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几乎所有中高端新款手机都开始内置VC均热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SoC芯片容易过热的问题。但是,对于更加注重散热的笔记本领域,为何现在依旧是热管的天下,距离VC均热板的普及遥遥无期?
笔记本和手机的功耗差异
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的发热源都来自处理器(手机领域又称SoC),但顶级手机处理器(如新骁龙8)在满载时的功耗也就是8W的水平,因此有个4000平方毫米左右面积的VC均热板就算是极为豪华的配置了,除了内置风扇的专业电竞手机,几乎所有机型在玩《原神》时都会出现过热降频导致的帧数骤降问题,大家也已经习惯了。
笔记本的发热源不仅是处理器,还有独立显卡(核显轻薄本除外)。想让第12代酷睿i7发挥出90%的性能,需要至少100W的功耗;想让RTX 3050起步的独显满血输出也需要80W的额外功耗。哪怕是搭载U系列处理器的轻薄本,没有30W 的功耗也发挥不出全部的实力。
通过英伟达DB2.0技术,游戏本可以更灵活地调节CPU和GPU的功耗分配
换句话说,笔记本对于散热设计的要求远远高于智能手机。作为更专业的生产力和游戏平台,笔记本如果遇到过热降频会严重影响操作体验。
笔记本为何坚守“热管情结”
笔记本的散热模块,通常是由热管、鳍片、风扇三部分组成,当然覆盖在芯片表面的散热片、散热片和芯片表面之间的填充物(硅脂等)也很重要。受制于机身尺寸和厚度,轻薄本最多配备2个散热出风口(位于屏幕转轴) 2组散热鳍片 2个风扇;高端游戏本最多则可配备4个散热出风口 4组散热鳍片 4个风扇。
在相对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塞进几个风扇(性能受尺寸、转速、扇叶材质、扇叶数量等因素影响)、几根热管(性能受热管粗细、长度、折弯曲率等因素影响)、几组鳍片(性能受鳍片材质、鳍片数量及总面积等因素影响),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们的数量肯定是越多越好,但对OEM厂商而言则会遵循“够用就好”原则。比如入门级的核显轻薄本,2根6mm热管 2个风扇(对应2组鳍片,下同)就足够其运行在30W左右的功耗上了。更高端一些的核显轻薄本则会采用1根8mm热管 1根6mm热管的组合,从而将功耗拔高到45W。同理,不同配置的游戏本,也有一个最为经济的热管、风扇、鳍片的搭配方案。
换句话说,当某个配置的笔记本存在较大散热压力时,多增加1根(或加粗)热管,换成更高转速的风扇、加大散热鳍片面积一般都能解决。简而言之就是——加了1根还不够?那就再加1根!
VC均热板的成本困局
都是用来传导热量的媒介,我们自然知道VC比热管更好,但对于笔记本而言,主板上除了处理器和显卡芯片以外,还有很多凸起的电容、电感等元器件,想要覆盖一整面VC均热板,需要对它的形状、厚度曲线进行量身定制,成本远远高于直接采用通用型的热管。
此外,VC均热板要想发挥全部实力,需要更大的表面积,并叠加风量更大(更多)的风扇,否则实际的导热效率也不见得比传统的热管好多少。
以内置双风扇 VC均热板设计的realme Book增强版为例,它搭载第11代酷睿i5-11320H处理器,在FPU烤机测试可以稳定在30W左右。这种功耗释放在同级别轻薄本中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准,比如采用双热管 双风扇的同配置联想小新 Pro14就可实现35W的性能释放,VC均热板并没有带来比双热管更好的性能释放。
不过,相对于热管,VC均热板的导热效率上限,的确要在更多根热管的叠加之上,而且一整块VC均热板的覆盖,也能让笔记本内部设计看起来更加整洁。
只是,随之而来的定制成本,需要笔记本拥有更多的溢价才能抹平。因此,现阶段只有雷蛇、ROG和联想旗下的顶级游戏本才会列装,万元起步的售价已经不是普通用户可以消费得起的了。毕竟,市面上还有更多配置、性能释放与其相近,采用传统热管散热模块,而且价格便宜得多的机型可选。
总之,当前笔记本市场的内卷远没有手机那么严重,OEM厂商没动力在热管就够用的大环境下,投入更多定制成本去武装VC均热板。VC均热板在笔记本领域,还处于一种宣传噱头的存在,实用性和随之而来的成本不成正比。
已经成为手机标配的OLED屏,为何在笔记本电脑上很少使用?
