商标。
王国胜说:这商标驼字小、人字大,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残疾人照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驼人也能顶天立地!创业赚钱!
如今的驼人集团已拥有数百种医疗器械产品,生产的麻醉包和镇痛泵销量已稳居全国首位,并且出口到欧洲、印度、土耳其、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就这样,驼人集团发展成拥有7家分公司、两个生产基地、一个研发中心、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创业赚钱资产过亿的集团。
创业赚钱回馈社会:创业后富民、助残
创业赚钱、创业富民、助残,让更多的乡亲们富裕起来,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自立,是俺的最大愿望。王国胜这样说。
为造福乡亲,1999年,王国胜把企业从长垣县城迁回家乡苇园村,相继安排了近200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超过800元。
为改善家乡落后面貌,王国胜先后拿出400万元资助修路、架桥、建学校。
他花钱在媒体上刊登录用残疾人就业 启事 ,接纳本地及周边地区近400名残疾人就业,还建起方便舒适的残疾人公寓,专门为残疾人使用的设施应有尽有。
现在,王国胜被评为河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会长、河南省政府扶残助残慈善大使、中国残联和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爱心人士,驼人集团获得全国残疾人之家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