OLED屏幕显示效果更加艳丽,色饱和度更高。它采用的是自发光的原理,并不需要背光参与,所以可以做得更轻薄。OLED屏幕拥有很多先天性的优势,比如:LCD屏幕发展了多年才完善广视角技术,而OLED屏幕天然就支持广视角。另外色彩表现上,LCD量子点技术的色域,还不如OLED本身的天然色域高。
OLED经过多年的发展,获得了用户广泛的认可,无论是在大尺寸的电视面板上,还是小尺寸的手机屏幕上,已经被广泛使用。所以有很多人期待OLED屏幕应用于电脑显示器。
近几年来,DELL、联想、华为、惠普、华硕等品牌的笔记本电脑纷纷用上了OLED屏幕,但普及度并不高,因为OLED屏幕本身有很多硬伤。采用OLED屏幕的笔记本电池续航时间缩短10~25%目前大部分的网页背景、软件的背景均采用白色,采用OLED屏幕的亮度很高,因为OLED屏幕不需要使用背光源,每个像素都在发光,完全发光的OLED屏幕能耗高于LCD屏幕。
只有在不需要所有的红、绿、蓝像素点发光的场景下,能耗才会更小(如:播放视频时)
基于不同的负载情况下(比如:一会浏览网页、一会玩游戏),使用OLED屏幕的笔记本电脑电池续航时间缩短10~25%。我们都知道笔记本电脑对于能耗特别敏感,降低硬件部分的能耗来保证电池的续航时间尤为重要,而屏幕更薄、显示效果更加艳丽,色饱和度更高等反而放到了次位重要。
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虽然OLED屏幕的电池续航时间并没有优势,但也并不是灾难性的。举个例子:换用OLED显示屏后,笔记本电池续航时间可能由5个小时缩短为4个小时。对于一次需要5小时续航时间的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坏消息。但对于一次使用时间略高于3小时的用户来说,这并不是太重要。
OLED屏幕的价格和供应量还不及LCD屏幕市场上同尺寸的OLED屏幕往往是LCD屏幕的几倍价格,显然这样的价格消费者很难接受。虽然OLED屏幕在产能和成本上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相对于成本更低并且已经实现大批量生产的LCD屏幕相比,OLED屏幕还是不存在优势的。
OLED在对比度、广色域等方面都优于LCD,为什么不推出针对专业市场的制图或者视频监视用的OLED显示器产品呢?实际上OLED在色彩还原的准确度上面较差,对于一般性的用途,高对比度意味着文字处理闪瞎眼;没有专业调教和色彩管理的高饱和、高色域,意味着夸张失真的艳丽图片。
要优化到拥有准确色彩还原能力的产品价格会非常高,比如:采用OLED屏幕的17英寸索尼PVM图像监视器采售价高达26000元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显示器厂商也不太热衷推出OLED显示器。OLED屏幕烧屏问题仍待解决OLED屏幕容易烧屏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苹果自iPhone
X后通过软、硬件结合的办法来减少烧屏概率。
通过内置一块显示芯片来增强画质、抗烧屏,并且在IOS系统层面进行优化(比如:底部的手势操作条和顶部状态栏每隔一段时间会轻微移动显示像素的位置。),这样可以确保iPhoneX的OLED屏幕能够连续工作500小时左右。
OLED屏幕在智能手机上越来越受欢迎,但电脑屏幕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有很多静态元件,如任务栏、状态栏、HUD、代码等,这些长时间固定位置的显示部分很容易会造成烧屏的情况。
另外,OLED具有超快的响应速度(低至0.1ms)和更快的刷新频率,但持久性(采样和保持)引起的运动模糊等问题仍然需要针对性的去解决。4K分辨率的OLED在笔记本电脑上有点水土不服目前市场已发布采用OLED屏幕的笔记本,基本基于4K分辨率。
受限于目前笔记本的图形性能表现,同时Windows在UI缩放优化方面依旧不如人意,4K分辨率在笔记本电脑应用场景并不多。即使是移动端顶级的RTX2080显卡,也只能勉强保证4K分辨率下流畅运行市面上各类游戏大作。
总结OLED屏幕之所以没有在笔记本电脑上大量普及,主要是OLED屏幕在笔记本电脑上的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但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虽然现在各个品牌都发布了基于OLED屏幕的笔记本电脑,但价格差距就是一道拦路虎,即使很多人想提前尝鲜,也不得不因为价格而继续观望。
Neo系列史上最强散热系统,都应用了哪些技术?
Neo系列史上最强散热系统,都应用了如下的技术。
一、大面积VC均热板VC均热板就是Vapor Chamber的缩写,全称是真空腔均热板散热技术,也有些厂家戏称VC=Very Cold。
VC散热器技术在中、高档手机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的体积变小了,而且非常的薄,最好的VC均热板厚度只有0.3mm,而这种厚度刚好能满足手机的需求。
这里以Neo7为例,Neo7所配备的大面积VC均热板为Neo史上最大,达到了4013 mm2,相对前代提升至167%,达到行业前列的水准,散热能力毋庸置疑。
二、NTC高精度温度传感器Neo7采用了9个高精密NTC温度传感器,NTC温度传感器一般由NTC热敏电阻、探头金属壳或塑胶壳、延长引线,及金属端子或连接器组成。这种设备也广泛地使用在热水器,饮水机,暖风机,洗碗机,消毒柜,洗衣机,烘干机等设备上。
有了高精密NTC温度传感器可以全面、实时地监测机体的温度变化,智能地调整冷却方式,控制最佳的散热时间。
三、多层石墨技术Neo7采用了多层石墨技术,石墨是一种新型的热传导材料,它适用于任意表面的均匀热传导,利用石墨的可塑性,在手机应用方面,可以把石墨材料做成一块像贴纸的薄片,让它贴附在手机内部的电路板上面。
之后,多层石墨能将热传递到整个手机上,从而达到均匀的散热效果。这样,热量就从单个的发热部件均匀地传导至手机的外层部分进行有效地散热降温,这种技术也被手机厂商普遍采用。